首页 >> 特别关注 >> 正文

通城为何来势好?

来源:咸宁日报 时间:2006-08-21 08:08:00

  引导南下打工,完成民间资本积累;实施“回归工程”,给发展注入活力;抓好产业集群,提高竞争能力,这就是通城县域经济发展的轨迹——通城为何来势好?

本报记者  张小桥 刘文景  特约记者  戴  星

  发展之路,要走好关键的几步。对于落后地区或欠发达地区来说,这关键的几步尤显重要。
  通城县的发展就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
  连续三年,该县工业经济都以30%以上的速度增长。今年一季度的数字更是令人咋舌:规模工业产值完成2.97亿元,增长51.6%,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3.08%,销售收入2.22亿元,增长47.51%;利税2870万元,增长73%;利润1311.8万元,增长59.22%。通城县分管工业的领导激动地说,这是通城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好势头。用县委书记陈树林的话说是“长年积累,终有爆发”。
  一个工业经济落后县变成先进县的奥秘何在?接受采访的干部群众谈得最多的是“回归工程”,最感惬意的还是“回归协奏曲”。

回归工程:
  一条发展的捷径

  上世纪90年代初,全国各地卷起南下打工潮。既没有交通优势、区位优势,又没有资源优势的通城人似乎更了解自己的家底,不少人踊跃南下,外出打工成为人心所向。至2000年,全县外出打工者高达10万之众。一些人很快富起来,资产过1000万的老板有100多人,100万以上的有1100多人。
  何不利用亲情呼唤他们回乡创业?县委、县政府敏锐地捕捉了这一机遇,推出了“回归工程”。
  他们打出了“感情”牌:亲情、乡情、友情“配套实施”。县领导通过寄生日贺卡、拜年、召开联谊会、解决业主亲属生活困难等“联络感情”。持续的感情投资,终于打动他乡游子。在真情召唤下,业主们相继回乡创业。纱之秀、强人乳业、永安电业、海丰纸业、三和木业等一大批企业先后落户通城。至目前,全县“回归”项目达324个,占招商引资总项目的96.1%。其中规模以上企业有33家,产值达12.1亿元,利税9396万元。
  “回归工程”垒起了县域经济发展的一座奇峰。
  但市场只遵循自身的规则。归来的企业,地方政府仅有“感情投资”是留不住的。
  县委、县政府对“回归”企业采取建造园区、配送土地、信用担保等各种措施,为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软硬环境。3年来他们仅无偿配送土地资金达到3000多万元,进园企业实行“一牌”、“一岗”、“一卡”制,19个部门的23个证件,全由园区办公室免费代办。实行“地租全送”、“规费全免”、“增税全奖”、“服务全程”等一系列措施。
  人们说,到通城落户的企业,从投资之日起,便进入了一个特制“保险箱”。
  紧接着,他们又斥资1300多万元,完成了园区专用变电站、货运站、水路网等配套实施建设。3年来,全县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21.6亿元。县委县政府的指导思想是,财力有限,给工业让路;效益有限,给企业让利。一切围绕企业,一切为了长远。
  谁也不得乱动企业一根毫毛。县直有一家部门在园区企业违规收费,县里立即召开大会,现场退款,毫不留情。
  县委书记陈树林说,牺牲短期效益、局部利益,是免不了的阵痛,但长痛不如短痛。

国退民进:
  一次成功的嫁接

  通城原有的机电和陶瓷等几个国有企业,在市场经济大潮中逐渐失去活力。
  一面是归鸟还巢,嗷嗷待哺;一面是枯枝腐叶,摇摇欲坠。
  何不甩掉包袱、盘活资产,来一个老树新枝嫁接?
  县委、县政府采取“宜卖则卖,宜租则租,宜破则破,宜股则股”的办法,对县内近30家国有企业进行了全面改制。
  发电机厂原是一个濒临破产的省直国有企业,这只“瘦死的大骆驼”产权下放到县里来时,不少人急傻了眼:卖吧?这么多不良资产,哪个老板吃得消?1000多职工何处去?
  恰恰是“回归工程”解了难。其时通城有一大批“中产阶层”人士被吸引回乡后正欲落巢安家,县委、县政府便将发电厂切块分割拍卖,并出台优惠的配套政策建成锡山工业园。结果,拍卖十分顺利,一个棘手难题迎刃而解!
  发电机厂在其220亩厂区内引进了24家民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6500万元,年生产能力达到4亿元,是改制前的8倍,税收1000万元,是改制前的2.6倍。一只老母鸡,下了24个金蛋。
  改革出凤凰,包袱变财富。这次“公私嫁接”,有人形容为“化腐朽为神奇”。现在,人们都说,锡山工业园成了通城未来大中企业的摇篮。
  与此同时,他们将原石料厂等企业地皮优先卖给玉立公司,为其发展创造了条件;国有老企业彩釉砖厂依法破产后,被福人药业整体收购,公司在对原有厂房实行改造后新上了2条生产线,壮大了实力;云母公司获取轴承厂改造的“营养”后,一年半时间完成了产品升级换代,市场竞争力大大提高。
  至目前全县共有民营企业767家,注册资金7.7亿元,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县GDP的比重达到78.1%,提供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达到80.5%。全县工业企业民营化率达到100%。
  “国退民进”的结果,发展了“回归”企业,壮大了民营企业,县域经济充满活力。

产业集群:
  一个新的发展空间

  优势资源向特色产业集中,优惠政策向产业集群倾斜,特色产业向产业集群发展,形成新一轮核心竞争力,这是县委、县政府在抓好“回归工程”和改革改制后迈出的重要一步。
  2004年5月,以回归企业为主的隽水工业园、锡山工业园整合后被批准为省级工业园;去年10月,发展为省级经济开发区。今年,开发区又规划扩大面积3平方公里,目前一期工程已完成1.2平方公里。
  在打造产业集群中,县委县政府十分注重“高、精、尖、特”发展方向,走产业优势明显、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目前,已形成了四大特色产业:以玉立公司为代表的涂附磨具产业,现有企业8家,年生产能力7亿元,生产的砂布、砂纸、砂带占全国同类产品80%以上市场份额,产品覆盖亚、欧、非和北美等20多个国家,年产量位居全国同行第一、亚洲第二。去年该公司又投资1.9亿元,新上了三号砂带和专用布生产基地,“十一五”期间,公司年生产能力将超过10亿元。
  以平安电工为代表的云母制造业,现有企业6家,是我国最大的云母绝缘材料生产基地,年产云母制品突破2万吨,生产能力2亿元。今年又征地80亩,开发配套产品,“十一五”期间,年产值将达到5亿元。
  以福人药业为代表的中成药制造业,拥有5家子公司,其主打产品金刚藤糖浆、金刚藤胶囊、肠福软胶囊,是全国“十佳品牌”,现有生产能力3亿元,年上交税金1000万元以上。
  近两年,该县电子信息产业又迅速崛起。通宝、大川、旭华等11家企业总投资2.4亿元。全部投产后年加工能力可达1万吨,产值5亿元。
  目前,四大特色产业群,生产总值占全县规模企业的85%。“十一五”期间,全县工业产值将达到50亿元,利税1.5亿元以上。
  “回归工程”给通城经济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回归”企业,在通城找到了施展身手的大舞台。
  通城县域经济发展拥有美好的今天,也一定会拥有更加辉煌的明天!

(《咸宁日报》2006年4月15日第一版)

编辑:lijie

上一篇: 走近咸宁外教
下一篇: 赤壁为何发展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