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为何发展快?
2000年,赤壁县域经济发展综合指数在全省排名第21位,5年后,跃居全省第7位,进入全省县域经济发展第一方阵,成为我市县域经济的“领跑者”,人们不禁探寻——赤壁为何发展快?
本报记者 黄 胜 郑福汉 陈 真 特约记者 李小兰
打开湖北省地图,地处东南部的赤壁市,扼潇湘咽喉,控江夏通衢,整个图形好象一只头西尾东的奔兔。
在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的洪流中,赤壁市正如一只迅捷前行的奔兔,奋力奔跑在县域经济发展的前列。
2000年,赤壁县域经济发展综合指数排名第21位,5年后,跃居全省第7位。截止今年3月底,赤壁市生产总值达到20.5亿元,财政收入过亿元,规模工业增加值5.5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4%、60%、40%。
这一组数据显示出赤壁县域经济强劲增长的势头,人们在探寻赤壁巨变给人的启示。
启示一:
牵住县域经济发展的“牛鼻子”
思路决定出路。赤壁市委市政府清醒地认识到,县域经济就是工业经济,没有工业化,就谈不上现代化。
赤壁有区位优势、交通优势、资源优势,但工业基础薄弱,成为制约赤壁县域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赤壁市委率先提出“大办工业,办大工业”的口号,“大办工业”就是全市上下的工作着力点放在工业上,“办大工业”就是用大项目、大产业作支撑。
赤壁通过组织乡镇和市直干部外出参观学习、赤壁赤子话赤壁、投资客商谈赤壁、出台有关文件、制订相关政策等多种形式,使干部群众充分认识到,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必须以推进县域工业民营化为主体,着力盘活工业存量,大力培植工业增量,千方百计发展大项目、大产业、大基地。
2004年,赤壁市开始实施“115”工程,即10个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工业技改项目,10个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工业新开工项目,5个重点跟踪工业项目,将这些项目分解落实到市级领导和责任单位,并以市委文件下发。
从此,全市上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掀起了大办工业的热潮。
牵住了县域经济发展的“牛鼻子”,赤壁县域经济走上了一条正确的道路。
启示二:
找准加快发展的突破口
思路指明了方向,策略决定了效率。
赤壁市委市政府在总结外地成功经验时认为,县域经济要想快速发展,必须抓住两个环节:一是抓优化环境,二是抓招商引资。
赤壁市用硬措施改善软环境。几年来,下放政府职能136项,取消收费项目196个;成立经济服务中心,实行“一个窗口”服务,实现零距离、零费率、零干扰、零投诉“四零服务”;市“四大家”领导对全市38家重点企业实行挂牌保护,法院、公安局为企业派遣30多名联络员、特派员,全力打造信用赤壁。与此同时,赤壁市全面推进乡镇综合配套改革、财政体制改革、投资体制改革、领导干部职务消费货币化改革等各项改革,降低县域经济发展成本,为县域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赤壁,这个曾因孔明“借东风”而闻名的古战场,在招商引资上也上演了一场再借东风的活剧。
蒲圻造纸总厂是国家“七五”重点建设项目,由于多种原因,1988年破土动工至2000年仍未正式投入生产。在省委、省政府大力支持下,2000年7月,赤壁市终于引进理想的合作伙伴山东晨鸣集团,企业很快启动生产。2005年,赤壁晨鸣销售收入4.6亿元,实现利税1.24亿元,其中纳税5280万元。昔日烫手的山芋成了纳税大户。
蒲纺集团是我省大型特困企业,下放赤壁市实行企业改制,赤壁市委、市政府通过切块出售、整体盘活的办法,以招商引资,盘活存量,引发增量。目前,已有42家港、澳、台民营企业进驻蒲纺,陆续启动原蒲纺各主体及辅助工厂,原有存量资产80%已盘活,4900名职工重新上岗。一个新的蒲纺“浴火再生”。今年,又有湖北银丰、浙江盛宇、武汉职院各投资建设10万锭的纺纱项目,3年后蒲纺工业园年销售收入达到20亿元,年利税1.5亿元。“沉睡”的企业复苏了。
2002年,赤壁市成功引进香港华润集团投资31亿元兴建蒲圻电厂,一期工程2004年10月并网发电,去年实现销售收入10亿余元,税收7000余万元。
2005年底,总投资10亿元的华新水泥项目在赤壁市中伙铺镇正式开工。投产后年销售收入3亿元,年利税达到8000万元。
近者悦,远者来。近两年来,全市新引进50万元以上各类项目277个,实际到位资金27.1亿元。
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以项目建设为载体,赤壁市巧借外力,一个个大项目成为赤壁工业化进程的领头羊,一大批传统产业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造纸、机电、纺织、建材、电力产业集群成为助推县域经济的新动力,引领县域经济飞速发展。
启示三:
打造持续发展的增长极
在成就面前,赤壁人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
赤壁在引入一批批产值过亿的企业,撑起全市经济半壁江山的同时,也在思考如何打造持续发展的增长极。
2004年底,赤壁市委书记龙良文、市长王铭德率四大家领导和乡镇负责人赴南三县考察。兄弟县市热火朝天的回归工程、全员创业的迅猛发展势头,令人惊叹,更让人警醒。
市委、市政府清醒地认识到,近年市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得益于晨鸣纸业、大昇印染、银轮蒲起机械等大中型项目的强力支撑,赤壁办大工业起步早、起点高,可以说是“明月当空”,但中小企业相对滞后、薄弱,还缺“满天繁星”。这种结构上的失衡,使该市难以铆合产业链,铸就产业集群。
赤壁市打出了“全民创业”的大旗。市委书记龙良文说:“县域经济就是百姓经济,只有缔结全民创业的方阵,县域经济的活力才会像滔滔江水,连绵不绝。”
赤壁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营造“满天繁星”的平台,推进全民创业,激活县域经济发展的各类要素,增强县域经济发展的内在活力。
2004年,赤壁市成立经济开发区管委会,构建新的经济增长板块,并在赤壁经济开发区内划出100亩土地,设立中小企业创业园,鼓励民营业主和民间资本进入创业园发展,先后有31家国内外企业落户开发区,其中,“安家”创业园的本地民营业主就有7家。开发区已成为“全民招商、全民创业”的一片热土。
在加快开发区建设同时,赤壁还加大了蒲纺工业园和重点乡镇工业小区建设。由此,乡镇产业集群迅速形成:车埠镇纺织企业发展到18家,年产值3亿元,利税2000多万元;赵李桥镇开发出22个门类、48个品种的竹木工艺产品,形成竹木加工产业集群……
一批自主创业、充满活力的中小企业,让赤壁民间资本创业的星星之火,形成全民创业的燎原之势,使赤壁工业企业既顶天立地,又铺天盖地;既有一轮明月,又有满天繁星。
启示四:
探寻和谐发展的新途径
“大办工业,办大工业”,使赤壁经济进入难得的“黄金发展期”,同时也进入了易发的“矛盾凸现期”。如何使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赤壁市委明确提出三个关注:关注基层,关注弱势群体,关注市场主体,为特色县域经济发展壮大提供耐力支撑。
随着经济的提速发展,赤壁市财政收入“水涨船高”,去年已达3.7亿元。
虽然财政的“蛋糕”做大了,但切给行政的一块变小了。
在赤壁市,科局长、乡镇干部上班、外出办事,大多同普通百姓一样搭车、租车、骑车。从去年开始,该市已在咸宁率先“车改”:所有乡镇公务用车一律取消;交通费包干,超过部分自掏腰包。
翻开该市财政局的账本,记者发现,市直单位接待费较往年大幅“缩水”,许多单位全年接待费仅2000多元。去年仅市直接待费一项,可节省约290万元。
“我们的财政支出,要向基层倾斜,向农村倾斜,向弱势群体倾斜。要努力让每一位市民都感受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带来的实惠。”市长王铭德如是说。
一组数据让人们感受到倾斜的力度:
从2004年开始,赤壁在全市农村大力开展了“路网、管网、医疗网、信息网”等“四网”建设,重点解决农村群众“行路难、用水难、看病难和信息交流难”等“四难”问题,将农村小康建设、扶贫开发、农业综合开发等资金捆绑在一起使用,提高投入效益。近两年来,市财政支农投入资金1.4亿余元,今年预算支农投入资金9505万元,比上年增加750万元。
在财政预算安排上,去年,赤壁从新增财力中拿出1500万元,用于建设民政救助、劳动保障、教育救助、法律援助、残疾人保障五大保障体系,为老百姓编织起一道“爱的安全网”。
发展才能和谐,和谐才能促进发展。
赤壁市让群众实实在在分享改革与发展带来的实惠,凝聚了人心,凝聚了加快发展的力量,形成了政通人和、心齐气顺、和谐发展的喜人局面。
昔日的赤壁,因三国赤壁之战而闻名。今天的赤壁,以强劲的发展势头正描绘着一幅有赤壁特色的县域经济发展新画卷。
(《咸宁日报》2006年4月14日第一版)
编辑:lij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