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特别关注 >> 正文

嘉鱼为何变化大?

来源:咸宁日报 时间:2006-08-21 08:08:00

本报记者 王金怀 杜先龙 特约记者 陈秋娥

  嘉鱼县在变化,并且变化很大。
  变化之一:由农业名县向工业强县转变;
  变化之二:由国有、集体经济为主向县域经济民营化转变;
  变化之三:由小打小闹招商向大招商招大商转变。
  数字虽说枯燥,却能反映变化:目前,嘉鱼县域经济民营化水平达98%,规模以上企业由过去的23家增加到60家,每年城镇新增就业岗位2000个以上。
  记者了解到,今年,该县12个投资过3000万元的重点项目又将建成投产。

大招商 招大商
——县委书记王汉桥一席谈

  提速发展县域经济,招商引资是捷径。
  县委、县政府把招商引资作为“一号工程”和“一把手工程”来抓,明确提出:大招商,招大商。并成立了招商引资专班,组建了招商局,设立了招商引资专项经费。先后组队参加了宁波、深圳、厦门等地的商贸洽谈会。52名机关干部奔赴上海、江苏、广东、浙江、福建等经济发达地区驻点招商。60多名外地嘉鱼籍商人代理招商。
  在专班招商、节会招商和网络招商的基础上,嘉鱼县招商引资开辟了三条主要途径:盘活存量招商;依托资源招商;建设园区招商。
  盘活存量招商。嘉鱼县曾有近百家国有、集体企业。近几年,通过实施“国退民进”战略,采取“卖、租、并”等多种改革办法,所有国有、集体企业步入民有民营轨道。全县盘活存量资产7亿元。
  就拿嘉棉纺织厂来说,该厂被浙江洁丽雅集团出资3180万元收购后,组建了湖北洁丽雅纺织有限公司。短短两年时间,不仅使上千名下岗工人找到了出路,还为地方增收税收上千万元。
  依托资源招商。嘉鱼县蔬菜种植面积达到45万亩,水产养殖面积达到25万亩,造林总面积达到36万亩。其中,“联乐”牌蔬菜、“牌洲湾”牌螃蟹等14个农产品获得国家绿色产品和无公害产品认证。
  正是看中了嘉鱼丰富的资源优势,四面八方的客商纷纷前来投资兴业。武汉山绿集团、广东国美食品公司、浙江其门堂蔬菜公司、万树木业有限公司、千岛湖水产食品公司、富仕纺织公司等进驻嘉鱼,先后兴办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25家。
  从此,嘉鱼农产品的身价倍增,畅销29个国家和地区,进入上百家大中型超市。
  嘉鱼丰富的矿藏资源,也成为客商投资开发的热点。香港连宇集团与蛇屋山金矿强强联合,投资5000万元探找原生矿;台湾幸福集团决定投资9亿元,兴建日产万吨水泥项目,第一期工程已经破土动工;九元钙业公司投资3000万元,兴建冶金钙加工厂;一家客商投资5000万元的高强锰业开发项目,已经完成矿区基建和设备安装。
  建设园区招商。嘉鱼还有个经济开发区,正在显现扎堆效应。截止今年3月底,已有9家企业落户开发区。其中,岐丰管业、中信诚电气、中天诚新材料、神龙制药、卓尔纺织等5家企业投资超过亿元。
  天道酬勤。仅去年,全县就新引进工业项目77个,已开工建设项目73个,其中正式投产项目54个,到位资金近6亿元。
  嘉鱼县域经济的发展形势越来越好。今年头3个月,全县引进工业项目6个,到位资金1.52亿元,同比增长104%;财政收入5990万元,同比增长83.4%。

抓工业 兴嘉鱼
——县长王兆民一席谈

  嘉鱼虽说只有36万人口,却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全县四分之三的人口在农村。
  前几年,县里积极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突出发展蔬菜、水产、苎麻等特色农业。嘉鱼已成为全省有名的蔬菜之乡、螃蟹之乡和鱼回鱼之乡。但是,县域经济结构性矛盾仍然比较突出,尤其是工业在经济份额中所占比例低于全省平均水平7个百分点。
  农业腿长,工业腿短,财政收入不足,严重制约了嘉鱼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步伐。
  县委、县政府认为,兴农是为了富民,而兴工才能强县。思路是:把农业名县建成工业强县。
  思路决定出路。全县开展了“抓工业,兴嘉鱼”大讨论,为大办工业、办大工业营造氛围,提升人气。邀请专家学者对上千名干部进行“洗脑”,灌输市场经济理论知识。同时,选派30多名干部到沿海发达地区挂职锻炼,安排上百名干部到企业学习经营管理,授予60多名外地客商为嘉鱼荣誉市民。
  抓工业,关健是要围绕企业抓好方方面面的服务。也就是说,要盯住不落实的人,咬住不落实的事,把服务一抓到底。
  这样一来,企业老板发财,县域经济发展,结果是双赢。
  县里把为企业服务概括为“三制”:领导挂牌包保制;部门收费“一卡制”;企业生产“宁静日制”。
  县委、县政府郑重承诺:墙内的事情企业办,墙外的事情政府办。县级领导为60家规模以上企业挂牌包保服务。县四大家领导公开联系电话,随时为企业排忧解难。
  从整治部门“三乱”入手,县里规范行政服务中心的运作,组织15家职能部门集中办公,对收费项目严格实行申报、审核、公示,做到“一费制”结算。
  县里还明文规定,每月的1至28日为企业“生产宁静日”,除违法违纪案件调查和安全生产检查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准进入企业进行检查和收费。
  对企业来说,嘉鱼现在做到了政策以外零收费,生产经营零干扰,部门服务零距离。
  服务出生产力。目前,嘉鱼工业形成了纺织、矿产、化工、建材、加工制造等五大产业。去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7.02亿元,实现财政收入2.0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2.4%、16.7%。
  工业的发展,为职工和农民增加收入创造了有利条件。去年,全县在岗职工人均工资达到891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381元,比上年分别增加1360元、295元。

迈大步 不停步
——嘉鱼县采访实录

  去年是嘉鱼捷报频传的一年。该县被评为省级文明县城,全省农民增收先进县,全省工业先进单位,全省社会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全省信访工作先进单位,并夺得全省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楚天杯”。嘉鱼县委中心学习组被省委评为“先进党委中心组”。
  说起这些荣誉,嘉鱼干部群众引以为骄傲和自豪,更增添了提速发展县域经济的信心和决心。
  县里尽管财力有限,投入力度却不断加强,发展步伐在不断加快。
  在嘉鱼经济开发区,记者看到,新铺的水泥大道笔直宽阔,沿路是拔地而起的现代化工厂和紧张忙碌的建设工地。这个7000万元打造的开发区,成为县域经济的增长极。
  一笔笔投入,一个个举措,县委、县政府出手不凡。
  投资上亿元,改造老城区,建设新城区,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景观工程建设。
  投资1000万元,建设了三湖连江排污工程。
  筹资2700多万元,新建了沿湖公路。
  筹资2000万元,组建成立了城市建设投资公司。
  组织担保基金2000万元,组建了股份制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
  县财政拿出专项资金,兴建了2000亩优质苎麻种苗基地,改良优化苎麻面积2万多亩。
  县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分批组织百名种养大户到华中农业大学进修深造。同时,在全县建立了8个科技示范基地。
  县里新增农村文体事业经费13万元,农村文化中心户发展到1560户。
  为了清除发展过程中的体制和机制性障碍,嘉县大刀阔斧实施了一系列改革。
  县里重点落实了乡镇机关干部实名制管理,28名“以工代干”人员全部调离另行安排;将县财政局直管的财政所全部下放到乡镇政府统一管理;对各镇“七站八所”568名分流人员全部进行身份置换。
  同时,对21个党政机关和部门所办的经济实体全部实行了管办脱钩,4905名职工解除劳动关系。撤消机构和部门72个,分流有编人员2008名,占有编人员的34.5%。
  为了创建文明城市,县里取缔了城区麻木、面的,实行了公汽线路招投标,组建了出租车公司。
  在县域经济发展的大道上,嘉鱼迈大步,不停步。
  “今后五年内,嘉鱼县生产总值年递增15%,人均GDP接近2万元,财政收入达到5亿元,综合经济实力进入全省县(市、区)第一方阵,实现‘再造嘉鱼,全面小康’的目标。”县委书记王汉桥和县长王兆民对此充满信心。

(《咸宁日报》2006年4月13日第一版)

编辑:lijie

上一篇: 赤壁为何发展快?
下一篇: 五大战略兴咸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