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特别关注 >> 正文

五大战略兴咸宁

来源:咸宁日报 时间:2006-08-21 07:08:00

  撤地建市后, 市委、市政府制定了“兴工强市、特色农业、科技创新、旅游带动、城市推进”五大战略。经过几年艰苦奋斗,五大战略取得明显成效,咸宁进入了提速发展期、特色发展期、协调发展期、全面发展期—— 五大战略兴咸宁

本报记者 郑福汉

 

  咸宁是一块红色的土地。这里曾是湘鄂赣边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彭德怀、罗荣桓、李先念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先后在这里战斗和生活过。
  咸宁是一块绿色的土地。这里是享誉全国的桂花之乡、楠竹之乡、苎麻之乡、茶叶之乡,境内峰峻岭秀,鸟语花香,湖光山色,相映生辉。
  咸宁是一块金色的土地。撤地建市后,市委、市政府制定了《咸宁走向21世纪战略构想》,提出实施“兴工强市、特色农业、科技创新、旅游带动、城市推进”五大战略。经过几年艰苦的奋斗,五大战略取得明显成效,咸宁进入了提速发展期、特色发展期、协调发展期、全面发展期。

工业形成支柱

  “兴工强市”战略的实施,给咸宁工业发展带来了又一个春天。
  我市紧紧抓住工业化这个“牛鼻子”,坚持大办工业,办大工业,大力推进工业结构调整,支柱产业日益壮大,工业经济提速发展。
  目前,全市初步形成电力能源、苎麻纺织、森工造纸、冶金建材、机电制造五大支柱产业,工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70%。
  各县市区工业经济也各具特色:通城以“回归工程”为载体,形成涂附磨具、云母制造、中药制剂、电线电缆、造纸等五大产业;赤壁坚持“大办工业、办大工业”,正在构建鄂南经济副中心;嘉鱼承接武汉产业转移,加快农业大县向工业强县的转变;崇阳建造“三园一廊”,引进一大批工业项目,正后发争先;通山做足“石头文章”,石材、硅系列、锰系列开发已形成规模;咸安紧扣森工、纺织、机电、印染四大产业,迈开兴工富区的步伐。
  经过几年的努力,“ 兴工强市”战略取得显著成效,工业化率进一步提高,工业经济提速发展:去年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突破40亿元大关,增幅位居全省前列,工业经济效益创历史最高点,产品销售收入突破120亿元,利润突破5亿元,利税突破10亿元,圆满完成“十五”目标。市政府被省政府授予“全省工业经济发展先进单位”。

农业形成特色

  咸宁以其丰富的绿色资源闻名于世,是著名的楠竹之乡、桂花之乡、苎麻之乡、茶叶之乡。
  作为一个新兴的中等城市,如何做强农业产业?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开发“四乡六业”的特色农业战略,在“四乡”的基础上,重点发展六大产业,即一个县市区重点发展一个主导产业。嘉鱼重点发展蔬菜、赤壁重点发展猕猴桃、崇阳重点发展雷竹、通城重点发展生猪、通山重点发展水果、咸安重点发展苗木。
  目前,一县一业的特色经济区已经形成。2005年,全市以“四乡六业”为主体的特色农产品基地面积已达157万亩,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到72家,其中省级重点龙头企业9家,各类产业化组织加快发展。特色农业的迅速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911元,比2000年增加859元,年均增长7.2%。
  如今,穿行在咸宁的乡村沃野,置身于鄂南的田间地头,那铺天盖地的蔬菜,涌绿滴翠的楠竹,香甜四溢的瓜果,争妍斗艳的苗木花卉,让人目不暇接。咸宁农业走上了一条充满生机与希望的特色之路。

科技形成亮点

  我市大力实施“科技创新”战略,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紧紧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经济提速发展,有力地促进了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十五”期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5.76亿元,增长10.5%,“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0.2%。
  “十五”期间,我市科技工作亮点纷呈:红牛饮料、奥瑞金制罐、沃尔克医疗器械、人福科技、天南星人造血浆等多个投资过亿元的项目先后落户咸宁,预计未来两、三年内,高新技术产业可为市本级实现税收翻一番。
  在推进科技创新工作中,我市注重培育鄂南精品名牌。2005年联乐床垫荣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实现了咸宁全国名牌零的突破;赵李桥砖茶、三合系列减速器、华特电缆、平安云母系列产品、中天云母制品荣获“湖北名牌产品”称号,“十五”期间全市省级名牌产品达到23个。全市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年均取得科技成果20项以上、推广科技成果100项以上,五年累计取得省级以上科技成果130项,科技成果转化率、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显著提高。

旅游形成气候

  赤壁古战场、陆水湖、九宫山、闯王陵、太乙洞……在咸宁旅游资源线路图上,全市旅游点分布和线路的覆盖面积占国土面积的一半左右。旅游专家评价说,这里既有自然景观,又有人文景观;既有历史古迹,又有现代文化名人留下的足迹。加之区位条件适中,交通便利,发展旅游得天独厚。
建市后,市委、市政府把发展旅游产业摆到重要位置,不断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旅游环境,扩大咸宁知名度,推进“旅游带动”战略。
   “一体两翼”是我市实施“旅游带动”战略的重要内容,即以市区温泉景区为中心,以九宫山、陆水湖景区为两翼,三个景区互相衔接、互相带动。如今,随着路网建设的完成和京珠高速公路全线贯通,游客到咸宁更便利了;各地不断加大对景区景点的投入,开发新的景区景点,游客到咸宁更有眼福了;随着我市旅游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接待能力逐步提高,游客到咸宁住得更舒适了。
  目前,我市逐步形成了温泉休闲、陆水泛舟、赤壁怀古、九宫揽胜的景区特色。旅游产业的发展有力地提升了咸宁的城市知名度,活跃了全市的经济,旅游带动效应日益凸现。2005年,全市共接待游客302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12.2亿元。目前全市旅游直接从业人员2000人左右,带活了交通运输业、餐饮业、文化娱乐业,旅游业为社会提供了3万个就业机会。

城市形成规模

  建市以来,我市加大城市建设力度,一手抓新区开发,一手抓旧城改造。如今,城区规模不断扩大,功能不断完善,品位不断提升,一座布局合理、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现代化中等城市在鄂南大地崛起。
  漫步咸宁街头,人们往往会发出一声声赞叹:变了!市区变大了,楼房变高了,街道变绿了,城市变美了!
  建市之初,市委市政府就提出:应该高起点、高标准、高品位构建城市蓝图。2000年4月,新编咸宁市城市总体规划将咸宁定位为大武汉的卫星城、具有山水园林特色的工贸旅游城、湘鄂赣边界的中心城。从此,我市市区建设有了明确的发展目标和依据。
     老温泉都记得,1999年前,咸宁还只是个小城镇,且道路狭窄,屋房简陋,卫生环境差。如今城区规模越来越大,楼房越来越高,道路越来越宽,现代化的气氛越来越浓。
    咸宁城区居民都曾经历过缺水的历史。市委、市政府投资1.6亿余元,引长江水到城区,从此城区缺水的历史一去不复返。紧接着,淦河治理改造、咸宁人民广场、咸宁新火车客运站、新城区建筑群等一批工程顺利竣工,还启动了城市污水处理、管道燃气等工程建设,增强了城市功能。
  “城在山水中,山水绕城转”,一座江南水乡式的绿色园林城市已经展现在世人面前。

  “五大战略”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协调持续快速发展:“十五”时期,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1%,2005年人均生产总值达到7372元。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大幅度增长,2005年达到5.78亿元,是2000年的10.6倍;实现税收4.68亿元,比2000年增长67%。   
  现在,我市已确定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将深入实施“兴农稳市、工业强市、旅游活市、科教兴市、生态立市”战略,切实把咸宁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轨道,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咸宁日报》2006年4月12日第一版)

编辑:lijie

上一篇: 嘉鱼为何变化大?
下一篇: 描绘“十一五”蓝图 实现跨越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