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政务 图片 要闻 聚焦 县域 专题 文娱 科教 旅游 财经 论坛 招聘 数字报 新媒体 返回
首页 >> 县域新闻 >> 通城新闻 >> 正文

幕阜山水孕珍品黄浦江畔谋发展 通城绿色农特产品香飘上海

来源:咸宁网 时间:2020-12-21 09:11

编者按:

12月16日,市委全会通过的咸宁“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建议中强调:通城、崇阳、通山依托幕阜山生态旅游公路、杭瑞高速,充分发掘生态资源和传统文化元素,打造以绿色为底色的幕阜山特色产业带。强化“全域推进”,支持各地发挥比较优势,竞相发展,做大做强县域经济、块状经济,打造更多高质量发展增长点,形成多点发力的格局。

为落实全会精神,通城县委率先行动,12月22日,将组织10家农特产品企业赴上海展出,在四行仓库广场举行以“忆四行仓库战役,寻八百壮士故里”“八百壮士故里农产品进上海”为主题的推介会暨湖北省通城县和上海市静安区北站街道两地友好交流合作。

届时,有参展企业、上海北站街道办事处领导、通城县人民政府相关领导、《八佰前传》剧组人员、上海市静安区商会、通城驻江浙沪商会、央视、东方卫视、上海财经等媒体参加。

1937年淞沪会战爆发,由团副谢晋元带领的400余人参加四行保卫战,号称800人,通城人数过半,故有“八百壮士之乡”的美誉。上海市静安区北站街道是“四行仓库”的所在地,83年前,通城与上海就结下了不解之缘。2015年,通城县通过“八百壮士”发掘工作,为上海四行仓库纪念馆提供了大量“八百壮士”史料,与上海静安区北站街道缔结为友好城区,重新开馆的四行仓库纪念馆开辟了通城专馆。

这次将通过交流汇展,让上海人民了解、购买“八百壮士”故乡的绿色有机农特产品,通过招商引资、乡村旅游推介等双方在经贸、文化和旅游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合作,增进了解,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发展、互惠共贏,促成通城、北站街道的缔结友好、深入合作。

石溪见鸡山彩米

好山好水孕育好茶好米

通城七山一水二分田,光照适中,气候温和,雨量充足,四季分明,雨热同期,好山好水孕育好茶好米,一片茶叶香四海,一粒彩米从大山走向世界舞台,石溪“见鸡山”彩米、霞光茶业不再是“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娇羞姑娘,正从大山走向世界舞台,延伸增收路,成就富民梦想,绽放着无穷的异彩和天然的魅力。

冬日的暖阳照在塘湖镇新庄村茶园里,一片翠绿,茶农忙着施肥。

“过去总担心自己的茶不好卖,现在有霞光茶业,一上市就被抢购一空。”茶农徐胜利说。

四年前,徐胜利还是传统手工制茶小作坊的主人,茶叶采用粗包装自产自销,茶香仅在周边老百姓的口中回味。

2014年,由通城县特产局牵线,霞光茶业在新庄徐胜利家茶园挂基地,免费提供菜油饼等有机肥料,还提供揉捻机、烘干机,制出的茶口感更好,制茶效率大大提高。

针对徐胜利家茶销路不远的情况,提出采用“贴牌”的方式,免费提供霞光茶业的包装袋,将茶叶精包装成小包茶,借助霞光茶叶的销售渠道,将茶销往全国各地。

近年来,通城霞光茶业股份有限公司发挥优势,借幕阜山连片贫困地区扶贫开发东风,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把种植基地建到山村,实现了产业和扶贫的深度融合,帮助千名茶农发家致富。

沙堆镇政府引进福人药业,将闲置的荒山茶场打造成湘鄂周边的休闲、运动、观光、采摘、康养的理想胜地。生产的名优茶顶级产品九井峰茶,在中国“陆羽杯”名茶评比中荣获一等奖,并荣获“中国农业博览会金奖”“鄂南十大名茶”。

“2亩田彩米收入4000元左右;去彩米公司打零工,每天有130元收入,也能挣大几千,年底量化入股分红可得1500元。”马港镇石溪村脱贫户熊昌富算起了增收账。

熊昌富的自豪来自种植彩米。石溪彩米种在天然的谷场——海拔千余米的见鸡山上。经省有关部门检测:石溪彩米有补血、延衰老、降血压、降血脂功效,其中铁含量、曲霉素K、维生素A、B群是普通大米的5—8倍。

2016年,熊昌富加入湖北石溪生态彩米基地合作社,公司与基地农户签订服务协议,提供种子、技术指导、收购、加工、销售服务。在生产种植流程上,沿用传统耕种模式,稻田以播种绿肥肥田,不施任何化学肥料,牛耕犁田,手工插秧,三次人工脚耘除草,不使用除草剂,不打农药,人力收割,非动力机械脱粒。在加工、仓储、运输上,按照有机食品标准操作。

县农业农村局派高级农艺师常年指导,石溪村“见鸡山”牌彩米商标经国家工商部门正式批准注册后,又在积极申请国家农业部门有机食品产地和产品认证。2019年熊昌富种植的茜稻按4.4元/公斤、乌紫稻6元/公斤收购,每公斤分别比普通稻谷价格高出63%和122%。

“以前在外面打工,刨去吃喝每年也就剩两三万块钱。现在在家种彩米一年可以赚五六万块钱,还可以照顾老人孩子。”熊昌富的富裕吸引了打工人员返乡,荒芜了多年的水田,全部种上了彩稻,重现生机。

“石溪村共有328户1199人与彩米公司签订服务协议,每年为种植户带来50万收入。”石溪彩米副总经理熊英介绍。

通城“两头乌”肉食极品甲天下

通城两头乌又叫华中两头乌猪,首尾为黑色,肉质鲜嫩、胎繁殖率高、抗病性强。2000年,通城“两头乌”猪被农业部确定为湖北省仅有的国家级生猪资源保护品种。目前,通城猪的保种和改良成效较为显著。

通城县借势扬帆,着力推进村企共建,“四提供一回收”,引导贫困户发展养殖业,走出了一条符合自身特色的致富之路。

“公司送一头两头乌的猪给我代养,一年收入可观。”张月霞是四庄乡清水村的困难户,靠种庄稼维持一家人的生活,日子始终过得十分拮据。

2019年,湖北黄袍山三汇肉联有限公司为助农增收,在全县11个乡镇筛选500多户贫困户进行两头乌代养,考虑到她家的情况,她成为了第一批“代养户”。

“公司+贫困户”的代养模式,贫困户不需要花一分钱,只需饲养“两头乌”到一定斤数后,按30元/斤回购,可解决贫困户销售难题。”三汇肉联负责人介绍。

三汇肉联是集生猪饲养、仔猪供应、饲料供应、生猪屠宰分割加工、肉类开发、高低温肉制品生产、物流配送及销售为一体的大型高科技食品加工企业。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泉水叮咚响,曲径有人家。走进大坪乡新三汇养殖基地里,李金刚正带着社员忙得热火朝天。

自2008年创立新三汇以来,李金刚以养殖场为依托,引领社员养猪,并推出“四提供一回收”服务,即提供优质仔猪、提供全价饲料、提供防疫治病、提供养殖技术,包回收肥猪。这样养猪户不用愁饲养,更不用愁销路。一下子吸引了来苏村、栗坪村等百多户养猪户,每位社员年增收30%。猪产品精加工助农增收,新三汇生猪深加工产品火腿、香肠、腊肉等畅销广州、深圳、武汉等地。

气派的办公楼、现代化的生产线、忙碌的工人,湖北金猪食品公司新厂房矗立在隽水镇油坊村。

“猪副产品里潜藏着大财富。”忙碌在生产车间的董事长吴中生笑着说。

吴中生是油坊村人,早年做点小本生意。一个偶然机会,他发现有人收购小肠加工,来钱似乎很容易。于是,他四处借来1万元投资小肠加工。但1万元很快交了“学费”。

原来,他没有真正弄清楚这个行业的门道。小肠加工,可得到三种产品:肠衣,用来灌香肠;肠皮,用来食用;肠膜,用来提炼具有抗癌、康复伤口的名贵药物肝素钠。偏偏后面最值钱的一种产品,被他当成废物丢弃了。

痛定思痛。1991年,吴中生再借6000元,专程赴湖南学习肝素钠提炼技术。

提炼肝素钠的过程中,要加入树脂、酒精及一些化学物质,且需长时间呆在封闭潮湿的环境中。至今吴中生还落下了关节炎,一到冬天就痛疼难忍。

掌握了技术,吴中生有了底气。一条猪小肠加工线在通城县城开工。他雇用十几名贫困劳力,日加工量达2000根,制成的香肠、肠皮和肠膜等销往全国各地。

这一干就是十几年。高峰时一天加工量能达到1万根。2015年,吴中生成立湖北金猪食品有限公司,专门从事猪小肠加工和畜禽肉类加工。他摒弃原先作坊式生产模式,转型现代化的生产工艺。

从粗加工到深加工,金猪公司目前研发注册的“百年金猪”“鄂南黑爷”猪肠制品系列、腊肉腊鱼制品系列、瓶装紫苏肠酱系列等产品达十几种,目前已有50位工人生产,带动20户贫困户就业。

食药同源一片紫苏撬动大市场

紫苏叶在冬阳下泛光,三毛姐紫苏酱杜祖英带着员工采摘最后一批紫苏叶。

“本地的‘鸡冠’紫苏,打霜前还可以采摘。”杜祖英介绍说,通城的“鸡冠”紫苏,味纯香浓,采摘周期长。

通城素有种植和食用紫苏的传统。紫苏做成紫苏酱,是杜祖英祖辈传承的传统手艺。“紫苏酱不仅在实体店卖得好,网上销售也是供不应求。”社祖英说,她的紫苏酱采用通城县药姑山“鸡冠”紫苏,经古法加工而成,年销售量逾200万瓶。

与三毛姐紫苏酱一样走俏的,还有黄袍农夫紫苏酱。

2013年,在广东打工的退伍军人金辉辞职回乡,注册“黄袍农夫”商标,聘请专业团队参与产品研发,目前已研制出多种口味的辣椒酱,产品迅速打入华中、华南市场,年产量500万瓶。

“紫苏全身都是宝,苏叶做成酱,苏子可以榨油,苏梗被加工成膏滋。”负责人金辉介绍说。

“药姑山上中药全,只缺甘草与黄连。”紫苏入药始载于明代医圣李时珍《本草纲目》,在药姑山种植有近2000年的历史。

“苏叶、苏梗、苏子根效不同,紫苏叶可以散表风寒、紫苏梗有理气安胎等效果。”湖北九楚大健康产业负责人李英卫介绍说,公司生产的九楚膏滋系列,以药姑山紫苏梗为君药。

2016年,药商李英卫将目光放在了紫苏梗上,与湖北中医药大学合作,挖掘千年古方、采用传统工艺、匠心研发出了一系列适合不同人群的膏滋方食品。日产瓶装膏滋3.6万瓶、袋装膏饮12万袋。

目前,紫苏在通城县种植面积6万多亩,以紫苏为加工的企业10余家。不起眼的紫苏形成生产线,蝶变为亿元产业。

(咸宁日报全媒体特约记者 刘建平 通讯员 七甫 雄文)


编辑:hefan

上一篇:
下一篇: 通城乡村游串珠成链

相关新闻

咸宁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咸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咸宁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咸宁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咸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新媒体

  • 打好组合拳,跑出加速度!​咸宁工业经济奋战开
    打好组合拳,跑出加速度!​咸宁工业经济奋战开门红
  • 喜讯!咸宁多了一个“中国天然氧吧”
    喜讯!咸宁多了一个“中国天然氧吧”
  • 投资26亿元!嘉鱼县官桥八组把大学办到家门口
    投资26亿元!嘉鱼县官桥八组把大学办到家门口
  • 咸宁一地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咸宁一地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 省级名单揭晓,咸宁这户家庭上榜!
    省级名单揭晓,咸宁这户家庭上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