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政务 图片 要闻 聚焦 县域 专题 文娱 科教 旅游 财经 论坛 招聘 数字报 新媒体 返回
首页 >> 特别关注 >> 正文

通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努力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来源:咸宁网 时间:2020-11-23 08:42

2016—2020年“十三五”规划的五年,是跋涉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路上通城的“关键一程”,是通城县发展很不平凡的五年,面临国内外错综复杂的严峻形势,以及深层次改革和转型发展的巨大压力,特别是今年初突发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通城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重大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建设“五个通城”目标,深入实施“五县战略”,在抢抓机遇中突破发展,在改革创新中砥砺前行,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

回顾“十三五”凝心聚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十三五”规划实施顺利,主要指标将如期实现,重大工程项目落地见效。这五年是通城发展速度最快、质量效益最优、民生实惠最多的五年。

“ 十三五 ” 重大成就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五年来,通城积极应对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困难局面,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促进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19年,全县GDP完成166亿元,年均增长11.1%;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37.2亿元,年均增长12%;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8.26亿元,年均增长8.2%;对外贸易总额1.28亿美元,年均增长34.6%;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687元,年均增长8.9%。特别是规模工业增加值增幅和外贸进出口等指标位居全市前列。今年疫情对通城的短期发展会带来一定影响,但从整个经济发展趋势来看,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十三五”规划可以顺利收官。

“两山”建设成效显著。五年来,通城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强烈意识,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被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环境质量不断提升。全县地表水水质、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为100%。2020年空气质量优良率稳居全市第一。全县四项减排指标及单位GDP二氧化碳控制目标指标均完成。麦市镇被评为湖北省森林城镇,塘湖镇被评为湖北省绿色乡村,幕阜山绿色产业带沿线景观全面提档升级。环境治理深入推进。先后完成4座非煤矿山、1座垃圾填埋场生态修复,关停17家石灰窑,取缔非法采砂洗砂点100余处,关闭污染养殖点23个。污染防控不断改善。着力实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开展“三禁五治”和“大气污染防治百日攻坚”行动,推进秸秆禁烧工作,淘汰燃煤锅炉66台,城区全面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开展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7家乡镇污水处理厂全部建成通水运行,城市污水处理厂提标升级改造进入试运行,工业污水处理厂完成主体建设;开展“2019清废行动”,启动城乡垃圾分类试点工作。

产业发展提质增效。五年来,通城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深入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步伐明显加快,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比由2015年的21.7:42.7:35.6调整为2019年的15.7:40.5:43.8。基本形成了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新型产业体系。一是工业转型升级步伐不断加快。大力培育电子信息、新材料及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改造涂附磨具、陶瓷建材等传统产业,初步建成了具有通城特色的“电子信息、涂附磨具、陶瓷建材、食品饮品、医药健康”五大支柱产业。亚细亚陶瓷被国家工信部评为绿色工厂,平安电工、亚细亚陶瓷获省支柱产业细分领域隐形冠军示范企业,福人药业、瀛通通讯、玉立集团获省支柱产业细分领域隐形冠军科技小巨人,三赢兴、亚细亚被认定为省级智能制造示范企业,瀛通通讯在主板成功上市,成为全市首家本土上市企业,荣获首届湖北改革奖(企业奖)。二是农业规模化建设水平持续提升。全县“三品一标”品种达29个,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6家,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1500余家,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突破70亿元。大力实施“绿色崛起、中药振兴”战略,已建成中药材种植基地463个、总面积达10.2万亩,国家级中药产业化生产基地1个,中成药和中药保健品工业企业11家,中药合作社108家,中药材年加工值近10亿元。以“隽六味”为主体的发展格局基本形成,“通城金刚藤”被授予全省首批道地药材“1+10”优势品种,福人药业、瑶乡御草药业中药材种植基地入选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裕丰生态农业种植基地被评为全国特色中药材种植基地,通城被列入全国经济林产业(油茶)区域特色品牌建设试点县、全省特色农产品(中药材)优势区创建县。三是商贸旅游业日趋活跃。商贸服务业和内陆外向型经济发展加快,全县限上商贸企业85家、外贸进出口企业60家。布局建设了一批大型商贸网点,万雅国际商贸城一期进出口商品街建成开街。电子商务进农村成效明显,被评为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生态旅游发展提速,建成了黄袍山国家油茶产业示范园(3A)、黄龙山风景区(3A)、药姑山瑶族风情园、左港善源谷、冷塅月季庄园及黄袍红色小镇等旅游景点,药姑山森林康养基地被确定为国家级森林康养基地。

拥有中国驰名商标4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件、省著名商标18件,成为湖北省品牌建设示范县。

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五年来,通城以新型城镇化建设为引领,坚持城乡发展“两手抓”,城市建管水平显著提升。城市建设步伐不断加快。集中实施一批城区道路升级和市政基础设施配套项目,完成了一批老城区治理、棚户区改造及管网建设工程,博仁外贸片区、银城东路片区、原一瓷厂片区、旭红路老工商局片区等老城区改造不断推进,新建了雁塔广场、秀水公园、柳堤滨河公园、白沙小游园、石泉小游园等一批城区生态景观工程,城区供排水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有序推进。大力实施“六个三”重大生态工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百日攻坚”“百日提升”行动成效显著,农村公路、厕所革命、村庄绿化、垃圾转运、污水处理及“活人墓”治理等工作不断推进,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五年间,成功创建省级生态乡镇9个、国家级生态村1个、省级生态村81个、市级生态村54个,并荣获全国清洁村庄行动先进县、北港镇横冲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称号。美丽乡村亮点纷呈。连片打造了大坪内冲中华古瑶第一村、隽水美丽油坊、马港东山屋场、北港醉美横冲、四庄清水画廊、关刀高冲公社、沙堆茶文化品赏园等13个美丽乡村示范点,美丽乡村成为通城新农村建设新亮点。

民生保障坚实有力。五年来,通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努力织牢织密民生保障网。一是社会保障更加充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稳步提高,五年年均增长8.44%;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参保率达99.1%;社会就业质量不断提升,全县近五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3.35万人,同时大力推动夜市、地摊经济,持续激活就业创业;社会救助政策全面落实,截至2020年6月底,累计发放城乡低保资金2.71亿元、特困供养金0.96亿元;住房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完成公租房建设1871套,发放廉租住房补贴4224户,受惠对象10069人;养老服务体系不断优化,全县运营福利养老服务机构14家、建立村级日间照料中心148家,养老床位3301张,每千人老人床位达35张。二是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教育短板逐步补齐。抢抓“全面改薄”政策机遇,先后为83所学校新建改造校舍和运动场所约25余万平方米;启动实施教育“十大工程”,县一中、二中、南门小学、隽水幼儿园、职教中心改扩建工程加速推进,投资3.05亿元的县实验学校建成开学;大力推进社会资本办学,大风车幼儿园、华茂寄宿学校先后建成,慧晟国际教育城项目启动建设。医疗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医疗卫生补短板“十大工程”加快推进,基层医疗硬件软件水平全面提升。县医院内科楼、中医院住院楼、妇幼保健院等相继竣工,新增市级临床重点专科1个,达到了90%以上患者在县内得到治疗的目标,基本实现贫困人口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全覆盖。文体事业取得新进展。第五届湘鄂赣苏区历史研讨会顺利召开,银山文化艺术中心一期工程主体封顶,成功举办首届中国湖北黄袍山(通城)全国自行车户外挑战赛,通城首届端午龙舟赛得到中央电视台全程直播,天岳关抗战遗址被纳入荆楚大遗址传承发展工程项目库。三是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大力加强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先后打掉涉黑组织2个、涉恶犯罪集团2个、涉恶团伙44个、打击处理涉恶犯罪嫌疑人265人,有力促进了社会公平正义,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幸福感不断提升。

改革创新深入推进。五年来,通城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着力打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党政机构改革平稳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稳步实施,顺利完成全县退役军人三级服务保障体系建设和全县医疗保障经办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城投体制改革,整合全县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资源,组建了新的“一总七子”城发集团,实现市场化转型、产业化经营、精细化管理,充分发挥了国有资本运营效率。建立减贫防贫“1234”工作机制,成立全省首个减贫防贫服务中心,减贫防贫“通城方案”在《人民日报》、新华网等央媒宣传报道。成功举办全省殡葬改革现场会,改革经验在全国作典型交流,并入选36个全国殡葬综合改革试点优秀案例。积极打造返乡创业示范园区,获批湖北省返乡创业示范县和返乡创业国家级改革试点。深入推进教育投入保障机制改革,在全省率先建立教育资金管理中心,全面推行“校财县管”,确保了教育投入保障资金合理规范和全县教师资源合理分布,为整个县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打开了缺口、提供了范式。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县人民医院在全国率先打破区域限制、开启医保异地直报先河,县疾控中心在全市率先建成数字化接种门诊,外向型医疗合作、医联体建设取得新成效。

“ 十三五 ” 宝贵经验

新发展理念是通城前进的根本遵循。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把新发展理念贯穿改革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紧紧围绕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转型升级为发展方向,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项目建设为第一抓手,深入实施生态立县、乡村兴县、产业强县、商贸富县、旅游活县战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持续保障改善民生,有力推动了县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转型升级是通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出路。着力培育外向型产业,双狮茶叶、瀛通电子先后走出国门,成功引进外资企业湖北铱伦科技有限公司,万雅国际商贸中心一期元旦开业,二期会展中心等工程开工建设。着力开展区域协作,与湖南城陵矶新港区、岳阳三荷机场进行战略合作,借“港”扬帆,借“机”起飞,为发展外向型经济提供有力支撑。着力搭建发展平台,连续3年参展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作为湖北唯一、全国最大规模县级交易分团,打造了独具特色的通城内陆地区对外开放新高地。

改革创新是通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以改革破题补短板,持续深入殡葬改革、教育改革、城投改革、“两违”治理、禁鞭禁麻等改革,得到国家和省市有关领导的肯定;先后获批湖北省现金服务示范区、湖北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县、湖北省构建信访矛盾社会共治机制试点县、湖北省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县。以创新开路强弱项,高新技术企业由2015年6家增至2020年22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由2015年1家增至2020年的8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2015年9.8%提升到2020年14.5%,三项指标居全市第一,建立了一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校企研发中心、院士专家工作站等科创平台,被评为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县、湖北省知识产权试点县、全市科技创新工作先进单位、全市科技成果转化先进单位。

项目建设是通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支撑。深化“三抓一优”,紧紧围绕发展抓投资,围绕投资抓项目,围绕项目抓招商,围绕招商优环境。出台《通城县招商引资项目落地全程服务若干规定》,把招商引资作为“一号工程”,着力推进“双招双引双争”工作,招商引资取得显著成效。武深高速通城段、幕阜山生态旅游公路通城段、五保公路相继建成通车;城东新区路网、城区河道治理、城区绿化亮化工程基本建成;平安电工、通成高新、炳彰科技、玛耐伦科技、玉立纺织等一批工业项目建成投产。全县纳入省“三库”项目储备库和建设库累计转化率分别达到42.8%和43.1%,省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占年度计划比重分别达164.2%和179.9%;先后与万雅集团、东方园林、龙元建设等一批重点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成功建设了砂布小镇、中医药健康小镇,为经济发展培植了后劲。

展望“十四五”奋发有为努力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十四五”时期,通城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十九一中、二中、三中、四、五中全会中精神,按照省、市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创新为根本动力,以增进人民福祉为根本追求,着力培育绿色发展动能,着力构建“一城两圈三带”发展格局,着力构建现代治理体系,全力推进通城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努力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县建设新征程。

围绕“十四五”发展目标和“建设全省绿色经济发展强县、打造内陆外向型经济发展先行区和创建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三个定位,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立足夯实基础,走协调发展之路,着力构建“一城两圈三带”发展格局。

构建“一城两圈三带”城乡空间格局,加快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一城:以隽水城区为中心,打造生态宜居宜业新型城市。两圈:以大坪、石南、五里、北港为中心,建设“回归创业圈”,形成全县工业聚焦区、现代农业发展区;以关刀、麦市、塘湖、四庄等乡镇和黄龙山、黄袍山、药姑山、云溪、百丈潭、大溪水库和湿地公园等旅游景区为中心,建设文化生态旅游圈。“三带”:以106国道、353国道、362省道沿线为重点,建设城乡空间梯次布局、特色鲜明、独具风格的新型村镇格局。将通城打造以瑶族文化、健康养生、山水生态观光、现代农业展示为内涵的区域性旅游目的地。

立足高质量发展,走绿色发展之路,加快建设全省绿色经济发展强县。

围绕发展壮大县域绿色经济,按照“做强做优支柱产业,突出壮大特色产业,着力发展生态旅游业,重点培育新业态新模式”的思路,努力打造全省领先、独具特色的绿色产业支撑体系,建设全省绿色经济强县,创建“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试点县。全力实施涂附磨具、云母制品、电子信息、医药健康四大百亿产业工程和油茶、生猪两大五十亿产业工程,争当咸宁建成全省特色产业增长极排头兵。重点打造天岳黄龙山风景区、药姑山风景区、黄袍山风景区、锡山城市公园、大溪国家湿地公园、相思山风景区六大旅游精品,打造生态旅游精品,构建以特色文化游、中药养生游、生态休闲游、康养度假游为主导的生态旅游产业体系,把通城打造成华中知名旅游目的地。

立足改革创新,走转型发展之路,打造内陆外向型经济发展先行区。

积极探索县域经济发展新模式,充分挖掘通城区位优势、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以构筑外向型经济发展平台、推动商贸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建设通平修次区域合作示范区为抓手,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积极培育县域经济新动能,打造中国中部地区、长江中游进口商品跨贸港,推动通城经济社会跨越升级、转型发展。大力推动通城万雅国际商贸中心建设项目,加快发展电子商务产业,深入推进与湖南城陵矶新港区、岳阳三荷机场开展开放型经济战略合作,努力构筑外向型经济发展平台。加快推进通平修次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探索“绿色发展命运共同体”区域合作新模式,重点推进通修高速公路建设,谋划争取常岳昌铁路和武咸城铁南延线过境通城。

立足高品质生活,走生态发展之路,创建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

坚持生态立县,构筑生态本底,全面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强化污染物减排和治理,倡导绿色生活,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提升通城形象和竞争力,全面建成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严格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积极推进全域国土绿化和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着力抓住好大溪湿地公园建设,持续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三大攻坚战,大力实施全域绿化工程,全面推进精准灭荒、通道绿化、村庄绿化、河库堤岸绿化、工矿园区绿化和城镇绿化等“六大工程”,全面推进全域国土绿化,把通城建设成环境优美、山清水秀的美丽家园。培养绿色理念,积极倡导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绿色生活理念,引导社会公众从衣、食、住、行各方面走绿色化道路。


编辑:实习账户2

上一篇: 崇阳邻里节:霓善霓美她“最美”
下一篇: 牢记育人初心使命 做好学校思政工作——湖北新产业技师学院   咸宁职业教育(集团)学校扎实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掠影

相关新闻

咸宁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咸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咸宁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咸宁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咸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新媒体

  • 打好组合拳,跑出加速度!​咸宁工业经济奋战开
    打好组合拳,跑出加速度!​咸宁工业经济奋战开门红
  • 喜讯!咸宁多了一个“中国天然氧吧”
    喜讯!咸宁多了一个“中国天然氧吧”
  • 投资26亿元!嘉鱼县官桥八组把大学办到家门口
    投资26亿元!嘉鱼县官桥八组把大学办到家门口
  • 咸宁一地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咸宁一地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 省级名单揭晓,咸宁这户家庭上榜!
    省级名单揭晓,咸宁这户家庭上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