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子庆
近日,有记者在城区走访发现,机动车在行驶中存在任意闯黄灯、不挂牌等违法违规行为,渣土车超速超载现象时有发生,不少机动车在斑马线前不礼让行人,存在人车争道现象。
事实上,道路交通安全法对很多不文明驾驶行为早有明确规定,不少司机之所以明知故犯,是因为不少违法违规驾驶行为没有得到相应的处罚,进而形成破窗效应,助长了一些司机的侥幸心理。这背后的原因很多:监控技术有待提升、违规现象取证难、执法资源有限等。
主客观因素皆有的背景下,一下子杜绝不文明驾驶行为虽然不大现实,但借鉴一些兄弟城市做法,是完全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取得很好治理效果的。其中之一就是强震慑。例如,很多司机在朋友圈或群里获知城区某路段正在查酒驾,处罚乱开远光灯、不系安全带等行为时,要么“敬而远之”,要么做个好司机。这本身就说明,很多不文明现象的存在是建立在违法成本过低的基础上。
武汉从2012年下半年致力整治车窗抛物现象,一经查实即罚款。事实证明,通过连续三年的整治,该市车窗抛物行为大幅减少,困扰城市管理多年的随手乱扔的陋习得到有效遏制。很明显,对不文明行为重典整治,除了让违规者付出相应代价,另一个重要意义在于警示潜在后来者——严格执法的本身就是对文明规则的有力宣传。
心理学有一种说法,一个人形成一种良好习惯要持续21天以上,矫正一种陋习则可能需要数年。因此,针对交通陋习的社会性矫正必须保持长期的社会干预。比如,我国近年来持续严打酒驾,这一陋习已经在全社会范围内显著减少。在我市的创文过程中,有关职能部门有必要集中执法资源或借助技术力量,针对不文明驾驶行为营造常态化整治氛围,通过警钟长鸣、常抓不懈,久久为功,倒逼文明驾驶成为广大司机的行为自觉。
创文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持久战。要让根除各种陋习,除了备足执法资源、强化管理创新等,还必须持续抓好制度落实,让各种良好规则真正入脑入心。当然,在抓落实过程中,市民的“参与度”始终是一个关键词,只有民间力量与职能部门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才能避免“孤军奋战”的困扰。
编辑:hef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