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政务 图片 要闻 聚焦 县域 专题 文娱 科教 旅游 财经 论坛 招聘 数字报 新媒体 返回
首页 >> 新闻聚焦 >> 正文

"留住我们的根" 咸宁两湖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故事

来源:咸宁新闻网 时间:2017-09-07 23:32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

  咸宁襟江带湖,斧头湖、西凉湖比肩而立,相连相通,水面面积分别为126平方公里和85.2平方公里,是湖北省第四、第五大湖泊。

  近年来,咸宁干部群众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指示,达成“留住绿水青山就是留住根”的共识,一项项措施、一个个行动,“万涓成水终究汇流成河”,斧头湖、西凉湖水生态文明建设如一首澎湃的歌……

  让一个旧梦重圆

  “多少脸孔,茫然随波逐流,他们在追寻什么?为了生活,人们努力奔波,却在命运中交错!”这歌词正是斧头湖、西凉湖发展的历史写照。

  斧头湖、西凉湖周边及流域是咸安、嘉鱼、赤壁三县市区人民群众世代生息之地。

  在上世纪60至70年代,沿湖周边实施围湖造田种粮,湖泊面积急剧减少;上世纪90年代,沿湖周边农民纷纷围湖造塘养鱼,湖泊面积再次逐年减少。

  当时,沿湖周边流传着一句顺口溜:“一夜不见湖,可见一口塘”。

  年近六旬的周瑞发是土生土长的王家庄人,目睹了“两湖”半个世纪以来的变化历程:“围网养鱼的历史有20多年。刚开始面积并不大,村民们还时常下湖去捕鱼,后来无鱼可捕,村里人又开始大规模地围网养殖。从2000年开始,湖里的水位越来越低,水生动物、植物资源也越来越少,螺蛳都难以看见。”

  “四处野鸭和菱藕,秋收满帆稻谷香,人人都说天堂美,怎比我洪湖鱼米乡啊”一江之隔的江南岸,斧头湖、西凉湖“两湖”的人们,对这“鱼米之乡”美景再熟悉不过。

  多少岁月,凝聚成这一刻。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湖北省湖泊保护条例》规定:禁止在湖泊水域围网、围栏养殖。2016年7月,我市启动“两湖”拆围。咸安区向阳湖镇北岭村60岁的渔民吴继海,从1995年起就在西凉湖围网养鱼。20多年来,吴继海和其他股东共同承包了2100亩湖面,正常年份每年纯收入上百万元。区水产局、镇、村工作人员轮流到吴继海家做工作,希望自行拆除。持有《水域滩涂养殖证》的,每亩奖补350元;没证的,奖补300元。限期内自拆,每亩另奖50元。

  吴继海说:“虽说补偿能有七八十万元,但20多年的心血,一拆都没了,要说不心痛,那是假的,真是舍不得啊。但从长远发展看,的确不拆不行。”

  赤壁市神山镇西凉村村支书陈长青带着兄弟们承包了近4000亩水面。为作表率,陈长青率先拆掉了自家围网。刚开始兄弟们不理解,拍着桌子吵架,甚至要上访,一家人闹得不可开交。陈长青反复劝说:围网把湖面基本占光,水草被吃了,野荷也看不到了,水质变差、防汛也受影响。为了子孙后代,围网必须拆。                

  全市“拆围”真金白银地掏出1.5亿元。对于财政实力不雄厚的咸宁而言,压力巨大;渔民们付出的代价同样难以估量。但让人欣慰的是:至今年4月“两湖”17.25万亩围网围栏基本拆除完毕。

  嘉鱼县在这次“拆围”中率先行动,县长胡春雷说,以前站在湖边,竹竿阵看不到边。拆除围网修复生态之后,“四处野鸭和菱藕,野荷成群、菱角满仓”的梦里水乡将重回眼前。

  奏一曲天籁之音

  斧头湖、西凉湖曾经是鱼鸟的天堂,具有水生物多样化特征,分布着80多种水生物。调查报告显示,“折围”之前,“两湖”野生莲藕、芡实、蒿笋、菱角、莼菜及各种水草锐减,由于候鸟栖息场所——湖洲、浅滩等遭到破坏,白鹤、秋沙鸭这些常见的鸟类已少见,国家保护鸟类更是难以见到。

  爱湖护湖养湖,人与湖和谐相处。“拆围”仅是斧头湖、西凉湖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第一步,保障上岸渔民生计,实现湖泊生态修复和科学利用相结合,更为重要。

  “两湖”渔民中大多数岸上有田,但人均田地少,种田致富难。大多数渔民年龄四五十岁,打工缺文化,学新技术也难。如何让渔民安心上岸?

  咸安、嘉鱼、赤壁三县市区举办多期培训班,帮助渔民学习精养鱼池养殖技术,流转鱼塘继续养鱼;组织年轻渔民到工厂就业,对困难群众政策兜底,用多种方式帮渔民找出路谋生计。

  咸安区官埠桥镇雨潭村村民陈学是“两湖”拆围后上岸渔民的代表。拆围之前,陈学和村里14户人家一起成立了合作社,围了1600亩西凉湖湖面养鱼,一年可以赚8万元。拆围之后,已经习惯了养鱼为生的陈学承包了向阳湖镇近80亩池塘继续养殖水产品。

  培训期间,陈学每天都要赶回自家池塘观察鱼苗和虾苗生长情况。“昨天我还出了20斤龙虾,一斤50元。”陈学说,在两湖围网养鱼的大多是像他一样50岁左右的人,养了几十年的鱼,再换其他行当也很难适应,学习池塘养殖和虾稻连作等技术还是比较实用的。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嘉鱼县潘家湾镇、渡普镇沿湖村组引导拦网渔民发展特种养殖。今年以来,先后发展稻田养虾5000余亩,泥鳅、青虾、桂鱼、黄鳝等特种养殖上千亩;渡普镇大路村村民任四红、陈春荣等利用8000亩水面,组织渔民成立合作社,建起了旅游开发公司、湾湖休闲农庄、湖畔农庄等,点亮渔民生活新希望。

  咸安区、嘉鱼县、赤壁市还先后出台了一些产业扶持政策,重点扶持沿湖村组成立合作社,吸引渔民参与,发展农业产业。渡普镇王庄村组织拦网渔民由水上转向进军荒山,成立合作社,开发坡地发展脐橙600亩,引进福建老板投资合股种植药材1000亩。

  科学引导、合理开发、休养生息,天籁之音在“两湖”奏响。初秋时节,向阳湖国家湿地公园内喜见成百上千只白鹭满天飞翔,振鸣声声,犹如一群白色的精灵在放歌。

  湖北省湖泊保护协会刘友凡会长曾临湖感叹:“水天一色,湖光山色,如人间天堂!”斧头湖、西凉湖生态环境得到逐步改善,生态恢复初见成效,正成为鸟类的天堂,时时可闻鸟类欢鸣乐吟的天籁之音。

  绘一卷未来美景

  登高望远,立足咸宁、环视全省、放眼长江经济带,“两湖”是长江中游防洪排涝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是全省重要粮棉和水产基地,是武汉城市圈重要的生态屏障。

  如果说,斧头湖是咸宁的父亲湖;那么,西凉湖就是咸宁的母亲湖。两者可谓形神兼备。

  形似:斧头湖基本呈长方形,体积大,如一大块头的汉子;西凉湖呈“人”字形,两腿修长,左脚翘起在嘉鱼,右肢舞动在咸安,双腿着地轻扣在赤壁。

  神似:斧头湖湖面集中,少湖汊,整体性强,遇汛往往雷涛轰鸣,尽显彪悍之气;西凉湖连环九曲,湖汊众多,枝蔓根须如美女秀发,皆露温婉情致。

  千百年来,斧头湖与西凉湖相伴相生,呼吸与共,以雄性的强悍和母性的坚韧,滋养着两湖周边百万人民,也忍受着工业文明社会发展的阵痛苦难:农田化肥进入湖体,流域内对人畜排泄物未经循环利用,随地表径流进入湖体造成污染……

  “擦干心中的血和泪痕,留住我们的根!”新的时代新的理念,在新的起点上,斧头湖与西凉湖携手并肩地开始新的征程。

  “两湖”千百年来第一次有了“湖长”。斧头湖跨界江夏,湖长省级是童道驰副省长、市级是吴刚副市长;西凉湖湖长为汪凡非副市长。湖长作为辖区湖泊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对水环境生态负直接领导责任。

  “两湖”水生态文明建设在全省率先启动了淦河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近年来,政府累计投入淦河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水环境治理资金达5亿元,市区河道22公里已基本得到治理,新整治河道水上部份一律采用生态护坡技术,城区河段已建4座橡胶坝,60%河段实现生态蓄水,淦河双鹤桥段生态景观工程还被建设部评为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开展控源截污行动。斧头湖、西凉湖流域内,投资3亿元,建成温泉、永安、长江产业园三个污水处理厂,日处理总规模12万吨;投资2.6亿元,实施配套管网改造72公里;投资0.4亿元,改造城区污水管网9公里。投资0.05亿元,启动了污水处理厂污泥无害化处置工程建设。

  湿地保护行动全面铺开。《拆围后湖库生态保护、渔业资源修复和合理开发利用规划》出台,在斧头湖已累计放流38场次,投放青鱼、黄颡鱼、贝类等近3.8亿尾;在西凉湖开展了三次增殖放流行动,共投放鱼苗516.5万尾,其中花鲢、白鲢、草鱼、鲤鲫鱼等均在100万尾以上。林业部门筹措资金1000多万元,对斧头湖、西凉湖等湿地开展了保护性建设。

  ……

  “一年过了一年,啊!一生只为这一天,让血脉再相连!”作为创建国家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的核心板块,咸宁迈向长江新时代的重要依托,美不胜收、丰沛洁净的“两湖”,对于香城泉都,意味着什么?在“建设中国中部绿心和国际生态城市”的战略目标中,将承担怎样的历史使命?我们相信,世世代代滋养咸宁人民的生命之湖,在人湖和谐的未来发展中,一定会描绘出崭新的画卷。(咸宁日报记者 饶红斌 通讯员 刘四清)

编辑:Administrator

上一篇: 坚持绿色崛起,率先建成全省特色产业增长极。咸宁走向何方?
下一篇: 习近平主席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系列活动纪实

新媒体

  • 打好组合拳,跑出加速度!​咸宁工业经济奋战开
    打好组合拳,跑出加速度!​咸宁工业经济奋战开门红
  • 喜讯!咸宁多了一个“中国天然氧吧”
    喜讯!咸宁多了一个“中国天然氧吧”
  • 投资26亿元!嘉鱼县官桥八组把大学办到家门口
    投资26亿元!嘉鱼县官桥八组把大学办到家门口
  • 咸宁一地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咸宁一地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 省级名单揭晓,咸宁这户家庭上榜!
    省级名单揭晓,咸宁这户家庭上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