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嘉 特约记者 刘建平 通讯员 夏青云
6月28日,通城县在全省率先成立减贫防贫服务中心,为建立减贫防贫长效机制做出有益探索。
为什么要建立减贫防贫机制?
通城县是省定幕阜山片区区域发展和扶贫开发重点县,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规模为31163户106438人,重点贫困村42个,综合贫困发生率26%。
至2018年底,全县实现84835人脱贫、30个重点贫困村出列,综合贫困发生率降至5.2%,脱贫攻坚取得阶段性成果。目前,全县尚有未脱贫存量人口7525户、21603人,12个重点贫困村未出列(省定深度贫困村6个)。
按照省定减贫计划要求,今年,该县须完成19922人脱贫、12个重点贫困村出列,综合贫困发生率降至0.4%以下,实现全县整体脱贫“摘帽”目标。
县委书记熊亚平表示,通城县积极探索减贫防贫长效机制,一方面是为了贯彻落实“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工作要求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关于“抓紧研究制定2020年后减贫战略”要求;另一方面是全面建成小康通城的需要,按照“两个一百年”目标,通城要与全市、全省同步迈入小康,必须正视城乡居民临贫、致贫、返贫现实问题。
同时,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湖北分公司、省扶贫办关于开展“防贫保”工作部署,为该县探索减贫防贫长效机制提供了工作思路和工作方向。
怎样建立减贫防贫长效机制?
28日,记者走进县减贫防贫服务中心,办公区、展区和休息区功能齐全。在方便群众了解政策、申报资助、办理业务的同时,做到部门信息共享,落实“一窗办”要求,让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路。
在办公区,几名困难群众正在向工作人员咨询相关政策,递交申请资料,填写审核表。
据现场工作人员介绍,该中心主要服务两类人群,一是城乡临贫户,包括城乡居民因病、因灾、因学等原因临近贫困边缘的低收入户;二是建档脱贫户,包括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因病、因灾、因学造成生活困难且人均收入不高不稳的已脱贫户。
在展示区,政策宣传灯箱和LED电子显示屏以图文、表格、专题宣传片等形式展示了党的扶贫政策和省、市、县防贫举措,以及全县“脱贫之星”“扶贫之星”先进事迹,“扶贫微工厂”“扶贫车间”等带贫、减贫成果,吸引了众多群众驻足阅读、观看。
据县扶贫办主任吴赛花介绍,为探索减贫防贫长效机制,该县聚焦处于贫困边缘的城乡困难群体,抓住因病、因灾、因学等致贫返贫关键因素,“输血”、“造血”并举,创造性制订并实施减贫防贫通城方案。
在机构改革中,该县新设减贫防贫服务中心,明确人员编制,将减贫防贫服务中心打造成深化改革创新的举措、方便群众办事的窗口、宣传扶贫政策的载体、展示扶贫成果的平台。
在落实“防贫保”基础上,该县将保障对象由农村居民扩大到城乡居民;资金投入由财政单一保障向整合县慈善总会、县红十字会等社会资源转变;由简单的“输血式”提供“防贫保”资助向建设“扶贫微工厂”、发放助业贷款开展产业就业扶贫“输血”、“造血”并举转变。
减贫防贫长效机制怎样运行?
记者从县减贫防贫中心了解到,该县与太平洋财险公司达成协议,合作创设了“精准防贫保险”,并在减贫防贫服务中心设立“通城县减贫防贫账户”。通过购买“第三方”服务,借助太平洋财险公司专业化手段,实施入户勘察核算,负责对经综合认定符合条件的防贫对象发放保险金。
针对减贫防贫对象家庭支出和收入情况,该县分类设置预警线(支出)和保障线(收入)两个标准,实施监测和资助;采取两大举措,引入保险机构支助保险金帮助对象渡过难关,采取帮扶措施发展产业、就业达到脱贫致富。
据悉,2019年,全县投入减贫防贫保险费300万元。其中,财政自筹资金100万元,整合县慈善总会、县红十字会慈善资金200万元。
目前,该县已正式启动减贫防贫工作,纳入监测对象2652户,其中因病对象1861户、因灾(包括交通事故)对象620户、因学对象171户;进入核查程序62户,落实“防贫保”12户17万余元。
编辑:hefan
上一篇:
全省导游大赛落幕 咸宁市文旅局获最佳组织奖
下一篇:
助力茶业高质量发展 咸宁构建茶产品自检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