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家有个好媳妇。公公没什么能耐,婆婆又有精神病。家庭重担都压在她身上,靠我们帮忙申请的2万元扶贫贷款,她办起了养猪场,发展得很不错。”18日,市住建委驻村扶贫工作队队员王武高介绍道。
王武高说的“好媳妇”是崇阳县桂花泉镇小沙坪村的张彩霞。
见到张彩霞时,她正弯着腰正在猪场旁边的伺料地里干活。
30多岁的张彩霞瘦小单薄,脸色黝黑,看上去有些显老。问到贷款的事情,她高兴地说:“银行的人说,等我老公回来签了字,钱就可以发下来。”
张彩霞夫妇原来都在浙江打工,收入还不错。因为婆婆有病,公公身体不好,小孩又嗷嗷待哺,夫妻俩商量后决定老公继续打工,张彩霞则回村里。为了生计,张彩霞饲过鸡,养过鸭,结果钱没赚到,反而亏了不少,生活压力很大。
去年底,工作队走访贫困户,落实对接产业扶贫项目时,张彩霞一家人合计后,选择了规模养猪。
猪场饲养的牲猪有40多头。张彩霞告诉记者:“这里养的猪,全是自家母猪下的崽。上半年出栏了十多头,到年底,还能出栏十多头,可以挣到四五万元。”
来到门外,张彩霞指着场子前面的草地,说:“明年我们打算在那里再盖一栋猪圈,专养母猪,母猪与常猪分开饲养,能出栏100多头呢。”
“生猪出栏,怎么卖个好价钱?还有疫病防治,有问题吗?”
“猪价随行就市。我们养猪的专门有个微信群。什么饲料,什么价格,防疫怎么搞,上面都有信息。搞不懂的,群里问一下,立即就有人告诉你。要卖猪了,我就在群里发布信息,谈好价格,就有人直接上门来收购,挺方便的。”张彩霞笑着说。
临行时,驻村工作队问她还有什么困难。张彩霞认真说:“上山的路太窄了,送饲料呀,卖猪呀,上下很不方便,我想自己掏钱把路修宽一点。”
她表示,路要拓宽路边几户人家的地多少要占一些,自己用地来换可以,不换地补点钱也行,一定要把路修宽。(咸宁日报记者 王恬 通讯员 袁中华)
编辑:Administrator
上一篇:
咸安区规范管理 启动政务服务国家级标准化创建
下一篇:
崇阳县地税局提升纳税服务质效 推进大数据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