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日至19日,首届“桂乡韵·梨园情”戏曲艺术节精彩上演,四大专场好戏连台,各具特色。大幕落下,惊艳世人。弦鼓虽歇,余音犹在。
这是一次启程之旅。孕育于荆楚沃土,成形于徽汉合璧——顶着“国粹”桂冠的京剧艺术,带着熟悉的“湖广韵”,点燃300万市民的文化热情,如星星之火。
这是一次对话之旅。传统和现代对话,呈现的是戏曲艺术革新的坎坷历程;10名国家一级演员齐聚,国家、省、市三级梨园翘楚同场竞技;京剧和地方戏剧同台汇演,前后呼应。
这是一次传承之旅。从传统经典《铡美案》到现代官场现形记《徐九经升官记》,延续的是时代变迁下不变的道德走向;从革命样板戏《智取威虎山》到本地票友参与的《沙家浜》,红色记忆澎湃如昨;从崇阳提琴戏《逼休》到通城花鼓戏《易迁风波》,既根脉相承又推陈出新……
方寸之间,生旦净末丑演绎世间百态
开幕式上,开篇之作《梨园俏妞》,由咸宁本土工作室创作,跳出了咸宁人民的青春与自豪。后仰打坐、碎步疾驰,轻盈的身姿、萌嘟嘟的神韵,一颦一笑无不彰显着年少的活力。
现场观众情不自禁地拿出手机随手拍,票友赞不绝口:梨园俏妞妞,群舞萌哒哒,孩子们的表演实在是太可爱了,动作流畅美感十足,其实都是真功夫。
“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我主爷起义在邙场”、 “叫张生隐藏在棋盘之下”……戏曲联唱《行云流水》,一个个经典桥段快速切换,如沙场点兵,急切而紧凑,票友们屏住呼吸,陶醉其中。
“乘月光瞭敌营山高势险”,京剧《杨门女将·巡营》中的经典唱段,经易艳、张健、李诗娴、李依娜等倾心吟唱,带人置身于阴山脚下、月寒如水,苍凉中寓慷慨,悲鸣中寓激昂,引得观众热烈的掌声。而令人捧腹的《武戏荟萃》,被优秀京剧演员表演得惟妙惟肖。
在地方专场(一)中,崇阳提琴戏《逼休》一出,叫好声一片,掌声经久不息。主演吴红霞唱腔纯正细腻,将人物的悲欢离合诠释得新颖别致;在地方专场(二)中,通城楚剧《访友》,再现祝英台与梁山伯十八里相送到长亭的情景,如慕如诉、缠绵悱恻……
30多年前,《徐九经升官记》不仅首次将丑角作为京剧舞台的主角,更创造演出500余场不衰的梨园奇迹。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省京剧院院长朱世慧,再次唱出《徐九经升官记》精彩片段,抑扬顿挫、高低起伏之间,功底立现,再次演绎得令人动容。
舞台方寸间,生旦净末丑。京剧艺术以这种独特的方式,连接着你我。
台前幕后,戏里戏外彰显城市人文热度
场内,经典唱段引人入胜,掌声、叫好声、笑声、欢呼声,声声在耳;
场外,幼童练习京剧,双手端在腰前,身体微向前倾,字正腔圆、萌态可掬;
两位老票友迈着“老生”方步,左手向外拂袖一抖,合手胸前又抖三抖,自上而下抚须;有的票友脚上走着方步,手上甩起了五段马鞭。左手叉腰,右手轻抖马鞭……
国家一级演员江峰惊叹,一到演出现场,大厅内孩子唱戏的投入状态,老人严肃认真的神态,太令人惊讶了,“这是一座有热度的城市。”
与市民的热度相得益彰,演出前半个小时,演员们聚集在化妆间,一一认真描眉化妆。迥异于普通的舞台妆,京剧表演的化妆琐细,要求更高。往往一个角色的化妆,要经过近二十道程序、花费近3个小时才能完成。
在化妆室走廊里,来回穿梭的工作人员默契配合,拾掇着精美的服饰,一遍遍做着最后的准备。“我们要把最好的状态,最完美的表演,呈现给咸宁市民”成为所有人员心照不宣的约定。
与演员的热度一样,咸宁日报客户端记者抢跑在路上——
晚上7点半开演,咸宁日报客户端直播记者6点赶赴现场,架起三脚架,选定直播点,迅速开启设备,带领大家走进后台,实时感受演员的日常。
在节目演出的空隙,咸宁日报客户端记者对话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省京剧院院长朱世慧,带领大家领略舞台演出的同时,感受舞台背后的故事和情怀。
现场,视频和图文直播并行,为大家提供全方位、立体化的观赏。
文化自觉,香城品牌建设弘扬文化自信
首届“桂乡韵·梨园情”戏曲艺术节开幕式,举办规模之大、规格之高,在咸宁历史尚属首次。展示的是咸宁文化自信,更是咸宁文化强市跨越的开始。
“香城大舞台”跻身全省优秀文化品牌、“一五一十”工程叫响全国、缔结国际友好城市7个……一系列咸宁元素的“走红”,引发省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朱世慧关注。
朱世慧表示,咸宁的典型故事、人物很多,我们准备一步步来,要深入思考咸宁典型的历史人物、典型的现代人物,如何把它变成一个好的艺术品,这是要经过生活来实践的。
崇阳提琴戏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通城县瑶族拍打舞、通山县杨芳豆豉酿制技艺等17个入选省级名录;省级保护项目“赵李桥黑茶制作技艺”、“通山木雕”、“镇氏风湿病疗法及马钱子秘方”正申报国家级“非遗”名录……
朱世慧认为,咸宁的底子非常好,有很多非遗项目。地方戏曲与京剧是同步走的,弘扬传统文化不仅仅是弘扬京剧,是所有的戏曲,包括咸宁的崇阳、通城这些地方戏曲。咸宁市委、市政府是有这个文化自觉的,把这些非遗传承老师集中起来,让他们加紧传授技艺。
首届戏曲艺术节是引子,更是开始。
戏曲节上看大腕
“咸宁是我们的首选地”
——访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省京剧院院长朱世慧
朱世慧接受咸宁日报全媒体记者采访
面对青年学子过洋节、吃洋餐、穿洋服、看西片,对中国文化陌生,甚至排斥,崇尚西方文化,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省京剧院院长朱世慧忧心忡忡,“这是很可悲的,中华民族有五千年文明史,我们的根和价值观,来自我们自己深厚的文化积淀。”
在朱世慧眼里,京剧本身的传统节目都是正能量的,它宣传的都是忠孝节义,礼义仁智信,且唱词带有中国古典诗词的文化特征,和通俗歌曲和小品是不一样的。
在咸宁,让朱世慧倍感欣慰。
“观看的青年观众很多,不但听、看,而且还有少儿表演。”朱世慧认为,咸宁本地京剧票友和专业演员合唱互动,用事实说明了“国粹艺术要普及,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
首届“桂乡韵·梨园情”戏曲艺术节,省京剧院大员上阵:从梅花奖演员到全体国家一级演员、二级演员全部到位,包括乐队的国家一级演员、二级演员也悉数登台。
朱世慧表示,“桂乡韵·梨园情”戏曲艺术节意义很大,这是咸宁首次举办这么大的戏剧活动,呼应了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中央的一系列弘扬传统文化精神。
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背景下,曲目筛选别具匠心。朱世慧介绍,此次表演的《徐九经升官记》,三十多年来久演不衰,歌颂了一个刚正不阿、廉明清正的清官,他有缺点,还犯错误,但他心里想着百姓。
另一部省京剧院打造的反腐倡廉、从严治党的戏《在路上》,去年到今年排演,反响热烈。
“这出戏的艺术价值非常高,咸宁是我们的首选地之一,不久我们会送到咸宁来演,讲的内容是启发人的,但是我们是用艺术形式来反映的。”朱世慧说。
咸宁票友喊过瘾
一位戏迷的“京剧时光”
陈静萍,戏曲爱好者,第一次接触京剧即陶醉其中。
15日下午3点多,陈静萍早早来到会场,进入后台,以票友的身份观摩学习来自省京剧表演艺术团的老师们化妆。
“不愧是专业,化妆又快又好,画工精湛,戏味浓,整体大气,脸上的红晕眼线等细节无一不显高超!”陈静萍兴奋不已,旦角的妆容妩媚,青衣的妆容最美。
在演出现场,陈静萍目不转睛,试图捕捉“每一个不可重现的经典细节”。她时不时用手机拍照录视频,直至演员退场、主持人宣布谢幕,她依然久久未离席,沉浸在戏曲表演中。
虽已谢幕,余音绕梁。陈静萍回味无穷:每一个唱、做、念、打都十分专业,武戏中提枪、大刀花、翻跟斗令人眼花缭乱。
“这是独属我一个人的‘京剧时光’,是一次感官和心灵上的双重享受,表演、妆容、服装、背景屏幕、字幕机、灯光效果让人记忆犹新。” 陈静萍期待着,“多举办一些这样的活动,让我们这群戏曲爱好者多过几把瘾”。
在市教委倡导“高雅艺术进校园”“从娃娃抓起”之际,陈静萍多了一个戏曲老师的身份。她直言:我要教授孩子演唱表演京剧戏曲,带领她们走出咸宁,参加省市的比赛。
咸宁票友金黎明与国家一级演员同台献艺
戏里戏外谈扶贫
《春天里》唱哭工作队员
“也许有一天,我老无所依;请把我留在,在那时光里”,人们还记得《春天里》汪峰的沙哑歌声,将迷茫的一代老无所依的哀鸣诠释得痛彻心扉;
17日晚,咸宁戏曲专场(二)的采茶戏《春天里》,一样的潸然泪下,一样的动情与深情,不一样的是:老有所依、富有所盼。
采茶戏《春天里》由王昭编剧、市歌舞剧团演出,根据本土现实题材创作而成——
戏中,娇儿芳芳调皮可爱,懂事体贴;瘫痪妈妈忍痛割舍亲情,欲喝农药一心寻死;年老阿婆家里地里万般劳苦,勉强度日;精准扶贫工作队干部小王深入群众、谋求发展,给小芳家带来希望。
“唱词朴实,唱腔多变,情节引人入胜,表演情真意切,感人至深。”现场观看的王秀秀,恍惚之间泪水缓缓而下。《春天里》唱到了老百姓的心坎里,前后左右的观众们轻擦泪水,陷入沉静。
戏里,演绎的是故事,呈现的是生活;戏外,成千上万支扶贫工作队,日以继夜奔走在一线攻坚拔寨。
《春天里》,是精准扶贫的缩影。“在扶贫的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从小王身上我们看到 “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因户施策、因人施策”的精准治理。
“春天里,成为大家共同的向往”,驻嘉鱼扶贫的黄章城备受鼓舞,采茶戏不仅激发扶贫一线的党员干部斗志,也激发贫困户自立自强。
(文字:咸宁日报记者 王凡 实习生 刘思洋 摄影:咸宁日报记者 向东宁 夏正锋)
编辑:Administrator
上一篇:
确保有学上 不保选学上——咸宁市2017年度城区义务教育招生政策解读
下一篇:
咸宁城区公交线路将优化调整 欢迎市民建言献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