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回望:砥砺奋进 成就辉煌
过去五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紧紧围绕“建设鄂南强市、打造香城泉都”总目标,攻坚克难、砥砺奋进,圆满完成了预定的目标任务,书写了无愧于时代的光辉篇章。
五年发展启示
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始终保持政府工作的正确方向;
必须时刻谋划发展,以第一力度抓第一要务,升腾发展的强大气场;
必须坚守绿色定力,不踩生态红线,推进绿色崛起;
必须勇于改革创新,坚决克服路径依赖,让创新源泉不断迸发;
必须强化务实重行,形成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良好作风;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群众所需作为施政所向,不断增强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数”说2016
预计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9%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
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9.5%、8.5%
经济实力大跨越
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和特大洪涝灾害,稳神竞进、激情奋进,奋力建设鄂南强市。地区生产总值2015年跨入千亿俱乐部,2016年预计达到1100亿元,是2011年的1.7倍,年均增长9.7%。固定资产投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地方税收、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实现“四个翻一番”,预计分别达到1418亿元、83亿元、50亿元、1910亿元,年均分别增长20.9%、18.6%、16.9%、15.6%。产值过亿元企业达400家,比2011年增加260家;纳税过千万元企业达32家,比2011年增加15家;市场主体达到15.8万户,比2011年净增5.3万户。
城乡面貌大变化
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打造品牌,提升品质,奋力建设香城泉都。交通条件大幅改善,完成交通投资239.5亿元,高速公路密度位居全省前列,核电码头、葛洲坝水泥码头、临江山物流园码头等建成运行,嘉鱼长江大桥开工建设,城际铁路率先开通,高速公路县县畅通。城市品质大幅提升,十六潭公园、青少年宫、博物馆等相继建成,香城泉都品牌越擦越亮,荣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等11项金字招牌。镇村建设步伐加快,大力推进咸嘉生态文化城镇带和幕阜山绿色产业带建设,贺胜金融小镇开街,潘家湾镇“四化同步”形成示范,11个村庄被列入全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咸宁被评为全国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区。
经济质效大提升
工业崛起势头强劲,六大支柱产业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量73.3%,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50家,十大产业纳入全省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华润电厂二期、奥瑞金二期、金盛兰冶金等一大批重大项目建成投产。现代农业不断壮大,特色农业产业化基地366万亩,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294家,共获得中国驰名商标17件、国家地理标志商标15件。第三产业加快发展,旅游总收入达到243亿元,五年年均增长25.9%,跨入全省第一方阵,荣获首批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国家级旅游改革创新先行区,通山、赤壁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全省领先,中华鸡汤小镇开业,沃尔玛、大润发等知名企业入驻。
发展动能大增强
改革红利不断释放,市级行政许可服务事项精简率55.2%,咸宁高新区体制机制改革顺利完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六大专项行动”扎实推进,“营改增”、商事制度、农村产权制度等改革深入开展。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91项科技成果国内领先,建成创业孵化基地25个、省级众创空间3家,青年企业中心获评“全国青年创业示范园区”,香城产业引导基金全面启动,129家企业登陆武汉股权交易中心。合作开放不断深入,与岳阳、九江、安庆达成《咸宁共识》,武咸共建光谷南基地,20多家国内外500强企业、上市公司投资咸宁。
生态质量大提高
以长江大保护、突出环境问题整治为抓手,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奋力推进绿色崛起。成功获批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国家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市、全国首批水生态文明试点市、国家森林养生试点市,成功创建崇阳桂花国家森林公园。主要地表水水质优良率100%,跨界断面和县级以上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功能区水质达标率93.8%,嘉鱼、崇阳、咸安被授予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率先在全国编制绿色崛起规划,实行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强化“负面清单”管理和网格化环境监管。
民生福祉大改善
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达到74.5%,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5738元、12955元,五年新增城镇就业23.4万人,累计脱贫24.7万人,城乡居民综合参保率99%。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部通过教育部评估认定,市实验外国语学校建成开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村级卫生室标准化实现全覆盖,成功举办首届市运动会和咸宁国际温泉马拉松赛。社会治理不断创新,城区电子监控实现全覆盖,特殊人群管理模式成为全国品牌,社区网格化服务荣获中国城市管理进步奖,法治政府建设“十六个率先”全省推广。
五年谋划:绿色崛起 全面小康
今后五年,面对发展不够这个最大的实际,面对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面对全省各地千帆竞发的态势,我们必须增强发展的紧迫感和使命感,以第一力度抓第一要务,自我加压,负重前行,务实担当,用发展的成果造福于民,以发展的实效取信于民。
今后五年发展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市委一系列决策部署,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一区两带三大四重五城”为主要抓手,加快创新驱动,实现绿色崛起,打造香城泉都,建设中国中部“绿心”和国际生态城市,与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力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
今后五年发展总体目标
“一个领先”:绿色发展质效全省领先。
“两个确保”:确保与全省同步脱贫,确保与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三个控制”: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城镇登记失业率、环保和能耗重点指标控制在省定指标以内。
“四个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五个更加”:创新能力更加强劲、区域发展更加协调、生态环境更加优美、开放程度更加广阔、人民生活更加幸福。
突出项目建设
积极谋划一批项目,争取项目库达到3.5万亿元规模。着眼扩大需求和改善基础设施,实施一批城市互通、流域治理、农田改造、城市管廊、信息化等重大项目。突出抓好产业投资,围绕传统产业推进技改项目,围绕新兴产业加强招商引资,围绕绿色产业做强品牌。抓好功能性项目,大力推进图书馆、科技馆、档案馆、群艺馆等建设,提升城市品质。推进民生项目建设,重点加快城乡公共设施、脱贫攻坚、环境治理、文化教育等项目建设。创新投融资方式,加快推进PPP项目落地见效。按照“五个一批”推进项目建设,形成梯队式、可滚动、能持续的项目建设发展链条,力争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1万亿元。
突出新型工业化建设
深入实施“一工程三计划”,建设一批“百亿企业、百亿产业、百亿园区”,打造咸宁工业升级版。用“四新”经济改造传统产业,推进传统产业提能增效。积极实施“中国制造2025咸宁方案”,加快发展智能机电、生命健康、节能环保、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加快推进“个转企”“小进限”和“小进规”,促进市场主体增量提质。全市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突破30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突破1200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达到20%。实施千亿农产品加工业计划,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施服务业倍增计划,加快发展大旅游、大健康、大文化产业。
突出信息化建设
加快发展信息产业,重点培育汽车电子、电子信息、信息服务等新兴领域。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培育市级以上两化融合示范企业110家。加快信息化与城市深度融合,运用互联网思维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实施大数据战略,全面提升政府运用大数据服务社会能力。推进社会生活信息化,重点加强“云上咸宁”“教育云”“健康云”“一卡通”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打造智慧咸宁。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光纤到户、无线城市建设、三网融合。建立健全网络风险防范机制,重点做好金融、通信、交通等重点领域安全防护工作。
突出新型城镇化建设
修订全域新型城镇化规划,推进“五城同创”,构建以市区为龙头、县城为支撑、城镇为纽带、村庄为基础的发展格局。加快武咸一体化步伐,实施北部空间计划,将其打造成对接武汉窗口区、新兴产业示范区和绿色崛起先行区。围绕咸嘉生态文化城镇带和幕阜山绿色产业带,打造一批国家级、省级名镇,推进北部城镇集聚发展、南部城镇点轴发展。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优质资源向农村延伸,全面放开城区、建制镇落户限制,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增强城镇人口聚集能力,实现常住人口城镇化率60%。
突出农业现代化建设
扎实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咸宁农业更强、农民更富、农村更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特色农业、观光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1300亿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加快种养结构调整,新发展家庭农场2000家,新增“三品一标”100个。加快农村体制机制创新,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不断优化农业政策供给、制度供给。开展美丽宜居乡村建设试点,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布局和建设,加快农村基层公共服务能力提升,建成美丽宜居示范村300个。
突出生态文明建设
积极创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确保空气质量位于全省前列、地表水三类以上水质达到100%、森林覆盖率达到53%以上。强化精细化管理和指标刚性约束,推行清洁生产,鼓励企业改进工艺,更新设备。推进产业园区转型升级,建设循环经济示范区、低碳经济示范区。实现村庄保洁体系、乡镇垃圾收集中转设施、县级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全覆盖。实施建设用地总量与开发强度“双控”行动,实现耕地保有量19万公顷以上,新增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14.6万亩以内。建设生态文明制度,打造生态文明咸宁样板。
突出人民至上
把精准脱贫作为头等大事,实现38.3万贫困人口脱贫、192个贫困村出列。把教育作为民生要事,促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普及高中教育,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把就业作为民生之本,五年完成新增城镇就业2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提高社会保障统筹层次和水平,城乡基本医疗和养老保险参保率均不低于95%。实施“健康咸宁”战略,推动医养结合,倡导全民健身。实现农村饮水安全全域性全覆盖,推动房地产长期稳定健康发展,提高公民科学素质,完善立体化、数字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严守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红线。
开局发力:稳中求进 提速增效
五年宏图,重在开局。2017年,我们将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创新驱动、绿色崛起,以“三抓一优”为重点,全面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推动经济社会提速、进位、增效。
今年主要预期目标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5%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4%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5%以内;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5%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8.5%;外贸出口总额增长10%左右;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完成省定节能减排任务。
扩大投资消费
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强化投资主引擎。坚持“一季一调度”,形成倒逼机制,确保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600亿元。开展“喜迎十九大、实现开门红”系列活动,一季度实施“双百会战”。实施“211”重大项目工程,推进20个产业项目、10个基础设施项目、10个文化旅游服务业项目开工建设。全面启动咸宁通用机场、南玻光电导光板等重点项目。积极争取国家和省预算内资金、国家专项建设基金等,开展“PPP项目落地年”活动。
吹响招商集结号。开展“重大项目推介”“招商引资月”等活动,在引进世界500强企业、上市公司或行业龙头上实现新突破。突出产业招商、精准招商、基金招商,重点围绕六大绿色产业和“一区两带三大”开展招商,在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等区域组织经贸洽谈会,完善招商项目信息库,调优配强招商专班力量,坚持领导带头招商。
释放消费新需求。深入推进“十大扩消费行动”,大力发展旅游、文化、健康、养老、体育五大幸福产业,扩大智能终端、智能服务等信息消费。发展汽车后市场,引进培育一批汽车综合体。推动电商、网购和快递融合发展,支持咸宁电商产业园、绿购网、世界茶商网建设。推进便民消费进社区、便民服务进家庭“双进工程”,打造15分钟便民生活服务圈。
实施创新驱动
着力培育发展新动能
推进科技创新。加快启迪之星孵化基地建设,打造光谷南科技城、津晶城科技园。完善“1+5+X”协同创新体系,推动湖北科技学院、咸宁职院、职教新城等创新主体建设。大力实施科技创新“五大工程”,力争专利申请量突破2000件,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0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0%。鼓励支持企业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校企共建研发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重点实验室等技术研发机构。
强化金融创新。加快贺胜金融小镇建设,完善金投集团服务功能,扩大“政银保集合贷”“裕农贷”“创业贷”等金融产品覆盖面。扩大直接融资,力争瀛通电子主板上市,挂牌“新三板”企业达到10家,挂牌“四板”企业达到200家。放大香城产业基金规模效应,加快建设咸宁金融信息港。
聚集创新人才。启动“南鄂英才计划”,汇聚新经济发展的“众力量”。开展“双回双创”试点,推进“双招双引”“招硕引博”等工程。开展创业先锋行动,推进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高技能人才培养、金蓝领开发工程。建成人才创新创业超市,推广“星期六工程师”“候鸟工程师”等柔性引才模式,实现“创新在高校、创业在咸宁”。
深化改革开放
不断释放发展红利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实“三去一降一补”任务,加大棚户区改造力度,纵深推进清费减负工作,积极化解企业融资和政府债务风险,落实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湖泊综合治理、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等“补短板”行动方案。
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清理和规范政府定价的经营服务性收费,建立行政审批事中、事后分段监管责任制,完善“互联网+政务服务”,深化“五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改革,推进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推动国有资本合理流动、配置优化,全面深化教育、医药卫生、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改革。
扩大对内对外开放。积极融入武汉城市圈和长江中游城市群,加快推进嘉鱼长江大桥等项目建设,积极争取武厦高铁咸宁段、岳咸九铁路早日规划建设,着力构建“一带一路”内陆重要节点城市和万里茶道源头城市,加强与国际友城经济文化互动,积极策应湖北自贸区建设。
加快转型升级
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
做强新型工业。实施工业崛起战略,推进高新区“满园工程”,全年新投产、开工、签约项目110个。实施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工程,工业企业技改投资增长15%。实施新兴产业培育计划,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环卫设备、健康医药等产业。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狠抓企业上规入库,新增规上企业60家。
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农产品千亿工程冲刺步伐,壮大羊楼洞茶业、黄袍山油茶、巨宁竹业等行业龙头,积极创建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示范区。推动农业供给侧改革,培育职业农民、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主体,发展休闲农业、设施农业、智慧农业等新业态。健全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推进“互联网+农业”。
壮大第三产业。加快发展大旅游、大健康、大文化和商贸物流业,确保服务业占GDP的比重达35%。加快实施“十大旅游发展工程”,推进梓山湖大健康产业示范区、华中健康养生谷、药姑山中医药健康科技产业城等项目建设,重点打造文化休闲、文化创意、影视娱乐等文化产业。
推进城乡统筹
进一步优化发展格局
优化空间布局。启动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引导城市北拓西展。以桂乡大道为发展轴,推进高端产业、环保产业、创意产业等聚集发展。加快建设大洲湖湿地公园,推进高新区产城融合,支持县市区错位发展、争先进位,建设咸嘉生态文化城镇带和幕阜山绿色产业带。
提升城市品质。实施中心城区品质提升工程,加快城市街心小公园、小游园、小球场建设,改善城区交通微循环,点亮“两山一河”,推动城区向北拓展。实施城市功能提升工程,加快游泳馆、图书馆等公共设施建设,加快城区防洪工程建设。实施城市文化提升工程,加快建设永安阁等“城市符号”,开展国家电信普遍服务补偿机制试点,建设数字城管。
建设美丽乡村。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向基层延伸,深入实施百村示范、农民安居、环境整治、完善提质四大工程,抓好12个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推行垃圾就地分类减量和资源回收利用,依托村庄风貌特色、历史文化资源建设鄂南特色的民居名村。
守护绿水青山
厚植绿色发展优势
加强生态治理。实施“蓝天工程,强化“三禁三治”,推动大气联防联控,确保空气质量位居全省前列。实施“碧水工程,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实施“净土工程”,加强土壤环境监管和修复治理,确保耕地土壤环境质量达标率不低于90%。
推进生态建设。推进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水生态文明试点市等试点示范建设,积极发展核能、风能、水力发电、生物质发电等清洁能源,争创国家级环保模范城市,推进国土整治和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倡导绿色低碳生活。
筑牢生态屏障。加快构建“两带两河两湖”生态屏障,落实长江大保护职责,重点推进余码头二站、陆水干流防洪治理、斧头湖西凉湖湖堤加固工程建设。实施幕阜山生态保护和修复,大力推进省级森林城镇、绿色示范乡村创建。完成造林38万亩,确保“绿满鄂南”行动三年结硬账。
增进人民福祉
不断加强民生建设
实施精准脱贫。突出“3+X”产业扶贫,推广“合作社、龙头企业、能人大户、现代服务业+贫困户”四种带动模式。创新搬迁扶贫,推动安居点基础设施建设和脱贫产业培育“双轴并进”。实施贫困户子女“9+3”免费教育、农村医疗精准救治“五大工程”,开展金融帮扶、“三扶一助两促进”活动,确保10万贫困人口脱贫,103个贫困村脱贫出列。
兜牢民生保障。统筹推进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零就业家庭等重点群体就业,建立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补偿机制,加强社会救助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与其他社会保障制度、专项救助与低保救助统筹衔接,加快推进城市棚户区和农村危旧房改造。
发展社会事业。实施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市城区新建2所小学和2所幼儿园。推进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突出抓好“两控四改”试点,实现卫生计生服务“一卡通”。发展老年医疗等健康服务业,促进“医养结合”。组织国际温泉马拉松赛等体育赛事,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推进公民道德建设。
创新社会治理。深入实施“天网、雪亮、地网、群防”四大工程,提高“一感两度两率”。强化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信用信息共享机制和失信惩戒制度。加强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加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兴办“十件实事”惠民
(1)全市城镇新增就业3.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2)新开工棚户区改造11219套,基本建成1845套。
(3)全市建设食品追溯体系单位或名厨亮灶示范单位600家,市城区建成1个日处理能力约100吨的餐厨垃圾无害化处理场所。
(4)实施交通安全生命防护工程,整治交通安全隐患800处,改造农村危险路段1000公里。
(5)建立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职工相同的统帐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6)提高全市80岁以上老人高龄补贴标准,80-99岁60元/人月;100岁以上300元/人月。
(7)实施从南川水库、鸣水泉到双鹤桥32公里淦河综合整治工程,完成三分之一建档立卡贫困户饮水安全问题。
(8)新建村级邮政站所200家。
(9)实现农村宽带全覆盖、光纤村村通。
(10)完成西凉湖、斧头湖17.4万亩围网围栏拆除。
建设“四个政府”为民
建设忠诚政府。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确保政令畅通、执行有力。坚决在市委领导下开展工作,提高保落实的能力。
建设责任政府。始终把推动发展作为主职主责,把重大机遇、重大决策、重要工作落实到项目上、落实到工程上。建立容错纠错机制,旗帜鲜明地为敢于担当者担当、为敢于负责者负责。提升干部综合能力,以政府的高效率换取发展的加速度。
建设法治政府。落实宪法宣誓制度。严格落实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等法定程序。加快建立统一的行政执法监督网络平台,自觉接受人大、政协和人民群众监督,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环境。
建设廉洁政府。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清单,强化行政审批和土地交易、政府采购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监管,推进重大决策、重点工作、重要安排及时公开,确保“三公”经费“零增长”,努力打造清正、廉洁、阳光政府形象。
资料图片 记者 张大乐 提供
编辑:Administrator
上一篇:
【咸宁市两会特别报道】两会明星
下一篇:
【咸宁市两会特别报道】创新驱动 绿色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