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政务 图片 要闻 聚焦 县域 专题 文娱 科教 旅游 财经 论坛 招聘 数字报 新媒体 返回
首页 >> 特别关注 >> 正文

“靠竹吃竹”能否依然“吃香”? —— 咸宁竹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来源:咸宁网 时间:2022-12-13 09:49

咸宁是楠竹之乡,据最新统计数据全市共有竹林179.95万亩,其中楠竹约有177.9万亩,立竹量高达2.2亿根,大小竹林在咸宁随处可见。那么,巨大的储量,是否意味着巨大的产业发展潜力呢?为深入摸清咸宁竹产业发展内在规律,4至8月份,我们调研组开启“竹研”之行,走进“竹海”、了解“竹农”、深入“竹企”、探寻“竹市”、思索“竹路”。

一、无法“割舍”的咸宁竹历史

近现代竹林种植面积“几落几起”。第一阶段,清末至民国初年,咸宁竹子已遍布全境。1938年日寇侵占咸宁后,境内西北部的贺胜、横沟、官埠、张公、甘棠等平丘地域因处铁路、公路沿线,竹林被毁坏一空,幸存竹林,主要分布在东南和西南低矮山区。到1949年解放前夕,竹林总面积不足10万亩,蓄积量为681万根。第二阶段,新中国成立之初,竹林有较大的发展,一度突破1000万根。1958年“大办钢铁”时期,由于过量砍伐,使竹林面积下降到历史最低水平,蓄积量只有420万根。第三阶段,1965年咸宁专区成立之初,封山育林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地委、专署制定垦复楠竹的奖励政策,规定每亩补助3元、原粮2斤、布票1尺。1978年扶助款项停止执行,但竹林抚育有增无减。到1980年,万亩以上楠竹基地就有18处。1985年11月,时任国家主席李先念到星星竹海考察,看望了“种竹专家”、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 、星星村党支部书记王治槐。90年代,竹林发展进入快车道,规模逐步扩大,产量逐年提升。2004年左右达到顶峰,直到目前,面积和产量相对稳定,再没有大增或大减。

竹子曾是农耕时代的“宠儿”。生活离不开“它”。在咸宁人的衣食住行中,竹的影子无处不在,打的是竹伞,戴的是竹笠,穿的竹蓑衣,住的竹楼,坐的竹椅,睡的竹床,吃的竹笋,喝的竹酒,用的竹筷,摇的竹扇,就连扫地用的扫帚也是用竹枝扎成的。生产需要“它”。建房时用的竹跳板、竹手脚架;农耕需要犁耙、竹帘盖、竹晒垫等等;运输用的竹船,挑、盛、晒的扁担、筐、篓、箕、筛、篮、席等也无一不是用竹子做成的。汀泗桥镇大桥村60来岁的老竹农刘建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如果离开了竹子,基本上无法生活。”文化钟情于“它”。咸宁赋有“竹乡”之名,不仅因为竹多,竹文化在咸宁也蔚然成风。农民艺术家余宏明,制作了2000余件竹雕陈列品,荣获“全国竹雕”大师称号,其《腾龙》斩获第五届中国竹文化节金奖。汽车修理工陈绪芳用慈竹根雕刻的《九头鸟》喜获第四届中国竹文化节金奖。赤壁工匠饶斯剑的竹刻书法获得业界认可。咸宁籍大学生万子豪《清明上河图竹雕笔简》荣获第五届华中旅游博览会三等奖。

竹子曾是山区人民的“提款机”。过去很多家庭祖祖辈辈都过着“靠山吃山、靠竹吃竹”的生活。“2000年左右,1吨竹子的价格能卖到710元”,咸安区大幕乡双垅村党支部书记邱明介绍。以双垅村为例,竹林1.2万亩,500余户村民,户均有竹林超过20亩,每亩立竹量约150根。按照竹子“留四抽六去八”(留四年前的嫩壮竹、抽砍过密的六年竹、去掉八年的衰老竹)和“爷孙不见面、母子不分离” (出第三代竹就砍去第一代竹,留住繁殖第二代的母竹),平均一亩竹林每年出竹量约为50根,一根竹子重40至50斤。那么,1亩竹林一年约1吨至1.25吨出竹量,一户竹农靠竹子的收入就可以达到17750元。这对当时的山区人民来说,无疑是一笔“巨款”。山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第一批“万元户”也大多是从竹农中产生。这个时期,咸宁从事竹加工的大小企业就有400多家,产品涉及板材、造纸、工艺品、日用品、食品等600多个品种。“竹林就是银行,谁家要用零钱了,就上山砍几根竹子丢在路边,马上就有竹贩直接收走,并现场给钱”,官塘驿镇双丘村70多岁的老竹农罗师傅说。所以,那时,竹区群众过得很“滋润”,山上有竹,心里不慌,交“提留款”、孩子读书、看病用钱等等,都指望着山上那片竹林。咸宁各地也流传一句话,“家有千棵竹,子孙享清福”。挖笋、抚育、砍竹,成为很多咸宁人儿时的重要回忆,竹子也成了咸宁发展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当下咸宁竹产业为何“不温不火”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再次吹响竹产业发展的冲锋号,“十四五”规划明确要把竹产业打造成“百亿”产业,但从目前的发展现状来看,特别是与浙江、福建、四川等地的竹产业发展相比,咸宁还存在不小的差距。

老市场“硬丢失”。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特别是工业技术的革新和化工产品的兴起,竹制品逐步“失宠”,钢材、塑料等化工产品以“质优价廉”,很快取代了原来的竹制品。比如空调的普及,竹床、竹席就被市场抛弃;农耕的机械化,让犁耙、竹帘盖、竹晒垫成为历史;塑料制品的出现让竹篮、竹背篓失去了市场;过去随处可见的竹跳板、竹手脚架等建材也几乎全部换成钢材。在老百姓居家生活生产中惯用的竹制品,超过90%市场份额被金属制品或塑料制品所取代,竹子的“硬”需求一再被压缩;竹子从原来砍下来即被买走,逐步沦落到“自生自灭”的尴尬境地。

新市场“拓不开”。目前,咸宁产值达到100万以上的竹企业有113家,却没有一家产值过亿。初级加工企业占比最多。竹筷、竹丝、竹签等初级竹产品加工、代工企业多达86家,占比76.1%。大多规模较小、门槛很低、没有品牌、各自为战、同行竞争、利润微薄。官塘驿镇黄沙村春仙拉丝厂厂长刘时春给我们算了一笔账,一根1尺围的竹子14元收,做成筷子出厂毛利4元、净利仅1元,也就是说出厂的竹筷售价一双仅仅2分钱,增值率非常低,而这样的竹筷厂全市就有43家。老牌龙头企业逐步萎缩。调研了解,巨宁竹业产值最高峰的时候产值超过1亿,却因性价比弱于实木地板,市场空间越来越小,库存积压严重,常年处于亏损,此后不得已砍掉了部分生产线,仅保留户外竹地板生产线承包给福建人经营,年产值缩减至4000万左右。新兴竹制产品规模受限。葛圣源的竹盐、长富雷竹的雷竹笋、隽州篁酒业的竹酒以及青源生物科技的生物质颗粒等等,围绕生态和康养的发展路线,走得都比较好,但是企业起步较晚,规模比较有限,没有形成品牌效应;汇圆科技和骧腾科技制作的竹餐具、竹家具等主要出口欧美市场,附加值高,不仅本企业利润率可超过30%,而且带动了一批原竹初加工企业(拉丝、切片)实现一根竹子初级增值到100元以上,但因市场还没有完全拓开,就因为疫情影响,需求紧缩,两家企业也处于半停产状态。

竹农“已转行”。供需关系决定了商品价格,在竹子供给过剩、市场需求不高的情况下,竹子的价格并不理想。从20年前的710元/吨,到现在500元/吨,这体现的不仅仅是数字的差异,更有时间跨度中的通胀,实际市场价值缩水达到10倍左右。因为竹子无利可图,更多竹农选择外出务工。如,大幕乡南山村原有村民685户,1950余人,而目前留守村民不足15%,而且都集中在60岁以上这个年龄段。在劳动力不足的情况下,大多数竹户选择按1吨竹子200元工费,请“竹虫”(专业砍竹人)砍伐,另外1吨竹子的运输费在60至80元,综合算下来,一吨竹子的净利润在220至240元左右。1亩竹林平均可砍竹子约50根,平均1根竹子净利在4.5元左右。过去捡竹枝作价卖给扫把厂用做竹扫把的工作,也因目前只收0.2元/斤,一天只有不到50元的收益,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竹子不再是竹农赖以生存的基础,曾经“以竹为荣”的竹农也失去了“种竹、养竹、捡竹”的内生动力。

科技“难助力”。一方面,市域现有科研机构不仅少而且一直停留在竹的生产环节。上世纪90年代,全市几乎每个竹乡都有竹器厂,竹资源站到了风口。当时的市“竹研”方向,更多关注的是竹林的栽培、抚育、品质改良及竹工艺,解决农业生产和小手工生产问题。其中如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李钦和(现已82岁)主持的竹丰产栽培技术就曾获得省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成立于1999年的市竹科所,也主要是做栽培方面研究,在机械化和工业化方面基本没有涉足。另一方面,国内乃至世界竹子的深加工研究成果在咸宁应用较少。经调查,目前全市竹深加工竹产品主要有重组竹地板、竹盐、竹酒、竹炭、竹生物质颗粒、竹餐具、竹家具等,当下热门的竹产品新技术应用不多,比如,在竹缠绕、竹饮料、竹纤维及竹纸等方面,咸宁还存在企业空白。浙江、福建等竹产业发展较好的省份在深加工方面不断探索的新方向、新成果,目前还基本没有在咸宁引进使用。另外,竹加工专利保护意识也不强。赤壁新达激光的负责人陈新华介绍,企业迎合国学热的市场,一度占领了山东近三分之一的市场份额,青岛峰会上定制的竹书签等竹制小礼品、各地孔子学院热衷的国学制品都出自该企业,但由于没有做好专利保护申请,且竹工艺产品复制容易、利润高(一根竹子分解做成竹工艺品的价格可以卖到300元,增值超过20倍),以致于不少北方企业开始仿制,造成市场萎缩。总的来说,随着新型材料层出不穷,竹制品技术革新跟不上时代发展,不仅没有革命性的技术突破和跨代新产品,而且竹子本身也某种程度上成了竹科研人员的“鸡肋”。

生态“待开发”。在看到竹子经济价值下降的同时,却没有及时转换车道,抓住生态价值上升的大趋势、大机遇。一是生态旅游价值开发不尽人意。比如,早于1985年闻名的星星竹海,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淡出人们的视野,反观其他地方打造成功的蜀南竹海、安吉中国大竹海、三峡生态竹海风景区、蔡伦竹海旅游风景区、宜兴竹海景区等等,地处江苏、安徽、浙江三省交界之处的南山竹海,还是国家5A级景区,成名晚于星星竹海,而现在很多咸宁本地人都不知道有星星竹海,“起个大早、赶个晚集”,实在可惜。二是碳汇价值待开发。据浙江农林大学专家测算,竹林的碳汇能力是杉木林的1.4倍、热带雨林的1.3倍,一根竹子一年可固定二氧化碳8公斤,每亩竹林可产生0.5吨至1吨碳汇,目前国内碳汇价格可卖到50元—100元/吨(浙江安吉今年进行了一批交易,价格为73.41元/吨)。虽然我市通山县在2014年建立了全国首个竹子造林碳汇项目CCER,但因各种原因还没有实质交易,全市180万亩竹林“碳汇矿”目前还在“待守闺中”。

三、怎样才能让竹子再次“吃香”起来

2021年11月,国家林草局、国家发改委等10个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竹产业创新发展的意见》,明确到2025年,全国竹产业总产值突破7000亿元,到2035年,全国竹产业总产值超过1万亿元,现代竹产业体系更加完善,美丽乡村竹林风景线基本建成,主要竹产品进入全球价值链高端。省政府接着明确提出湖北省要从竹资源大省向竹产业强省转变的目标。咸宁竹资源占全省80%以上,在全省推进竹产业高质量发展中必须走在全列,特别是咸宁人对竹子承载着特殊情感,做大做强竹产业也是很多咸宁人的共同心愿。按照当前咸宁一年出竹3000万根出竹量,一根1尺围竹子按14元的价格计算,原竹资源市场价值4.2亿元。如何让4.2亿元变成百亿元的竹产业“蛋糕”,传统的竹产品加工增值并不足以支撑这个目标。破题之策,别无他途,只能走“全竹利用,全链条附加,农业生产、工业生产、社会生产三向同步发力”之路。

要让竹子“长得好、运得出”。只有单根竹子的重量增加、单根竹子的价格上涨、亩产竹子立竹量、出竹量的上升,多管齐下,才能够有效夯实竹子第一产业发展的资源价值底盘,实现原竹资源从“亿元量级”向“十亿元量级”“百亿元量级”跨越。一方面,让竹子的品质好起来。咸宁有超过70%的竹林属于低产林分,绝大部分竹农沿袭传统的粗放管理方式,选择“望天收”,对竹林投入少,无垦复,导致立竹量不高、径级小、竹肉薄、材质差。调研组在实地选择了官塘驿镇黄沙村的两块样本各一亩现场计数统计,土质好抚育好的竹林,每亩立竹量达到438根,土质差、无抚育的亩立竹量只有117根,两者相差3倍,且竹尺围明显偏小。要优化栽培管理,借鉴浙江台州、四川宜宾、福建南平等地精细栽培管理技术,加强材用竹、笋用竹、笋材两用竹、纸浆用竹、纤维用竹等竹类良种定向选育和推广应用,不断提升原竹品质。另一方面,山上的竹子要“出得来”。目前咸宁竹资源的有效利用率不足40%,占比达60%以上深山里竹子因为下山难题,长期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竹子下山靠修路,虽然前几年省政府出台扶持政策对在竹林中修路1公里补贴3万元,但只有国有林场和集体林场有积极性,散户不积极。所以要解决“下山”问题,突破点在集约化经营。学习浙江安吉县(竹林已100%流转到合作社),大力推进竹林种植由过去的各家各户“望天收”,向竹农大户规模化、标准化经营方式转变,支持主要竹产区培育家庭林场、合作经济组织等规模经营主体承包经营。同时,由林业、交通和财政部门争取竹产业发展项目专项资金,投资建设砂石林道,重点扶持国有竹资源经营公司和经营大户,激励竹户集中连片经营,形成整体效应,力争用两年左右时间解决集约化问题。

要让新市场“打得开、站得住”。只有围绕竹蔸、竹笋、竹干、竹枝、竹叶,分层次、全方位拓展竹市场,扩大竹制品的种类和竹企业的数量,让竹资源“吃干榨尽”,才能推动竹产业向百亿产业迈进。扩大食品饮料产业。加大对竹饮料企业招商和扶持力度,重点支持崇阳县雷竹基地建设,加快推进赤壁利源林农楠竹笋加工项目建设,建优建强桂花泉雷竹小镇,引进和发展一批竹笋加工企业,做大做强竹笋加工产业。升级竹家居建材产业。要做大做强特色主导产业,加速发展竹地板、竹材加工、竹家具、竹装饰品、竹炭等特色优势产业,重点推动竹纤维加工转型升级,扩大建筑装饰品、餐具和容器制品的生产及市场推广。科技推动新兴产业。建立竹产业研究院,推动竹纤维复合材料、竹纤维异型材料、定向重组竹集成材、竹缠绕复合材料、竹展平材等新型竹质材料研发生产,积极发展竹纤维、生物活性产品、竹医药化工制品、竹生物质能源制品、竹木质素产品等新兴产业发展。深挖竹生态产业。把握竹子的固碳能力强于一般森林的独特优势,深挖竹碳汇项目,研究推动竹碳汇交易,把咸宁生态绿值转化为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发展生态旅游和康养产业,精心打造星星竹海、洪下竹海、大幕山竹海。延伸竹文化产业。积极发掘民间竹艺文化,以文化发展促产业发展,在城区培育一批生态科普、文化创意、工业设计、影视文化等竹文化展示利用空间,推动竹文化产品设计生产,传承发展竹刻、竹编、竹雕、竹纸制作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要让竹企业“活下来、能发展”。在市场不足的情况下,只有以控制成本和科技附能为核心优化竹企业发展环境,让竹企业轻装上阵、放手经营,才能在需求紧缩、供给冲击及预期转弱的三重压力下“留得青山在”,用时间换发展空间,进而谋求发展壮大。整合竹产业链,减少成本内耗。根据竹林分布及交通状况,建立村一级竹材分解加工点,将竹材进行堆放及物理分解(切分、剖片、拉丝或竹笋剥衣);建立乡镇二级加工厂,完善配套水、电气及环保设施,开展竹片的脱糖、烘干及竹笋的保鲜、包装等工序;在县市区城区所在地或竹资源特别丰富的乡镇,建设功能完备、产业链长、生态环保,从叶到根综合利用的竹产业园区,努力构建竹企业集聚发展平台,增强产业集聚效应,让企业互补。打造线下线上竹产品交易平台,提高市场灵敏度。结合咸宁竹资源丰富、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等条件,按照“政府引导、平台支持、市场运作”的方式,搭建集存储、分拣、配送于一体的竹建材现代化仓储配送中心,协调江西、湖南等周边地区的竹资源供应体系,打通产业链供应链,打造华中地区实体竹建材生产和集散中心,同时积极开发建立线上交易平台,不断提高线上线下市场的占有率。落实政策精准支持,急竹企之所急。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撬动和放大作用,支持引导市县创新资金使用管理方式,构建竹企业多元化投入机制。通过以奖代补、先建后补、贷款贴息等方式,重点支持竹产业发展示范园区和示范项目建设、技术装备改造升级等。撬动社会资本投入,支持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加大对竹产业支持力度,鼓励涉农金融保险机构加大竹产业信贷投入,支持经营主体储备、申报、建设产业基金,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竹产业开发。

要让竹产业“聚得拢、叫得响”。只有牢牢把握市场规律,实施龙头战略、品牌战略、创新战略、人才战略和平台战略,咸宁竹产业才能持续深化、越走越远。向龙头要引领。支持本地有市场、有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进一步扩大产能,提高市场占用率;引导本地竹产业各个细分领域企业开展联合经营,打造创新型竹产业集群,促进小微企业、代工企业向龙头企业、品牌企业转变;推进竹筷厂、拉丝厂等同质化企业通过整合、联合、兼并,推进技术革新,做大做强骨干企业。对外加强招商力度,围绕竹加工、竹文化、竹康养和技术支撑等方面开展招商引资,加强与龙头造纸企业的洽谈工作,重点跟踪促进竹缠绕复合材料管道、管廊项目落地。向品牌要带动。在各个细分领域选择1到2个品牌进行重点扶持,打造竹产业区域品牌和企业名牌。积极承办咸宁竹产业发展大会,重点推介特色竹产品和知名竹品牌,鼓励各地开展竹产品展销活动,扩大咸宁竹产品知名度。向竹林要资本。加快探索建立竹林资源资产证券化制度。健全竹林资源资产评估,培育发展竹林信托机构和林权交易市场,推动竹林资源资产转化为可流通的债券、基金和股票。推动竹林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化,完善竹林生态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形成反映市场需求、资源稀缺程度、生态修复成本的生态资源价格体系,促进竹林生态资源节约利用。做实竹林碳汇交易制度。加强竹林碳汇交易技术支撑和政策保障,健全碳汇计量、监测、审核、交易管理体系,完善交易机制,培育交易市场。向人才要支撑。将竹产业研究院打造成省内乃至全国聚集竹产业人才的优质平台,加强与国际竹藤中心、中国林科院、高等院校开展合作,为中小微林竹企业提供林竹产业规划、技术研究、人才培育等服务。加强竹产业生产、营销以及知识产权保护方面人才或顾问的培养和引进,为竹企的产业升级、技术改造、知识产权保护提供支持。向创新要竞争力。推动竹产业进一步发展必须依靠创新。要采取“政府+企业+项目+科研院所”模式,加强校地、校企合作,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联合高校、科研机构组建竹产业创新基地、竹产业科技创新联盟,帮助提高企业和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做大做强竹产业任重道远,慢不得也等不得。当前,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碳中和政策的实施,竹产业前景更加明朗,如何顺势而为,形成破竹之势,思想要紧起来、行动要快起来、措施要实起来,围绕“做优一产、做强二产、做活三产”,统筹谋划、上下联动、久久为功,才能更加有效地破解竹产业发展之“难”。

(市竹产业办、市人大常委会研究室调研组 调研组成员:孟劼、宋礼勇、史青云) 


编辑:hefan

上一篇: 夜幕下的城管
下一篇: 三问城区供水管网改造

相关新闻

咸宁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咸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咸宁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咸宁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咸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新媒体

  • 打好组合拳,跑出加速度!​咸宁工业经济奋战开
    打好组合拳,跑出加速度!​咸宁工业经济奋战开门红
  • 喜讯!咸宁多了一个“中国天然氧吧”
    喜讯!咸宁多了一个“中国天然氧吧”
  • 投资26亿元!嘉鱼县官桥八组把大学办到家门口
    投资26亿元!嘉鱼县官桥八组把大学办到家门口
  • 咸宁一地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咸宁一地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 省级名单揭晓,咸宁这户家庭上榜!
    省级名单揭晓,咸宁这户家庭上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