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政务 图片 要闻 聚焦 县域 专题 文娱 科教 旅游 财经 论坛 招聘 数字报 新媒体 返回
首页 >> 省内新闻 >> 正文

立四大关键词 筑湖北经济“稳”“韧”前行基石

来源:21世纪经济 时间:2023-12-21 15:35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吴文汐 王雪 实习生 井然 武汉报道

2023年1-10月,湖北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0237.97亿元,同比增长6%;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8%,高于全国1.7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企业两年翻番,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3万家,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达到678家,位居全国第6、中部第一......走过2023年,围绕湖北全年发展,21世纪经济报道联合全国专家组,深入调研湖北省科创、工业、对外开放、数字经济等领域,剖析湖北2023年重点领域发展的“成色”,以期管窥蠡豹,展示湖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脉络。

在调研中发现,面对国际国内经济环境的跌宕起伏,作为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的湖北,拥抱特殊历史“使命”克难向上:在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基调中,以科创为驱动力,稳住工业基本盘的同时,向上延伸出“湖北样板”。在重点产业的创新发展中,以“51020”产业链为主要方向,唱响“湖北高度”。在区位和资源禀赋塑造的交通物流优势中,谋出内陆开放高地的“湖北特色”。一组组靓丽数据和样板效应,折射出九省通衢的湖北,在中国新发展格局中勇挑大梁、先行先试的强劲引力和坚韧动力。

接下来,湖北将如何进一步全力实现建设先行区的目标?如何以科技创新支撑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在国内国际双循环格局下,作为连接内陆广阔市场的重要节点,湖北又如何强化自身的内陆开放模板?在新科技革命浪潮下,湖北如何抢抓产业发展机遇,再度塑造一些具有全国乃至全球具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新兴产业?

迎接2024,湖北将全力书写这一答卷,展现这座中部经济大省“稳”“韧”前行的力量。

看科创:锚定全国科创高地目标

临近年底,位于武汉新城中心片区内的光谷科学岛呈现一幅如火如荼的建设画面。随着创新六街道路上最后一段路面的混凝土浇筑完成,光谷科学岛内有了首条全线贯通的重要支路。明年,这里将建成大科学装置预研平台、科技共享服务平台等。而就在11月,湖北省发改委正式批复了武汉新城光谷科学岛建设湖北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磁约束氘氘聚变中子源预研装置”项目并立项。

随着湖北省《关于加快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的实施意见》印发,湖北打造全国科技创新高地的蓝图更加清晰。《意见》中提到,湖北将实施科创能级提升行动,力争到2025年,科创能级实现新跃升,初步建成全国科技创新高地;到2035年,科技实力大幅跃升,跻身全国创新型省份前列,全面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

除加快推动武汉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外,湖北同时布局了以新材料、汽车、“双碳”为特色的襄阳汉江流域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和以绿色化工、清洁能源为特色的宜昌长江中上游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加强区域联动。

湖北打造科技创新高地优势突出。一方面,湖北创新资源集聚,拥有132所高等院校、23家央属科研机构、1家国家实验室和10家省级实验室、88家国家级科创平台、452家新型研发机构;而数据显示,今年1-10月,湖北高新技术企业超过2.5万家,实现两年翻番;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3万家;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达到678家,位居全国第6、中部第一。科教资源和创新型企业有力支撑起湖北的科创矩阵。

另一方面,湖北产业基础扎实,光电子信息、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生命健康、高端装备、北斗五大优势产业有望成为世界级产业集群,在这一过程中,推动科技成果转换,实现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产学研一体化将赋能重点产业的提质升级。

“湖北综合科技创新能力在全国省份位列前四分之一,是我国内陆地区的创新强省,未来应在科技赋能产业等方面争先进、树标杆。”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主任、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曾刚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指出,湖北应深化国际科创与经济合作,同时,扶持企事业单位主导设立湖北产业创新基金会,为推进跨界创新合作提供可靠资金支撑。此外,也要借鉴先进地区经验,大力发展产业飞地和创新飞地,推进跨界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

目前,湖北已相继出台了“加快推进武汉科创中心建设的意见”“湖北省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实施方案”“基础研究十年规划”“加强科研激励若干措施”等,持续为科研人员放权、松绑、减负;还通过实施“尖刀”技术攻关工程,建立起“企业出题、政府立题、联合答题、市场判题”的项目组织模式。

曾刚表示,放眼未来,湖北应利用好经济大省、科教大省的优势,秉承科技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发展思路,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更好地服务于高质量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全局。

看工业:制造强省做足“新”文章

湖北省《关于进一步深化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链长制实施方案》中提出,将用3年推动算力与大数据等8个新兴特色产业链强劲起舞,力争到2025年实现“730目标”,即:全省制造业产值从5.5万亿元提升至7万亿元,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稳定在30%左右,制造业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支撑地位进一步巩固,初步建成制造强国高地。

今年以来,在国内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减弱等多重压力下,湖北省工业交出了一份“逆袭”成绩单:今年1至10月,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8%,高于全国1.7个百分点,10月当月增长6.6%,单月和累计增速继续创新高。

分析发现,湖北工业在“新”上做足了文章,具体在塑造传统产业新优势、抢占新兴产业新赛道上当先锋、打头阵。

湖北省人民政府参事、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彭智敏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指出,钢铁、汽车、光电子信息等均是湖北省具有优势的产业,但也面临急需进一步壮大的问题。当前,湖北省工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是推动传统工业转型升级。

一方面,湖北省以技改为主要手段让传统产业迸发新动能,聚焦钢铁、石化、纺织、汽车、装备制造等行业先后召开12场新闻发布会,通过标杆引领示范带动传统产业改造。

例如,湖北省今年内将完成“推进湖北鄂中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投资40亿元建设120万吨/年果蔬专用肥、水溶肥项目建设”等11项化工重点任务;支持武钢有限利用1600万吨优质钢产能优势,打造汽车用钢、工程用钢、高端压延钢、精品薄材“四个百万吨”专用钢产品群,实现“千亿跨越”等。

湖北还提出实施新一轮万企万亿技改行动,5年内全省将实施技改规上工业企业超过1万家,总投资超过1万亿元。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湖北省工业技改投资增长4.1%,占工业投资比重稳定在40%以上。

“另一方面,湖北省用数字技术全方位、全链条赋能传统产业,开拓更多应用场景。”彭智敏表示。例如,在纺织业上,湖北省以供应链重塑产业链,支持华纺供应链公司建设数字化供应链服务大平台,链接纺织服装生产企业、纺织服装批发市场、面辅料要素市场等,推动供需对接、线上线下融合。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邹薇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指出,“当前,湖北省瞄准新型现代化产业体系,以自身优势为基础,清晰了产业发展方向,集中力量发展五大优势产业,争取早日突破堵点,形成亮点。”

今年11月,湖北省在全国率先推出《关于推进新型工业化打造制造强国高地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将突破性发展光电子信息、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生命健康、高端装备、北斗等五大优势产业,努力打造世界集群。

湖北省五大优势产业已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今年前三季度,五大优势产业实现营收1.96万亿元,占全省规上工业营收比重超60%。其中,今年上半年,北斗产业实现营收360亿元,同比增长30%。前三季度,新能源汽车零售额同比增长78.0%。仅9月份,湖北省汽车产业增加值增长11.7%,拉动工业经济增长1.4个百分点。

除壮大优势产业外,湖北同时围绕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展开布局。湖北在“十四五”期间提出的“51020”产业体系中便涵盖算力与大数据、人工智能、软件和信息服务、量子科技、现代纺织服装、节能环保、智能家电、新材料、低碳冶金等九大新兴特色产业,以及脑科学与类脑智能、未来生物制造、氢能、6G等六大未来产业。

“围绕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湖北省既要培育更多的高新技术企业,还要加大力度支持科技成果转化。”彭智敏认为。

数据显示,今年1至10月,湖北省技术合同成交额达3893.06亿元,同比增长52.89%。为了进一步激发科研人员创业热情,湖北省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和科技成果长期使用权,力争2025年,湖北省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4000亿元。

看开放:打造内陆开放“湖北模板”

2023年4月,湖北省印发《关于加快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的实施意见》,明确了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先行区建设的主要目标和12项重点行动。其中,综合交通体系升级行动、高质量供应链物流体系建设行动等均与湖北的对外开放紧密相关。

在综合交通体系升级方面,九省通衢的湖北一直是长江黄金水道和南北交通大通道的中心枢纽,具有良好的“铁水公空”综合交通条件。更重要的是,近年来,湖北加速打造内陆“新沿海”,构建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国际物流大通道,立体互联互通网络初具规模。

2023年11月15日,满载无纺布、纯碱等货物的“华航汉亚6”轮从武汉阳逻港一期码头出发,经过长江口出海,直抵胡志明市的凯莱港,完成武汉第四条国际直达水运航线首航,这是近年来武汉直航集装箱班轮最远的地点。该航线也是长江中上游地区第一条直达东南亚的集装箱近洋直航航线,是湖北与东盟地区最便捷的运输通道。

根据交通运输部的统计数据,今年前三季度,湖北港口货物吞吐量累计完成5亿吨,同比增长24.6%;集装箱铁水联运完成15.6万标箱,同比增长102.5%。

与此同时,打造“空中出海口”是湖北省破局的又一方向。从2014年落户到2022年投运,目前,湖北花湖机场已开通国内货运航线45条、国内客运航线15条、国际货运航线10条,日均货运航班起降架次位列全国第二。

备受湖北全省关注的鄂州花湖机场则在今年跑出了“加速度”。2023年4月1日,花湖机场首条国际货运航线“鄂州—比利时列日”正式开通;5月26日,花湖机场首条直达北美的“鄂州—洛杉矶”货运航线正式开通;6月16日,第二条北美航线“鄂州—安克雷奇—纽约”航线开通运行;7月7日,花湖机场开通“鄂州—法兰克福”国际货运航线,这是继“鄂州—比利时列日”货运航线后,花湖机场开通的第二条欧洲货运航线。

而向西出发,在距离花湖机场近400公里的另一端,9月20日,宜昌三峡机场国际航线顺利首飞,宜昌“国际空中大门”也正式打开。湖北省的“空中出海口”建设多点开花。

“近两年,湖北的交通和物流体系发展速度较快,这对湖北整体开放能力建设非常重要。”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研究院院长、中国社科院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韩剑指出,湖北位于全国综合交通枢纽,从供应链的角度来看,若想释放区位优势,就需要湖北发展长江航运、东南亚直运航线、机场货运、跨境电商等优势,以物流、交通优势,激活新的外贸优势。

韩剑认为,2024年,湖北物流、交通体系的建设还可以在综合性枢纽的打造方面加大力度,包括硬联通、打通最后一公里。同时,在环境规则的对接方面,尽可能的减少对接阻碍,使整体成本能够大幅度下降。

依托海运、空运以及中欧班列等综合交通体系,湖北自贸区的发展也迎来新机遇。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1月至8月,湖北自贸试验区进出口总值935.3亿元,以全省0.06%的面积贡献了全省23%的进出口值。

“湖北自贸区的贡献强度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制度创新红利不断释放,自贸区对标国际经贸规则,在贸易便利化、推动外贸新业态发展等方面,积累了较多改革创新成果,降低了企业的物流成本,推动外贸保持较好的增长态势。”韩剑指出,来年,湖北自贸区的发展可以向跨境数据流动、政府采购等方面加大探索力度。同时,推动制度性开放力度提升。

2023年12月1日,武汉市印发《关于增强发展内生动力推动经济恢复向好若干政策措施》,共,其中围绕“推动外贸外资促稳提质”,武汉将进一步促进外贸稳规模优结构、促进外资稳存量扩增量、推动开放平台提质增效。襄阳、宜昌也分别在今年年初、年中,推出支持“走出去”和“引进来”、推动外贸扩容提质的服务市场主体推动经济稳健发展的若干政策。

从全省整体外贸表现来看,利用自身的空港优势和产业优势,湖北外贸订单预期稳定。根据武汉海关数据,2023年前10月,湖北省进出口总值达到5101.3亿元,同比增长0.6%;民营企业进出口继续保持增长,占全省进出口总值的67.3%。其中,出口汽车172.5亿元,同比翻一番。

韩剑认为,湖北今年的外贸成绩较为良好,尤其在最近几个月不断创新高。在政策层面,有了前期纾困的基础,下一步可以针对重点产业链,提升产业链韧性,拓展新市场,巩固竞争力。

看数字经济:数字浪潮再塑产业优势

当前,发展数字经济成为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的关键。湖北是中国中部和长江经济带中心地区,也是数字中国建设的地理中心和网络中心,具有发展数字经济的多重优势。近年来,湖北提出了打造全国数字经济发展高地的目标,并全力推进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创建工作。

2022年,湖北全省数字经济增加值规模突破2.4万亿元,占GDP比重44.7%,同比增长14.5%,总量居全国第8位、中部省份第1位。

在算力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截至今年10月,湖北共建成5G宏基站10.7万个,全国第八,实现城区深度覆盖、县域连续覆盖、乡镇全通达。同时,截至今年8月,湖北在用数据中心144个,在建数据中心23个,边缘数据中心19个,按标准机架2.5KW/架计算,在用机架数超过14.6万架,居中部第一。

同时,湖北突出的科创能力为数字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支撑。武汉市数字经济发展研究院副院长谭敏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介绍,湖北具备丰富的院士资源,例如武汉全市的83名院士中60%以上与数字经济相关。在创新平台方面,湖北数字经济领域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5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个、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2个以及国家技术创新中心2个。聚焦光电子信息、空天科技、集成电路等数字经济领域成立了光谷、珞珈、江城等一批湖北实验室。

在基础优势下,湖北省数字经济领域相关产业加速发展。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器件、下一代信息网络等3个产业集群入选国家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基础软件、“互联网+”两大领域优势显著,今年1至10月,湖北1161户软件企业完成软件业务收入2321.41亿元,产业规模稳居全国第10位,软件业务收入占中部六省总量的46.2%,继续保持中部第一的绝对优势。

湖北省内各地也在多点发力。在武汉,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和超算中心于2022年相继投运,共同构成全国首个集人工智能和超算的多样化云服务化算力集群,武汉也成为全国为数不多拥有“双中心”的城市;武汉同时引进了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北京大学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等一批新型研发机构。

在宜昌,数字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存力、算力、运力三者协同发展,一批重点数字产业项目相继落地。宜昌提出,到2025年,打造融合智算、超算、通用算力为一体的多元算力高地和国家算力“中继站”,形成“数算一体、数实融合”的产业格局。

“数字经济正在成为引领湖北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凭借着数字经济核心产业集群集中突破性发展和产业数字化转型加速推进,数字强省正逐渐崛起,为带动‘中三角’冲击中国经济发展极带来更多可能。”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助理院长、北京大学长沙计算与数字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黄卓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黄卓认为,未来,湖北数字经济发展应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在供给侧,应以先进的数字产业为基础,加快数字技术前沿创新并挖掘新需求,丰富数字技术应用场景;围绕数字化技术服务商、开源社区、产业互联网平台等进行生态共建和多方协同。在需求侧,应强化企业数字化转型保障,建立企业数字化转型激励约束机制,降低技术和资金壁垒,释放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的潜能和活力。

(作者:吴文汐,王雪,实习生井然 编辑:钟映佳)


编辑:但堂丹

上一篇: 世界罕见!湖北首次发现
下一篇: 两江千湖,水脉情长

相关新闻

咸宁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咸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咸宁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咸宁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咸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新媒体

  • 打好组合拳,跑出加速度!​咸宁工业经济奋战开
    打好组合拳,跑出加速度!​咸宁工业经济奋战开门红
  • 喜讯!咸宁多了一个“中国天然氧吧”
    喜讯!咸宁多了一个“中国天然氧吧”
  • 投资26亿元!嘉鱼县官桥八组把大学办到家门口
    投资26亿元!嘉鱼县官桥八组把大学办到家门口
  • 咸宁一地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咸宁一地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 省级名单揭晓,咸宁这户家庭上榜!
    省级名单揭晓,咸宁这户家庭上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