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带领家乡走出困境,他从市直部门“一把手”岗位“改非”后,回乡担任村支书。
为了解决群众生活难题,他翻山越岭引水修路,俯下身子办实事办好事,被称为“天亮书记”。
为了传承红色精神,助力乡村振兴,他牵头修建革命烈士陵园,甘当义务讲解员。
十多年来,他带领一个深度贫困村成为全国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获评“湖北省优秀党支部书记”“南鄂楷模”。
他叫刘书亮,69岁,一名共产党员,一位乡村振兴“红色引路人”。
使命如山——
“回乡,是为了自己的那一份初心……”
2011年,赤壁市茶庵岭镇金峰村金紫山。
56岁的刘书亮站在山顶,望着连绵的山峦,陷入深思。
30年前,他在村里当支书。30年后,从赤壁市农业农村局党委书记的位子上“改非”,清闲日子还没开始,又要回去当村支书。
旁人有过议论:放着舒服日子不过,是不是有点傻?
家人有过担心,怕他“刺丛里钻不出来”(赤壁方言,意指陷入麻烦和困境)。
他自己也犹豫:村集体账上没有一分钱,进山无路,吃水靠挑,还是赤壁市当时唯一的深度贫困村……这样的村支书不好当,干不好无颜见乡亲。
可大家都盼着他回去。
八十多岁的村民李新发、老支书李世尧数次上门:“书亮啊,我们相信你!”
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的哥哥劝他:“回去吧!我要是没得病,也愿意为家乡做点事。”
生于斯,长于斯,对于金峰村,刘书亮有着难以割舍的深情。
金峰村坐落在海拔七百多米的金紫山脚下,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时期重要的革命根据地,36位烈士牺牲在此,是一片红色土地。刘书亮的姑姑也参加过革命,被反动派用铁丝刺穿手掌。
打记事起,英雄的故事就在刘书亮心中埋下了火种。他24岁入党,26岁任村支书,曾带领大家消灭荒山、战汛救灾,村民评价他“做事认真”“肯挑担子”“没有私心”。
当村里遇到困难,大家首先想到刘书亮。
他咬咬牙,接过“担子”。一如三十多年前刚入党时,在村里参加防汛抗洪的那个漆黑夜晚,他看不清路,但冲在最前面。
2011年9月,刘书亮一身布衣回到金峰村,将携带的一面国旗插在金紫山最高峰:“年轻时,我就想着踏踏实实为村里做几件事。如今,我的初心不变!”
责任如山——
“我愿意当老百姓脚下的一片土……”
2012年,刘书亮又一次爬上金紫山。
这一次,他要给村里找水源。
金峰村用水主要看天,村民房前屋后的水塘,大多浑浊不堪。天一热,塘里出现红线虫,村民只能翻山越岭去担水。
刘书亮筹钱修了蓄水塔,建起抽水站,把饮水管铺到村民家中。然而,地势较高的六组依然吃水难,村民纷纷搬迁,最少时仅剩3户。
一天路过塘边,刘书亮目睹一位老人舀起有红线虫的水,当晚夜不能寐。天一亮,他就约了堂兄,一起到金紫山寻找水源。
山势陡峭,途中,刘书亮险些坠落七八米深的悬崖,所幸堂兄眼疾手快拉住了他。在山上转了两天,他终于在主峰下找到一股清泉。
当泉水被引入家中,六组人欣喜不已,在路口立下碑记,感谢刘书亮和为引水工程出钱出力的好心人。
如今走进金峰村六组,一栋栋崭新的楼房矗立,农家小院干净整洁,山泉水通到家家户户,俨然现代化的美丽村湾。
见刘书亮到来,六组组长姚季秋立即搬来小凳,热情地分享组里近况:“已经搬回来11户,这多亏了你呀!”
这样的故事,在他任村支书的几年间,不胜枚举。
2015年突发洪水,山里的蓄水塔被泥沙堵住,重修需要几万元。刘书亮舍不得,没喊任何人,只身跑进深山,以最原始的办法——徒手摸排堵点。
他双手在水里泡了十几个小时,终于摸到堵点,待掏完泥沙,手已被泡得发白掉皮。
为什么不喊村民一起掏?
“有危险嘛!万一出了意外,我是退休干部,有抚恤金,医疗保障也比他们多。”刘书亮回答。
一组邱家山路不畅,60户居民进出困难。他四处“化缘”,报项目、争资金、找帮扶。修路时,他亲自上阵,危险事情带头上;为保证施工质量,他化身为“工程监理”,天天泡在工地。
滴滴汗水被村民记在心里。路通后,有人在路边水泥板上刻下“天亮书记”四个字。
之后,他带领村民相继办起竹器加工厂、竹笋两用林基地、基围虾养殖基地,帮扶起多个养殖大户,还清了几十万元的村级债务。村里的进山公路增至19条、30余公里,每年为村民节约运输成本30万元。
刘书亮笑称自己不是一个“载财”的人,退休金交给老伴,一点私房钱买了辆三轮摩托车代步,被他称为“宝马”。
就是这辆“宝马”,载着他风里来雨里去,4年间为村里争取资金400多万元。
在职期间,他没用公款下过一次饭馆,没坐过一次出租车。有亲属想承接工程,他严词拒绝。直到卸任,他都没领取过作为村支书的“正式工资”,市里发的800元补贴,他甘之若饴。
他把这样一份情怀,化作自己的笔名“小岗”。“小岗是老家一处地名,岗是小土坡,有坚守、尽责的含义。”他说,“我愿当老百姓脚下的一片土,与他们紧紧相连。”
信仰如山——
“要让大家的心紧紧跟着共产党……”
2015年,还是在金紫山。
进山的游客们发现了这处鲜为人知的“打卡地”,山顶上国旗飘扬。
这一年,刘书亮辞去村支书职务,为自己定下一项新使命——传承红色精神。
金紫山有着丰富的红色资源,如中共蒲圻中心县委旧址、苏维埃银行旧址、列宁学校旧址、红军飞虎洞……
如何保护革命旧址,永续先烈精神?如何振兴乡村,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刘书亮一直在思考:继承先烈遗志不仅仅是修个墓、立个碑,而应深度挖掘这一红色资源,将其与乡村振兴紧密结合。
此前,他着手将散落在金紫山林的烈士墓合归一地,打算筹钱修建烈士陵园。
有人不理解:“有钱不如分给我们!”有人质疑:“是不是想捞点好处?”
刘书亮顾不上议论纷纷,凭着一腔热血四处奔走,三换选址,将烈士陵园一点点地修建起来。
天不遂人愿。2015年6月,一场山洪冲垮了正在建设中的工程。刘书亮带头抢修两天,泥浆和汗水湿透衣襟,这位铁骨铮铮的汉子累得坐在一块石头上,忍不住流下热泪。
但想起修建陵园的初衷,想到当年革命先烈不屈不挠、不畏艰险的精神,他重新振作起来。带头捐出1万多元,号召大家一起出钱出力,重新修缮了一条用于排水的“爱泉沟”,以抵御山洪侵扰。
这份坚守,打动了赤壁市相关部门。2015年,在多方支持下,金峰烈士陵园、金峰烈士纪念碑得以建成。
欣慰之余,刘书亮又在思考:修建陵园只是传承的第一步,更深层次的精神传承,必须身体力行。
从此,他当起义务讲解员,只要有人来瞻仰烈士,就会开着三轮“宝马”,赶来为大家讲解。
他不讲条件、不要报酬,中餐或在亲戚家吃个便饭,或就着矿泉水咽几口馒头。最忙时一天讲解6场,经常连水都来不及喝。
这一讲,就是十年。
如今,年近古稀的他笃行不辍,奔走在传承红色文化的道路上,从村镇到城区,从赤壁到咸宁,先后有20万人聆听过他的讲解,最多的一次有两千多人。
金峰革命故事越传越响,前来瞻仰烈士的游客越来越多,“流量”变成了“留量”。几年间,村民人均年收入从4000元增至12000元,村集体收入从负债到超过20万元。
而刘书亮仍在路上。
在他的努力下,金峰村2021年被命名为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23年成为全国红色美丽村庄试点建设村,获批建设资金400万元。
闲暇时,刘书亮主动收集、整理红色史料,靠着在电脑、手机上一个个字地手写录入,历时近五年,完成26万字的《红色金紫山》和14万字的《金峰村村志》。
2024年的今天,站在金紫山顶,刘书亮心中满是憧憬——
“随着金峰红色教育基地和玄素洞景区连片,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来这里。”刘书亮说,“我要继续讲下去,让更多人了解革命历史,让大家的心紧紧跟着共产党……”
山顶红旗猎猎,仿佛他心中炙热的信仰。
(记者 饶敏 周萱 吴文谨)
编辑:hefan
上一篇:
潜心教育三十载 立德树人绽芳华 —— 记咸宁市“优秀班主任”咸安区实验学校教育集团实验校区小学部数学教师胡琳琳
下一篇:
交通劝导员吴友芬 引领文明出行新风尚
”谈及未来,黄光银表示,他将继续热忱当好义务讲解员,努力回报家乡,让羊楼洞走向更广阔的舞台,让世界都爱上“黑茶鼻祖”...
近年来,通山县黄沙铺镇高度重视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以改善农民群众生产生活环境为目标,以垃圾治理为主要内容,不断健...
自2014年6月始,崇阳全面启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一五一十”工程,将宣传教育与典型创树贯穿始终,标准建设与工作创新统筹推进...
自2014年6月始,崇阳全面启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一五一十”工程,将宣传教育与典型创树贯穿始终,标准建设与工作创新统筹推进...
近年来,通山县黄沙铺镇高度重视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以改善农民群众生产生活环境为目标,以垃圾治理为主要内容,不断健...
咸宁新闻网讯咸宁日报全媒体记者李嘉、通讯员瞿关心报道:10月1日上午,通城县麦市镇七里工业园引擎轰鸣,挖掘机正挥舞长臂,...
咸宁新闻网讯(香城都市报记者葛建伟通讯员晏鹏杨淦川)近日, ,今年以来,该区大力实施“三乡(市民下乡、能人回乡、企业兴...
咸宁新闻网讯咸宁日报全媒体记者周荣华、见习记者吴文谨报道:11月8日,市委书记丁小强主持召开市委中心组专题学习会议,集中...
咸宁新闻网讯咸宁日报全媒体记者朱哲、通讯员张文会报道:20日,我市召开乡村振兴战略实施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深入学习贯彻...
浪口村是省级“绿色示范村”、“省级生态村”、“荆楚最美乡村”,今年以来,该村抢抓乡村振兴战略发展机遇,对村庄进行美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