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政务 图片 要闻 聚焦 县域 专题 文娱 科教 旅游 财经 论坛 招聘 数字报 新媒体 返回
县域新闻 > 咸安新闻

在实干中“墩苗” 在基层中“绽放” 官埠桥“后浪”变“厚浪”

来源:咸宁网 时间:2023-12-27 08:10

毗邻斧头湖、坐拥北部空间、公铁路网纵横延展,40多个省、市、区级重点项目几乎覆盖了官埠桥镇全镇所有行政村。作为咸安区的排头重镇,官埠桥镇站上了新的历史起点。

形势逼人,事业催人。近年来,咸安区官埠桥镇党委、政府结合发展需要,积极探索基层年轻干部培养新模式,开启“青蓝结对”年轻干部培养工程,实施年轻干部“墩苗”工程、村社后备干部培养工程,加大人才盘活、培养和使用的力度,锻造堪当重任的年轻干部队伍,有效激发了年轻干部干事创业的激情。

■走出去,政策宣传 从“天边”到“身边”

“冬季是一年中最易发生火灾的时节,大家在熏香肠、开电火炉的时候,一定不能离人,要把防火安全时刻记在心头……”12月15日,咸安区官埠桥镇小泉村五组党群服务中心会议室里热气腾腾,镇干部张练正在宣讲,这是近期官埠桥镇开展政策宣讲下基层活动的一处缩影,由镇干部主讲,村民可以犀利点评,也可以为村湾发展出谋划策。

“村里来了像张练这样有知识、有梦想、有热情、有抱负的年轻镇干部,带着大家开展创文和共同缔造,用小积分换来了村容村貌的大改变。”听完宣讲出来,小泉村党总支书记沈晓平不无骄傲地向记者介绍说。

小泉村五组又名大路镇新村,位于咸宁桂乡大道大洲湖特大桥东,全组有80余户近300人。2010年以来,因高铁咸宁北和大洲湖湿地公园开发建设快速推进,大路镇退耕退养村民“洗脚上岸”。

如何让小泉村跟上城市化脚步?今年3月开展共同缔造工作时,张练对小泉村进行深入调研,与村两委班子发挥“三老”(老党员、老干部、老乡贤)作用,创新引进积分制,带领大路镇走出了农村向城市转型发展的独特路径。

在小泉村,每户村民有了电子积分“存折”,村民积极参加志愿服务活动能积分、准时到会能积分、公益事业“好”能积分、环境卫生“优”能积分、遵纪守法“佳”能积分,参军或考上大学的村民还会有额外积分奖励。村两委每月定期对积分进行公布,对先进个人、团队进行上墙公示,开会进行表彰,激发了村民的荣誉感,村民也可凭积分到爱心超市兑换生活用品,有了获得感。

小小“积分制”不断激励引导群众向上向善,小泉村在原来的创文经费缩减一半的情况下,村容实现了持久的干净整洁,村民的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张练将积分制复制推广到官埠桥镇各个行政村,全镇创文工作一跃成为咸安区的模范。

“把工作重心下移,与村干部‘面对面、实打实、硬碰硬’共谋发展,循循善诱、激励引导村民,村民的心声能大胆说出口,解决的办法能真切地落得了地,群众工作才算做到了家。”说起在一线的工作,张练深有感触。

■沉下去,办公场所从“会场”到“现场”

在年轻干部李建军的案头,摆着一本手绘的《张公庙村民情地图》,村里29个组的交通线、当家塘、每家每户的点位悉数绘制在册,户数、人口、党员人数等资料都清晰标注。

这是今年元月驻张公庙村后,他白天深入村组,实地了解屋场的具体情况;晚上回到镇办公室后,用半个月的时间挑灯绘制出的民情地图,被视为镇里的标杆。这本民情地图既是他用脚步丈量村情脉络的心血,也是他工作的宝典,让他工作起来得心应手,更加自信。

其实,绘制一幅“民情地图”是官埠桥镇青年干部“墩苗”工程方案“十个一”活动中的一项。打造这个工程,源于张文彬带着年轻干部下基层过程中的一次随机考察。

2019年,正是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官埠桥镇的干部也进入了“新老交替”的时间节点。当年8月,还是官埠桥镇镇长的张文彬先后带着五名年轻干部下乡走访贫困户,在路边的稻田随手捋了一把刚灌浆的水稻,现场考这些年轻干部,结果三个干部不知道是什么,一个说是燕麦,只有一个说是水稻。

回到镇里后,张文彬就跟时任镇党委书记谈起了自己的忧虑:“现在的年轻干部都是大学生,刚出校门就考进了乡镇机关,不深入基层,不了解农村,怎么能服务好群众呢?”

为平稳实现“新老交替”,传好党组织“接力棒”,官埠桥镇党委、政府经研究后立即开启了“青蓝结对”年轻干部培养工程,从镇机关选拔18名年轻干部,由政治过硬、专业过硬、作风过硬、能力过硬的镇党委班子成员担任刚出校门的年轻干部的“导师”,进行“一对一”结对“传、帮、带”,帮助他们快速转变角色,熟悉基层工作,扎根基层土壤。

实施年轻干部“墩苗”工程,通过让年轻干部担任一个“村官”职务、绘制一幅“民情地图”、引领一个清洁村湾、召开一次村湾夜会、负责一个实事项目等“十个一”活动,弥补知识弱项、经验盲区,使其成长为基层工作的“多面手”。镇组织办还根据“十个一”活动开展情况,为每一位年轻干部建立“成长档案”,牢牢把握他们成长的进度和方向。

同时,为破解村级后备干部“断层”的问题,官埠桥镇每两年向社会公开招考一批35岁以下、大专以上学历的村级后备干部,并放在镇机关跟班培养半年;通过与咸宁职业技术学院合作,采取镇里补一点,村里贴一点,个人出一点的模式,鼓励村“两委”干部、后备干部提升学历,增长学识。

“墩苗”工程突出“一线”导向,让年轻干部在一线历练成长,克服“镀金”思想、打消“临时”观念,多了实干劲,少了书生气。“青蓝”工程为年轻干部搭建起了成长“快通道”,让他们多了几分稳当,少了一些冒失;而村级后备干部选培,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源头活水”。

回想这三个工程带来的影响,现在已经是镇党委书记的张文彬认为:“这三个工程就是把基层一线作为培养年轻干部的‘大熔炉’‘大考场’,让他们谋破题成事之道。而立体式的人才培养模式,达到了官埠桥镇当初要锻造一支素质优良、充满活力、可堪重任的年轻干部队伍的预期。” 

■钻进去,破解难题从“脑力”变“脚力”

年轻干部群众工作能力不足,经验欠缺,基层调研正是长见识、学方法、提能力的有效途径。

为探索破解农村耕地利用和粮食安全问题,今年10月,官埠桥镇党政主职牵头,召集4名年轻干部组成调研组,分别在紫潭村16组、雨坛垴村陈北塘、窑咀村洋湖陈开展为期5天的蹲点调研。

5天时间里,民政办的年轻女干部董一格与村干部一起,先是去拜访了窑咀村洋湖陈的退休干部,摸清了全村的土地情况。然后又挨家挨户上门走访50多户村民,详细比对土地性质、耕种现状、土地权属、现有面积等情况,形成问题台账、工作记录。

这次调研活动,“老经验”和“新知识”互相碰撞,产生1加1大于2的效果,由5人合作完成的调研报告《关于耕地利用和粮食安全的调研与思考》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肯定。

“调查研究是做好工作的基本功。只有亲近泥土、贴近群众,深入掌握一线情况,才能帮助基层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经过农村一线工作的磨砺,董一格摒弃了骄娇二气,成长为一个“有能力、接地气”的年轻女干部。

庭院里跑不出千里马,温室里长不出万年松。官埠桥镇把年轻干部投入到基层一线“主战场”,带着他们深入重点项目推进、征地拆迁、信访维稳等工作中接“烫手山芋”、当“热锅蚂蚁”、啃“最硬骨头”,不断提升他们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年轻干部陈涵刚接手信访工作,泉湖村一户村民找到他,反映还建房修建时排水管网设计有缺陷,导致他们在还建房周边的桂花苗木被淹死,损失几万元。他从其他同事那里了解到,开发商和施工方相互推诿,导致“小事拖大,大事拖炸”,村民屡次上访,政府也被牵扯了大量精力。

接过这个“烫手山芋”,陈涵和镇、村干部赶到泉湖村实地察看,发现还建房管网的水流量很大,因为道路、房屋等客观原因,该村民想要挖沟排水不现实。

陈涵向“导师”汇报了事情的前因后果,并说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导师”很快联系上了开发商和施工方的主要负责人,与群众一起看现场,结合事实当场划分责任:施工方负七分责任,村民负三分责任。这个方案得到了三方的认可,施工方当即进行了赔付,村民非常满意,从此不再上访。

“导师”们在“传帮带”的过程中,除了经验、方法的传授,还帮助年轻干部建立自信心,培育信念感。现在的陈涵更加坚信并笃力践行“导师”当初对他的教导:“很多信访问题,你坐在办公室里只能泛泛而谈,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当你走出办公室,深入现场走访调查,全面了解事实,一定能找到打开问题的那把钥匙。”

刀要在石上磨、人要在事上练。官埠桥镇年轻干部在知民情、解民忧、谋发展、办实事中逐渐成长为服务基层的“主力军”,以奔涌的“后浪”之势开创了官埠桥镇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

记者 杜培清 通讯员 沈希 张练

编辑:hushaopeng

咸宁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咸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咸宁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咸宁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咸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