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网讯(特约记者 胡剑芳 通讯员 孙世芳 杨天慧)3月16日,春雨如丝,在咸安大幕乡双垅村委会边的大黄公路旁,五六个村民正在忙着往一台红色加长的东风货车装凤尾帚。
“这车扫帚共8000把,每把3.5元,卖往甘肃兰州。”大幕乡陈鹏根竹扫帚厂老板张美英笑说,把满山竹枝和闲赋劳动力利用起来。
扫帚厂每天有7人在此扎帚,因投入低,无技术含量,一天累计可扎400把,每把付人工1.5元。
“老了,家门口挣点生活费。”60岁村民陈福生笑道,带孙子又扎帚,一天可挣点生活费100元。村妇陈新英手脚麻利,还兼做村保洁员,一日也可扎帚50多把,连 80岁老人一天可挣扎帚工资70元,40岁妇女挣120元是常事。
行走村子里,扫帚厂随处可见,成为竹产业发展的生动掠影。该村利用丰富的楠竹资源,把满山竹枝和闲赋劳动力充分利用起来共有扫帚加工17家,因不限年龄,无需技术,拿把刀,钳子,铁丝就可上手,在家门口参与就业的累计有200多人。
走过机声隆隆的竹拉丝厂,来到毗邻新建的双垅机制竹炭厂边,只见一辆后八轮大货车正拉着满满的竹粉在厂门口前的地磅上过称。
据了解,竹炭厂投入550万元建成的72个窑炉,2020年9月投产,年产值800万每年给村交租金24万元,可带动10个贫困人口。专门消耗废竹打成粉及生产中产生的竹粉等,竹粉还需经过半月发酵后加工,这样挤压成炭棒就紧实,炭棒从进炉到出炉工艺也得21天,一般制炭仅需3天。
“这样生产出的碳棒无烟,无味,且燃烧时间长,非常受消费者喜欢。”双垅村支部书记朱万泽笑道,不仅本厂废竹废料有了出路,方圆百里几个乡镇的竹厂废料也可利用吃干榨尽,且销路不愁,横沟的草莓大棚在这里年订10余吨竹炭,附近各县市烧烤门店等订单不断,供不应求。
如今,循环竹产业链为双垅村1.38万亩竹林打开了出路。不仅提高了竹子附加值,每根竹子村民至少多收获5元,村集体收入从没有到每年可收50多万元。不仅建成了村文化广场,美化了村湾,硬化了通组道路,改善了人居环境,对孤寡老人补助也提高不少。
“将进一步提高竹产业产量质量,吸引更多村民加入到竹产业中来,齐心聚力向乡村振兴迈进。”说到今后打算,朱万泽信心满满。
编辑:hushaopeng
上一篇:
下一篇:
植绿造绿 爱绿护绿 咸安区浮山街道擦亮绿色“名片”
咸宁网讯咸宁日报全媒体记者宋文虎、见习记者王苒宇、通讯员刘盼报道:文明创建,人人参与。107家市直机关的1100余名党员身着...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李婷通讯员潘荷花2万余名职工参与, 6500多个项目角逐,撬动投融资过亿元。”谈起第二届“工友杯”创新创业...
咸宁日报全媒体特约记者李星通讯员董静“我什么都不靠,就靠自己的双手,这样过日子高兴、踏实......”5月10日上午,咸安区汀...
咸宁网讯(通讯员通林宣)2月26日上午,通山县林业局机关40多名党员干部分别拿上撮箕、扫帚、铁铲等,集中前往通羊镇马槽桥社...
活动现场,志愿者们冒着小雨,积极配合,或徒手、或拿着火钳、扫帚等工具,沿着铁路清理着各种垃圾、杂物。
咸宁网讯记者朱哲、特约记者胡剑芳报道:6月2日,在咸安区大幕乡南山村村民邱美兰后院,竹枝、竹桠堆满一地, 6名村民正在专...
咸宁网讯通讯员李媛媛报道:5月24日,区委组织部精准扶贫工作队等30余人顶着炎炎烈日来到杨下社区一组,开展湾组整治“大扫除...
体验时间:3月30日体验地点:咸安区南大街体验职业:环卫工3月30日清晨, 58岁的黎玉娟走出家门来到工作地点——南大街中心街...
咸宁网讯(香城都市报记者周阳通讯员罗玲贾志军)早班将主次干道垃圾冲洗到道路两边路沿石旁,环卫工人同步将垃圾清扫干净。...
咸宁网讯通讯员周黎、艾雨薇报道:3月26日中午,京广铁路沿线咸宁火车站段来了一群头戴小黄帽的“清洁工”,他们手拿塑料袋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