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咸宁日报全媒体记者 吴文谨 夏正锋 特约记者 李星 通讯员 周益民
10月24日下午,记者跟随咸安区人大办扶贫工作队来到汀泗桥镇大坪村。虽然已经修上了崭新的通村公路,但一路险象环生的高山峭壁还是让人不由惊出一身冷汗。
大坪村是汀泗、马桥、桂花三镇的交界处,山高路远,道阻且长。偏远的区位和喀斯特地形决定了这里田少、缺水的现实,全村537户人家中贫困户就有135户。从2015年10月到2019年10月,四年时间,咸安区人大扶贫工作队让这里实现了“从无到有”的涅槃重生。
竹林盘活,强了村集体
穿过绿油油的竹林,迎面而来的是成片的金黄,这是正在晾晒的竹木半成品,因为缺乏平地,一根根竹签只能铺满村里能利用的每一个角落。这些半成品晾晒完成后将销往浙江,为村里带来不菲的收入。
竹子,是大坪村唯一能拿得出手的“资源”。村委会旁,一家年加工量达7000吨的竹加工厂内,村民们干得热火朝天,搬运、切割、拉丝、烘烤、晾晒……一系列程序井井有条。这家村集体企业由区人大办争取的210万元扶贫资金建成,浙江老板何成卫带资负责经营管理。
“每天厂里能消化28吨竹子,每天能有2万元的进账。”何成卫略显保守地说,“大坪村竹资源丰富,仅此一村,每年就供应了4000吨竹子。”
4000吨的竹资源得到利用,产业链条上群众的腰包自然鼓起。
村里的货车司机每年能获利21万元、伐竹工人每年能获利13万元、加工的下脚料卖到赤壁的颗粒燃料站也有60万元,而卖竹的农户收益更是高达200万元!更重要的是,加工厂吸纳了21名村民务工,其中贫困户13名。
家住11组的贫困户吴寿佳就实现了从赤贫到小康的华丽转身。
“以前,竹子只能运到外面去销售,伐木和运输成本有时能占到利润的80%,现在,工厂就在家门口,我每年仅凭卖竹子就能赚4万元。”吴寿佳说。在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下,他还获得了扶贫贷款,家中的几十头牛、羊、猪又是一笔可观的收入。
“四年前,村集体收入为0,现在,村集体收入已达14万。”村支书宴海辉感慨万分地说。“这都是扶贫工作队带领我们一步步干出来的!”
竹厂建成,富了众乡亲
在竹加工厂的烘烤车间,18组贫困户何志红正在卖力地工作,汗水浸湿了衣裤,但她的脸上却满是对未来的向往。
何志红是80后,此前与丈夫一起务农,在这个丘陵山区,实在难以从地里刨出生计,而双方老人和三个孩子的生活重担全都压在夫妻俩身上。
“一年到头仅能够吃饱饭,积蓄更是无从谈起,就连家里的竹林都请不起人来砍伐。”何志红告诉记者,去年工厂一开业,她就同丈夫进了厂里上班,夫妇二人月收入达8000元以上。因为工厂的效益稳定,她每个月都能拿到3500元的工资,从不拖欠,而且在家门口就业,十分便利。
今年3月,她的丈夫因病去世,扶贫工作队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不仅送去关怀,还将她在桂花镇的弟弟介绍来厂里上班,每月也有4000元以上的收入。
“虽然生活充满磨难,但起码让我看到了未来的希望,三个孩子的学业也得到了保障。逢年过节,扶贫工作队总会来家里看望我,不仅是物资上的帮助,在精神上更是给了我极大的鼓舞。”何志红眼眶泛红。
绿色项目,通了幸福路
村委会旁,易地扶贫搬迁点白墙黛瓦,错落有致,盖在房顶的光伏电板熠熠生辉。村民们这会儿忙着务工,大多都不在家中,65岁村民吕建平因手部残疾,只能在家中带孙子。
看到记者到来,吕建平热情地向记者介绍:“我这房子住着舒服!有一百多平米,三室一厅一厨一卫,厨房用品都是工作队送的。”
此前,吕建平的家在远处的山沟里,闭塞而偏僻,前年,老泥瓦房因年久失修塌了,他只能寄宿在亲戚家的堂屋中,扶贫工作队了解这一情况后,立刻为他安排易地搬迁。
住进了新房,老伴张早喜也在厂里有了数竹签的工作,但吕建平心头还是有一块“心病”。
因为贫困,远嫁而来的四川儿媳早早离开了这个家,只留下一个年幼的孩子,因为当时没有办结婚证、准生证,孩子没法上户口,于是成了“黑户”。孩子自然也无法享受教育扶贫的有关政策。
驻村工作队当即行动起来,安排车辆,将孩子接到武汉做亲子鉴定,6000元的鉴定费用则由村里支出。
户口终于落实了,教育帮扶政策也落地了,孩子的母亲也会偶尔前来看望了,吕建平一家终于迎来崭新的生活。
除了加工厂,扶贫工作队还带来了光伏发电项目、地膜玉米、猕猴桃基地……一个个扶贫项目多点开花,欣欣向荣。
编辑:hef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