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手笔建设向阳湖文化核心区到一批文物的修缮,再到刘家桥、垅口冯等乡村旅游片区形成规模……近年来,咸安区以“加速度”的姿态,立足实际、创新理念,走出了一条旅游与文化融合发展的道路。
修缮文物:激活旅游景点
11月6日,记者在向阳大道上看到,几十名工人正在向阳湖文化名人博物馆斜屋面搭构支架、模板。
“这个月就能完成名人博物馆主体结构封顶,以及名人故居复原陈列环境营造工程和景观绿化工程招投标等。”正在现场督促工程进度的区博物馆副馆长刘祥说。
走在向阳湖文化名人核心区刚刚刷黑的步行道上,只见一排排修复如旧的名人旧居和新设计的绿化景观带,在新老对比中交相辉映,透露出浓浓的文化气息。
为让每一处文物都能成为一道靓丽的人文景观,近年来,咸安区坚持以文物保护作为提升“咸安软实力”的重要抓手,先后投入文物保护和开发资金5000万元,对向阳湖文化名人旧址、 沈鸿宾故居、 北伐汀四桥战役烈士陵园、咸安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暨三一八丛葬坑、刘家桥、笔峰塔等6处文物进行了重点修缮,使一批古老文物重新“活过来”,成为推动旅游发展的新动力。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向阳湖笔峰塔的成功修缮,就是在政府配备部分资金的同时,多方筹集民间资本,累计投入1000余万元完成的。不仅拓宽了塔基,修正了塔身,补齐了风铃,还新建了广场、绿道、河边观景台,以及进出公路等,使笔峰塔成为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旅游底蕴的亮点工程。
文旅融合:传承美丽乡愁
“在当时举行的乡试、会试、殿试中,冯京连中解元、会元、状元,在古代13位‘三科状元’中名气较大。”听着马桥镇垅口村退休老支书冯家贵介绍,前来参观的游客都发出连连赞叹声。
“趁着周末,带孩子一起来感受这个中国第三批传统村落的文化魅力,是我此行的主要目的。”来自潜江市的陈女士告诉记者,自走进垅口冯,她就对这里满目苍翠、清澈见底的水塘和古老的石屋产生了兴趣,特别是古宅的青石板和开阔透亮的天井,以及精湛的木雕厢房等,更让人有了回到“过去”的感觉。
“妈妈,那是什么?”一位孩童指着一副耕牛画问道。“那是牛在耕田。”10月23日,在汀泗桥镇长寿村,一对母子的对话仿佛让人回到了乡野。
当天,来自武汉的200余名游客,与村民一道体验打糍粑、炸麻花、磨豆腐的乐趣,让不少游客大呼过瘾。
区旅游局局长寇红说,为了配合咸宁第八届国际温泉文化旅游节,该区旅游局精心组织的“醉美乡村一日游”活动,就是让更多的城里人利用周末或小长假,来乡村体验乡愁的魅力,进而推动新农村建设,促进村民增收致富。
文化惠民:幸福百姓生活
“我们可是经过一番比试,才赢得这次马拉松比赛啦啦队资格的。”马桥镇潜山村腰鼓队队长王晓静满脸幸福地告诉记者,11月6日举行的咸宁首届国际温泉马拉松比赛,因比赛线路经过马桥,区委宣传部要求马桥镇组织一支队伍在沿途表演助威。听说这件事后,该镇就有8支队伍报名,为了优中选优,镇里只得通过“斗舞”选出一只队伍,潜山村腰鼓队才荣幸当选。
“游览澄水洞,参观纪念馆,戏水白岩泉,品尝地道的农家菜,观看充满乡土风情的舞蹈,这样的一日游行程很充实。”11月4日傍晚,在高桥镇广场上观看群众表演的武汉游客张先生高兴地说。
“以前高桥这地方鸟都不拉屎,如今政府大手笔投入发展旅游业,农家乐生意蒸蒸日上。”正在忙着招待游客的衍老山庄老板黄先生,对自己“坐”在家门口挣钱的生活充满幸福。
“现在国家对基层文化很重视,镇政府听说我们的音响不行,及时帮我们更换了音响、影碟机等设备。”领舞者张春兰说,党的文化惠民政策,不仅激发了群众参加文化活动的劲头,而且很多农妇因此戒掉了抹牌赌博的习惯,开始在舞步中感受幸福的生活。
据了解,近年来,咸安区坚持以创建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引领,积极开展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试点,努力通过为各乡镇(办、场)配送文化设施、设备和举办各类文艺培训班,以及实行“三馆一站一中心”免费开放等,实现了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全覆盖,有力地推动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一个人人参与、个个践行的文化建设氛围,正在桂乡大地蔚然形成。 (特约记者 胡剑芳 李旻媛)
编辑:Administra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