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咸安区贺胜桥镇黄祠村按照重点突破、典型引领、精准发力的工作要求,奋力推进脱贫攻坚工作,走出了一条因地制宜种植香菇致富的脱贫之路。
因地制宜兴产业
黄祠村是咸安区20个重点贫困村之一。全村870户、2939口人中,贫困户122户、415人,占占人口总数的15%。辖内气候温暖湿润,池塘堰渠较多,闲置土地富余,适合发展种植业。
2013年6月,村党支部书记唐才安带领10位村民小组组长和5名党员代表,前往浙江缙云县考察香菇种植项目期间,发现当地香菇种植所需自然条件与黄祠村比较契合。
回来后,村党支部立即召开组长和党员大会,决定通过村“两委”主要成员带头,带动34户村民筹资41万元,作为发展香菇项目的启动资金。
为了降低投资风险,落实香菇种植,该村党支部又组织5名骨干赴随州市香菇生产大镇学习取经。同时,邀请湖北农科院专家、教授进行技术指导,并聘请香菇种植能手胡兴才为生产技术员,把香菇种植产业作为全村重点脱贫项目进行培育,以示范带动贫困群众走特色产业发展之路。
多方筹资上规模
香菇基地建成后,由于基础设施落后、机械设备老化等原因,几年来一直处于略微亏损状态。
今年初,为改变落后的生产条件,该村党支部在区委组织部驻村工作队的支持下,发动股东筹集资金,对香菇基地进行改扩建。一方面利用相关扶贫政策,向区扶贫办争取专项资金35万元,一方面通过投资入股的方式,向黄祠籍在外经商成功人士融资100万元,将原有20亩基地面积扩大到50亩。
同时,搭建了15个钢架生产大棚,建成了3000平米的彩钢结构加工车间、办公室、仓库,修建了1000平米的硬化操作场地和一条长250米产业路,新添置了24台大小生产机械,使香菇基地生产能力由原来的年产10万筒增至40万筒,年毛收入由原来的120万元提高至480万元。
三方联动造“活血”
基地规模扩大后,生产经营方式成了决定成败的关键。
为切实提高基地生产效益,激活村集体经济活力,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该村在巩固“合作社+普通农户”经营模式的基础上,形成了“村+合作社+农户(贫困户)”的三方联动经营格局,将村民和贫困户引入到香菇基地的生产经营当中来。即:村集体以35万元扶贫政策产业专项资金入股香菇基地,通过入股合作社分红的方式,增强村集体“造血”功能;20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通过与合作社签订劳务用工协议,实现在家门口就业的同时,通过合作社统一种苗供应、统一技术指导、统一销售的方式,增加自身的经济收入。
经测算,该村今年8月底完成香菇基地改扩建后,不仅贫困户每年可通过务工户平增加经济收入8000元左右,以及流转土地亩平年增收300元,还可通过收购香菇生产原材料(杂树杂木)等户平增收1万元,村集体经济每年也随之通过分红增收3.5万元。(通讯员 薛继伟 王腾)
编辑:Administrator
上一篇:
咸安区人大组建6个小组 督导乡镇人大换届工作
下一篇:
咸安区纪委第二纪工委 力促“两个责任”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