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片:咸安区横沟桥镇凉亭垴村由原凉亭墩村与卢铺村合并而成,辖区内有13个村民小组,24个自然湾,总人口2780人,总面积16713亩,其中林业用地面积达8403亩,森林覆盖率为48.5%,人均收入11145元。2014年,凉亭垴村获评湖北省绿色示范村。
打造致富“绿洲”
8月13日,记者从温泉城区出发,一路向北,来到咸安区横沟桥镇凉亭垴村。
只见人行道上,果树、花木整齐排列,绿意盎然;小巷内、屋外屋里,村民们也都因地制宜栽植了花草;用鹅卵石铺成的公共绿地上,村民们三五成群消暑纳凉。
村支书黄红热情地领着记者步入该村的天然林。黄红自豪地介绍:“这里是我们村的‘绿洲’,最大的树木直径有40公分。”
自然生长的树木茂密整齐,参天而立,花草遍布四野,蝴蝶飞鸟在林中自由穿梭。人在天然林内行走,仿佛进入了绿色的海洋,富有氧份的空气迎面扑来,让人神清气爽。
“我们村还有人造‘绿洲’。”从天然林出来,黄红领着记者来到该村的绿化苗木基地。黄红介绍,村民们种树的习惯由来已久。创建省级绿色示范村以来,大家更是干劲十足。在政府的鼓励下,村民们除了在自家房前屋后种满了李树、桃树、桔树、桂树,还发展各种绿化林木基地。
走进该村8组的绿化苗木基地,一垄垄如跳动火焰的红叶石楠映入眼帘,微风中红叶颤动,仿佛一片摇曳的红色海洋,蔚为壮观。
70岁的村民邵光海正在整理基地。他自豪地告诉记者,10多年前,他开始在村里发展苗木基地。这片基地有300多亩,栽种石楠20多万株。“种树为家里解决了生计问题,也为创建省级绿色示范村出把力。”
发展林木产业给村民带来可观的收益,全村共有林业苗木基地近千亩,每亩可增收600元左右。
同时,“绿洲”也美化了居住环境,让村民们享受到了天然氧吧。目前,该村森林覆盖率为48.5%,空气已达国家质量标准二级标准。
营造绿色环境
入村、入组公路,干净整洁,太阳能路灯高高矗立,居民房整齐地屹立两旁。
凉亭垴村4组村民黄建平告诉记者,2011年以前,村庄可不是现在这个样子。就拿这条路来说,以前是条泥巴路,路旁的杂草柴物乱堆乱放,路上布满了黑色的牛羊粪便和白色的生活垃圾,雨天一身泥粪,晴天一身灰,给村民们的出行造成了极大不便。
2010年,村里修建起通村公路,泥巴路变成了水泥路,一通通到了家门口,但是臭气熏天的牛粪依然存在。
2011年,村里借建设美丽村湾、打造湖北省绿色示范村的契机,开始整治这条公路。
“牛粪收集起来,建立沼气池,可做化肥,不污染环境又可以节省施肥成本,多好。”“生活垃圾归类处理,现在国家正在提倡呢。”很长一段时间里,村干部们通过广播、宣传单、村民大会等多种方式,宣讲环保知识,营造“讲社会公德、讲究卫生、维护生态”的良好氛围,村民们自觉维护起道路、村庄的卫生环境。
2012年底,村里以生态村建设与保护为重点,实现入村、入组道路硬化率达100%,13个村民小组都设立了卫生保洁员,制定了卫生保洁制度,建立了沼气池185座,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路灯128户,清洁能源普及率达到了92%。
村民们逐步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随意丢垃圾、胡乱排污水的陋习,自觉维护起了公共环境卫生。
“以前,穿个长筒靴出门都是一身牛粪味,现在,穿布鞋就能出门,路上干净得很。”说起村里的环境卫生,村民施国中竖起了大拇指。
传播绿色理念
在凉亭垴村1组老屋施,三口池塘呈三角而立,迷人景色映入眼帘,吸引了很多来此旅游的外地人拍照留念。
池塘边花草环绕,栽种了河柳、红叶石楠、樱花、紫薇等多个品种的树木,石头和水泥砌起的堤岸齐整划一,白色的护栏下池水碧绿见底,平静的水面与宁静的山庄、低垂的云幕构成了一幅美丽的水墨画。
游客周军说:“传统的农村都给人以脏乱差的印象,这里有山有水好美,都有在此定居的念头。”
今年82岁的施爹爹,住在池塘旁边,每天都会搬来一张椅子,坐在自家门前,欣赏眼前的美景。
施爹爹告诉记者,这三口池塘被当地村民戏称为“三泉映月”。五年前,这三口池塘还是名副其实的臭水沟,池塘边杂草丛生,生活脏水、垃圾都往池塘里放,这里成了村里的垃圾池,经过整治后,现在成了怡人的景观池。
黄红介绍,创建省级绿色示范村时,该村拿出了两个方案,填平池塘或者保存池塘。最后,根据村民的意愿,决定整修保存池塘。
随后,村委会组织村民,将该村10处池塘原有面积进行扩大,重新加深,旁边统一修建了护栏;升级池塘旁边的绿地系统,在池塘旁边修建小游园、小广场,完善了生态休闲娱乐设施。
“创建省级绿色示范村,就是要在每个村民心中,种下一颗绿色的种子,让他发芽,慢慢长大。”黄红说,我们要将村庄建设成为一座别人来了就不想走的绿色山庄。(图/文 记者 朱亚平 通讯员 熊臻铭)
编辑:Administrator
上一篇:
咸安区举行第四届“善财助学”活动捐资仪式
下一篇:
咸安区两部门联合下发通知推进落实法律顾问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