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新闻网讯(香城都市报记者 刘会文)8月3日,通山县黄沙铺镇梅田村保桥杨自然湾的杨氏五兄弟(杨裕炳、杨裕乾、杨裕松、杨裕茂、杨裕权),把祖辈传下的一个百年以上的老物件无偿捐献给通山博物馆作馆藏文物,一时在当地被传为美谈。
据杨家老五杨裕权介绍,这个老物件名叫“砺”,是他爷爷那一辈(清末)用于稻谷初加工的农具,有磨研的功能,去谷壳用,相当于现在的打米机,只是研出来的米要糙些,没有糠粉,砺出的谷壳可用来做枕头芯。他说,从他记事时起,家里就没有用过这东西,只有老大(78岁)在解放前看见爷爷用它砺过谷,后来一直放在老屋的木楼上,存放近百年从来没放下来用过。
当记者问他为何无偿捐给博物馆时,他说,今年春节时,五兄弟都在家时,他提议这个老物件怎么处理,没想到兄弟几个一致认为,不管值多少钱都不能卖,也不能让这个老物件在民间消失,只有捐给国家才让人放心。7月份,杨裕权还特意和侄儿一起去参观过钟祥市博物馆和咸宁市博物馆,看到不少古代农具布在展厅后,更加坚定了捐献此文物的决心。上个月,咸安一位文物贩子听说后,还专程上门,准备出6000元收购,被杨裕权婉言谢绝。
据通山博物馆馆长杨建斌说,这个“砺”保存得这么完好是他没有想到的,主要得益于杨氏五兄弟一直把它存放在木楼上,且长年通风没淋过雨。目前,在通山还没有发现第二个比这更完好的,放在博物馆则能更好地展现通山的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供人参观和学习。杨氏五兄弟爱护文物、不图利益、无私奉献的思想境界值得大家学习。
据文物专家介绍,这个“砺”,在咸安一带叫“推笼”,通山横石、闯王、厦铺、杨芳一带叫“谷笼”,民间保存完好的极为少见,很有收藏和研究价值。
当日,黄沙铺镇镇长和驻村干部也现场见证了捐献过程,通山县博物馆还为杨氏五兄弟颁发了荣誉证书和奖金。
编辑:Administrator
上一篇:
通山南林桥镇石门村四季果园基地开闸放水保生产
下一篇:
加紧项目建实现立体防控 通山完善交通运输网络
咸宁新闻网讯(咸宁日报记者 李思源 通讯员 赵赳) 12月26日,通城县中医医院骨伤科在历经2个多月的全新装修后正式开业,科室...
咸宁新闻网讯 通讯员 徐世聪、成恬报道:“原来纳税失信人的危害这么大,我们以后再也不会欠税漏税了!”近日,通山县某房地...
咸宁新闻网讯 通讯员 雷素慧报道:11月14日晚间,以“环境治理怠在哪?”为主题的第七期咸宁电视问政在通山县职教中心报告厅...
咸宁新闻网讯 通讯员 全建兰、舒林芬报道:近日,在县国税局、县地税局的共同努力下,通山县初步实现了国地税业务通办,由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