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亩基地规模渐成,生态养殖蓄势待发,光伏发电拔锚起航……
这是2016年12月27日,笔者在通山县大畈镇白泥村看到的繁荣景象。群众都说,这一喜人变化源于县发改局的精准帮扶。
兴建产业基地,夯实脱贫攻坚基础
2015年3月,县发改局驻村精准扶贫工作队正式入驻白泥村。
白泥村是一个山多地少的贫困村。如何帮助群众从根本上解决贫困现状?县发改局党组书记、局长陈绵主带领驻村帮扶工作队队员走遍白泥的山间地头,对村里的资源进行全面考察摸底后,结合群众诉求,决定依托该村山地和农田资源优势,兴建产业基地,以增强自我造血功能,带动群众整体脱贫。
基地怎么建、如何建?驻村工作队几次请来省农科院有关专家现场考察论证后,确定从兴建1000亩枇杷基地、1000亩红心柚基地和200亩大棚蔬菜(香菇)基地着手,推进脱贫计划落实。
为了保障3个基地顺利建设,县发改局多方奔走,积极筹措建设资金,最终在省发改委的大力支持下,筹得基地建设资金390万元,确保了基地如期建成。
看到一棵棵充满希望的果苗荒山立起时,群众乐开了怀:“是驻村工作队队长马武军带领队员日夜扎在土地上,才有了今日果苗的落地成长。”
如今,占地1000亩的枇杷基地一期已完成500亩,定植3万株,预计3年便可挂果,5年进入丰产期,全部建成收益后年产值可达960万元;1000亩红心柚基地已经完成了600亩、定植3.6万株,预计5年进入丰产期,全部建成收益后年纯利可达500万元;200亩的蔬菜基地虽然面积最小,却是当前最见效益、用工最多的基地。该基地已建成52个钢架大棚,其中蔬菜大棚22个,年产值可达22万元;香菇大棚30个,已投放13万棒,预计年产量35万公斤,年产值250万元,目前已开始产菇,市场供不应求。
“在基地务工,每天能拿130元的工钱,一个月下来少则2000多元,多则3500元以上。”常年在菇棚里务工的贫困户王义命高兴地说,在家门口“挣钱”,心情格外舒畅。
据了解,目前常年在3个基地务工的贫困已逾35个,每年仅用工支出的工资达到80至100万元。3个基地中,仅蔬菜(香菇)基地每年带给村集体的利润分成达到8万元。
为进一步壮大村级集体经济,2016年10月,县发改局还筹措资金60万元,帮助该村兴建了一个80KW的村级光伏发电站。目前,该项目已竣工并将投入发电,预计年发电量可达10万度,每年可为村集体带来10万元的收入。
发展家庭养殖,助力村民拔“穷根”
“要让群众真正富起来,仅靠政府和部门的帮扶是不够的。只有为老百姓开拓了致富路,让贫困群众自我造血,才能真正达到脱贫的目标。”
马武军说,为帮助村民切实挖掉“穷根”,工作队除了协助村“两委”在全村开展精准扶贫政策宣传,鼓励村民摆脱“庸懒散”陋习和等靠要思想外,还结合村民的生产生活实际,引导群众走家庭养殖致富之路。
白泥村1组村民王义喜,爱人常年受糖尿病、甲亢等慢性病困扰,只能靠昂贵的药品养着,加之自身没有一技之长,只能靠打点零工,偶尔贩点蔬菜维持生活,家庭十分困难。县发改局驻村工作队了解情况后,鼓励王义喜从事家庭养殖致富。因其小儿子有过在大型养鸡场务工的经验,王义喜便筹借了20万元,在工作队的帮扶下,开始了家庭养鸡。
如今,王义喜的养鸡场不仅饲养了6000只鸡,还零散养了几千只鸭、鹅和豚等家禽,年收入达5万元,成了远近闻名的养殖专业户,并带动5户贫困户走上家庭养殖致富路。
统计显示,目前,在县发改局驻村工作队的支持帮助下,白泥村已发展泥鳅、小龙虾和猪、牛等家庭养殖专业户10余家,村民们靠自己双手勤劳致富的信心越来越足。
兴办实事好事,美化绿化村居环境
精准扶贫的目标不仅是帮助群众摆脱贫困,还要让群众的生活幸福起来。为了让群众的生活环境美起来、靓起来,县发改局驻村工作队在为白泥村建基地兴产业的同时,还注重同步推进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改善白泥村村居环境。
两年来,县发改局共投入资金200万元,为白泥村6、7、8三个组的820余群众解决了安全饮水问题;新修小渠道1000米,增加有效灌溉面积200亩;新建河堤2处,使汛期河水泛滥得到有效遏止;新修的通往枇杷基地和红心柚基地的水泥路,为基地生产和销售带来了更大便捷;兴建的村标广场和文化广场,让群众有了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村容村貌为之焕然一新。
在此基础上,该村本着“统一规划、统一建筑、统一安置”的原则,整合异地移民搬迁和避险解困政策资金,在新建的文化广场和光伏发电站旁,兴建一个占地54亩的新村,计划安置异地搬迁贫困户43户、167人,避险解困45户、180人,同步搬迁42户、168人。目前,该项目已经完成平和打桩基工程,正处于行墙施工之中。
“我们的目标是,通过精准扶贫与精神文明建设‘双管齐下’,把白泥村打造成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的现代文明新村。”陈绵主表示,将以助力白泥村发展为出发点,以精准扶贫为抓手,兴产业,谋发展,拔“穷根”,让白泥村群众如期脱贫、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通讯员 明洁 徐声干)
编辑:Administrator
上一篇:
富水湖“拆围”——一场守护绿水青山的战役
下一篇:
通山县推进危房改造工程 2560户群众喜迁新居
咸宁新闻网讯(咸宁日报记者 李思源 通讯员 赵赳) 12月26日,通城县中医医院骨伤科在历经2个多月的全新装修后正式开业,科室...
咸宁新闻网讯 通讯员 徐世聪、成恬报道:“原来纳税失信人的危害这么大,我们以后再也不会欠税漏税了!”近日,通山县某房地...
咸宁新闻网讯 通讯员 雷素慧报道:11月14日晚间,以“环境治理怠在哪?”为主题的第七期咸宁电视问政在通山县职教中心报告厅...
咸宁新闻网讯 通讯员 全建兰、舒林芬报道:近日,在县国税局、县地税局的共同努力下,通山县初步实现了国地税业务通办,由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