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政务 图片 要闻 聚焦 县域 专题 文娱 科教 旅游 财经 论坛 招聘 数字报 新媒体 返回
首页 >> 县域新闻 >> 通城新闻 >> 正文

躬耕践初心 星光照乡村——记通城县油坊小学教师陈红

来源:咸宁网 时间:2025-08-04 08:56

三十一载春秋,从长垅完小的青涩起步,到油坊小学的笃定深耕,她的脚步深深印在通城乡村教育的沃土上。她用“三维一体”的育人智慧点亮童心,用无数次家访叩开紧闭的心扉,更用“零放弃”的执着守护每一颗“星星”。她是通城县油坊小学教师陈红,一位以心为犁,在平凡讲台上耕耘不辍的乡村教师。

“很多老师都想遇到像星星般闪亮的孩子,在我眼中,所有的孩子都是星星,有的只是蒙上了灰尘,我只想做好那个‘擦亮’星星的人。”初见陈红老师,她的一番话就让人好奇,究竟什么样的孩子是蒙尘的“星星”,而她又是如何“擦亮”这些蒙尘的“星星”。

1995年的大坪乡长垅完小,刚毕业的陈红站在土操场上,望着孩子们用树枝在地上写算术题的场景,在日记里写下:“泥土芬芳里藏着教育的根。”她带着学生在晨露中认“草”字,在夕阳下写“火”字,用独创的“田间识字法”让班级语文平均分快速提高。夜晚批改作业时,煤油灯把她的影子投在土墙上,像棵倔强生长的小树。2022年,本可以留在城里小学继续任教的陈红,翻着旧日记,回忆起自己在乡村执教的点滴,毅然选择来到油坊小学,继续做一位“麦田里的守望者”。

“乡村学校的孩子,有的由于先天缺陷,有的由于家庭因素,导致他们在学校里沉默孤僻,甚至厌学逃学,在我眼里,这些孩子不是问题儿童,而是蒙尘的‘星星’。”翻开家访记录时,陈红动情地说。

数九隆冬,风雪敲窗,陈红裹紧棉衣,叩开学生小宋家的门,那个逃学的少年蜷缩在炭火盆旁。陈红没有直接劝他回学校,反而给他讲了“凿壁借光”的故事。语毕,陈红问:“古人借光读书,你愿意借老师的灯找找路吗?”门关上的瞬间,少年突然追到院中:“老师……明天我去上学。”12次家访,终于让一个迷途的少年找回了自己的方向。

面对有先天缺陷的学生小刘,陈红也没有放弃。课堂上,她引导全班关注其坚持逐字阅读的努力,用掌声代替评价;课间,安排同伴“一对一”帮扶参与集体活动;家访中,她与焦虑的父母深入沟通,共同制定成长计划。最终,学生小刘从沉默的旁观者变为主动参与者,和班级同学打成一片。

数十载的教育实践中,陈红最引以为傲的是构建了“三维一体”育人模式:用“习惯重建四步法”重塑行为规范,借“班级模拟法庭”浇筑品德根基,用“语文学习能量站”点燃学习热情。教室里,“阅读存折”已留下近百次兑换记录,书页间夹着学生自制的叶脉书签;识字教学“三阶九法”体系衍生出的生活化教学,让孩子在菜市场认蔬菜标签比在课堂上更踊跃。这些方法凝结成论文发表在《教育实践》期刊,成为广大教师共享的宝藏。

“陈老师以科学干预和人文关怀为双翼,助我们在之后的学习和生活中飞得更远。”曾是“问题”学生、如今已踏入职场的小李回想起陈红老师的帮助,一度哽咽。

从“习惯重建四步法”到“语文能量站”,从“家长微课堂”到“模拟法庭”,陈红的创新从未止步;从为迷途少年踏雪十二次家访,到为边缘儿童搭建“星光舞台”,她的坚守始终如一。她坚信,教育的星光不仅能照亮课本,更能穿透生命的阴霾,唤醒沉睡的自信。那枚闪亮的“五一劳动奖章”,不仅是对她过往付出的礼赞,更是照亮她继续前行的明灯。在通城教育的星河中,陈红,这位“擦”星星的人,继续书写着“一个都不能少”的动人篇章。

通讯员 卢文浩 


编辑:hushaopeng

上一篇: 屋场会上听民声 共话改造解难题
下一篇: 文心求索路常新 杏坛守望情愈真——记通城县第一小学教师李佳红

相关新闻

咸宁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咸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咸宁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咸宁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咸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新媒体

  • 打好组合拳,跑出加速度!​咸宁工业经济奋战开
    打好组合拳,跑出加速度!​咸宁工业经济奋战开门红
  • 喜讯!咸宁多了一个“中国天然氧吧”
    喜讯!咸宁多了一个“中国天然氧吧”
  • 投资26亿元!嘉鱼县官桥八组把大学办到家门口
    投资26亿元!嘉鱼县官桥八组把大学办到家门口
  • 咸宁一地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咸宁一地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 省级名单揭晓,咸宁这户家庭上榜!
    省级名单揭晓,咸宁这户家庭上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