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袋子”变身示范基地
“农场那片河滩地,过去是‘水袋子’,如今排灌渠道修通了,荒滩、荒水变成了‘聚宝盆’!”关刀农场场长彭国文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关刀农场是通城县今年“小农水”重点项目建设区之一,1000多亩田地,处于关刀、里港两河交界的地方,地势较低,以前每逢下雨田地遭殃,冲坏庄稼,颗粒无收。全场百余农户,332名职工靠种田为生,庄稼收成只能看天。六、七十年代修建的泵站干旱时起不了作用。
今秋,小农水项目开展之后,投资20多万元修建了泵站,干旱时可以满足水田的灌溉,1公里长的排灌渠道三面硬化了,起到防汛抗旱双重作用,投资15万元拓宽田间机耕道路1米多,方便农用车进出耕作。
“灌溉农田的水渠疏通了,用三面混凝土硬化,保证了田间作物的用水,也能及时排洪。如今,田成块,渠成线,路路通。”忙碌在施工现场的关刀水利站长黎小年介绍,农场改造后,成为省水稻品种示范基地。
通城县是水利大县,2万多口水塘、四大灌区主渠道和很多小水圳、田间渠道等小农水设施普遍存在超期服役、老化失修、效率低下等问题。2014年,该县抓住成功入围中央财政第六批小农水重点县的机遇,计划从2014年起连续实施三年,每年总投资2440万元,其中中央投资1200万元,省级投资800万元,县级配套200万元,农民自筹240万元,覆盖范围为该县塘湖镇、关刀镇、麦市镇共23个行政村。
通过小农水综合项目投资引导,该县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民办公助”等方式,充分发挥财政项目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激发全民投资热情。同时积极整合部门涉水资金,为“小农水”项目建设注入活力。
按照计划今年是第二年,“小农水”项目建设如火如荼在关刀镇里港、新建、八仙等8个村展开。
注入一股水,引来万股流。今年来,通城小农水重点建设工程总投资2444万元,有力地推进小农水建设进程。
“旱包子”成为可靠粮仓
“原先打7、8口井方便农民抽水灌溉,如今条条水渠通田间,再也不为灌溉发愁了……”昨日,关刀镇里港村书记郑祥站在新修水渠前高兴地说。
关刀镇里港村也是小农水建设项目区,全村3272人,3000多亩田地都是由河道填改而成,田间水渗透特别厉害,容易缺水干旱,灌溉和排水都不行,一晴作物枯,一雨田地淹,有的百姓们只好改成菜地用来种蔬菜,有的田间长了杂草,成了树林。
郑家畈400多亩田远离主干渠,经常处于远水救不了近渴的状态。“小农水”项目进村后,仅郑家畈组修建了1座堰、2个泵站、3000米灌溉渠道。整个里港村总投资300多万,修建了4个泵站,8口水塘,兴修渠道15000米。
施工期间,当地群众踊跃参加,纷纷出劳出力,全力支持建设,凡是水渠挖到的地方有菜地,老百姓都会主动让道小农水建设,自发的把菜地整好,方便施工。
修整后,以前田间的泥泞小路变成了乡村大道,百姓们可种植早晚两季水稻,人均增收近200元。
改良后的农田,土地肥沃,便于机械操作,老百姓们种植积极性高,村里2户种粮大户一口气再次流转200亩农田种植水稻,还吸引阳新、安徽等地种植能手上门洽谈,流转土地搞特色种养。
通城在推进小农水项目建设进程中,制定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质量管理办法,从项目规划、设计、工程队伍选择、工程实施和验收等全方位坚持打好“质量牌”,倾力打造“精品工程”、“阳光工程”。
工程建得好不好,农民最有发言权。通城县在小农水建设过程中,配合专业监理队伍,推行农民义务监督员制度。他们在每个项目村或灌区分别推选1至3名责任心强、思想觉悟高、群众威信高、热心公益事业的村民作为义务监督员,无偿对工程质量及合理性实施监督,确保工程建设质量、进度和施工安全。农民义务监督员被赋予否决权,对质量不合格的工程监督员可以叫停。在他们的配合监督下,小农水建设项目质检全部达标。
告别“望天收”奔富路
“每亩田都有两个口,一个进水口、一个出水口,6000多米的田间渠道灌溉面积达2100多亩,乡亲们再也不愁干旱无收了。”关刀镇八仙村杜支书指着一条条纵横交错的水渠说。
八仙村有居民2000多人,由于远离河流和干渠,2800多亩农田灌溉全部靠抽水和下雨,是名副其实的水利死角和“望天收”。
特别是八仙村2组彭家塘,平时供着300多百姓生产生活用水,明清时的古屋曾经着火,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干跺脚。在这次项目驱动下,投资8万多元将原先废弃的水塘进行了改造,固化塘堤,设置立方道,增加蓄水量。以“长藤结瓜”的模式将云阁干渠的水引到水塘,再把水塘的水引到支渠,一下子扩大灌溉面积200多亩。“从前老百姓用水困难,如今水塘在门口,生活用水不用愁,灌溉农田更方便,还可以用来养殖,一水三得。”70多岁的老党员涂旭刚拍手称快。
老百姓们从原来的一季半收变为现在的两季丰收,得益于“小农水”建设,更离不开八仙村干部们的努力,村子里一共10个组,5个村干部每人负责2个组施工,经常饭到嘴边又因为施工建设上的事不得不放下筷子,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处理问题。
建设小农水,润泽大产业。该县还把农田水利建设与产业开发结合起来,将范围扩展到林业用水和养殖用水中,把小农水建成滋润农民心田的“润田”工程。八仙村九组的村民付绍平在深圳打工15年,多年想回家利用家乡水塘搞养殖,因缺水一直没实现。这次县里实施了小农水项目,给村里引来了长流水,也给村民引来了致富源。他怀揣10多万元,承包了3口塘库发展养鱼。
今年来,通城小农水重点建设,共整治水塘56座,拆除重建20座灌溉泵站,装机20台,整修拦水堰18座,疏挖排水沟4条8.3千米,有效改善2.1万亩耕地的农业生产条件,新增灌溉面积1.6万亩,年新增供水能力188.16万米,新增节水能力256万米,受益人口达2万多人。(特约记者 刘健平 通讯员 汪贵兵 付婧烨)
编辑:Administrator
咸宁新闻网讯 咸宁日报记者 陈新报道:记者从去年12月30日召开的美尔美陶瓷2017全瓷品鉴年会获悉,位于通城高新区的湖北亚细...
咸宁新闻网讯 (通讯员 葛亮) “现在设备和技术真先进,要不是亲眼所见,还真想不到高压线路也可以不停电工作,为供电部门点...
咸宁新闻网讯 通讯员 陈晨报道:近日,通城县“学习十九大,掌握新思想”知识竞赛活动拉开帷幕,来自全县的38支代表队参加了...
咸宁新闻网讯 通讯员 张洞石、李英明报道:“县地税局的党员先锋们耐心又热情,看着他们胸前的党徽和税徽,我们心里特别踏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