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张升明 修毅
风吹田畴,满畈涌金。金秋9月,金灿灿的稻子低垂着沉甸甸的穗子,向大地宣告着又一个丰收季节的来临。
车埠镇白驹村种粮大户马文阶开始检查收割机,整理蛇皮袋,准备迎接秋收。马文阶作为新时代的职业农民,从父亲手里接过农业的接力棒,已经近15年了。15年来,他一次次用行动颠覆着父亲——一位一辈子务农的传统农民对农业的认知。
农业机械篇
“像他这么种田,是我当年想都不敢想的事情。”72岁的马道栋老人,对儿子马文阶的现代化农业种植方式,打心眼里佩服。这位与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的农民,回忆往昔,禁不住喟然长叹。
老人经历了新中国农业发展的全过程。12岁就参与农事劳动,上世纪60、70 年代的集体所有制,80年代后的生产责任制,但老人说:“只有现在这一代人做农业,最舒服!”
老人回忆,当年集体所有制,全大队(就是现在的村)都没有一台机械,耕田是用牛拉着步犁一圈圈耕出来的,插秧是人工一棵一棵插下去的,收割是一镰刀一镰刀收回来的。每一粒粮食,都是一颗汗水呀。老人说:“特别是收割,稻子割下来,要挑回来赶场(就是将带稻草的稻子铺在晒场上,用牛拉着石磙压下稻子)。稻田离晒场远的地方7、8里地,100多斤的担子要一肩挑回来,中途不能歇,怕放地下稻子给压掉落了。于是一路上只能左肩换右肩,右肩换左肩,肩膀磨破了皮,但还是得咬牙撑着。”
可是现在,儿子马文阶却悠闲多了。他购置了旋耕机、收割机、拖拉机,所有的农事都实现了机械化。传统的插秧,现在也不用了,他实行撒播,100多亩田,5个人一两天搞定,轻轻松松,什么季节都赶得上。
“我今年种了130多亩田,最多的时候也就请4、5个人帮忙,没什么辛苦的。”马文阶说。他的旋耕机一天就可以耕田30多亩,只要一个人就够了。收割的时候,请3个人帮忙,一天30亩也可以搞定。
基础设施篇
每天早晨,车埠镇熊岭村的龚廷臣老人都会开着电瓶三轮车,将自家园里的新鲜果蔬与自己制作的烧烤竹签送到城里去。老人说:“现在的农民,真是舒服。”
龚廷臣种了一辈子田,也开了一辈子车。1976年,大队里有了第一辆现代化的农业工具——手扶拖拉机,老人成为了全大队的第一个司机。“那时候开车,简直是受罪。”老人说。那时村里没有公路,所谓的路,只不过是一条稍微宽一点的黄土路。路上坑坑洼洼的,一不小心,轮子掉下坑里,就要上十个人来推车。再后来分田到户,在1987年,老人买了一辆泰山牌拖拉机,虽然路有所改善,但依然是黄土路,下雨天就只能歇着。
“那时候种庄稼也受罪。”老人说。庄稼种下去,基本上是盼天收。那时候有句话叫“天晴十日地发裂,大雨一场田成湖。”农民好不容易把庄稼种下去,不是旱了,就是涝了。
“现在好了,水泥路到每家家门口,生产路一直到田头地垴。也不怕旱了涝了,一条水渠将全村的田地到边倒角都管住了,建有55千瓦的动力排水泵站,庄稼20年没有被淹过了。”老人说。
科技推进篇
“1951年、52年的时候,我们全大队男女老少,只要走得动的都到田间地头,去捉虫子。”车埠镇白驹村77岁的张建智老人的一席话,惹得周围的人哈哈大笑。
老人当年是远近有名的农技员,一辈子和庄稼打交道。老人说,当年没有有效的药剂可以防虫,遇上虫灾,要么就是人工去捉,要么就是挖草药,自己熬制药剂,但效果都不理想。当时有一种“六六粉”的药,治疗水稻灰包病很有效,但是这种病都发生在水稻将熟未熟之际,六六粉毒性大,不敢用,怕残留。水稻要是得了这种病,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减产,一点办法没有。1973年,县里成立了“病虫防治指挥部”,老人也正式成为了一线的农技员。
老人回忆说:“当年,每亩田产水稻200多斤,300斤不到。到了1987年,县里推行品种改良,每亩达到了600斤,那时候真是很高兴的事情。”
现在,农业监测与技术推广站遍及每个乡镇,病虫害的发生率得到有效防控。农作物病虫害也从治转为防,通过冬闲田的干旱、冻土、水浸,有效遏制病虫害发生率,控制药剂使用量,确保了农产品质量安全。
随着农业在国家经济建设中的重要性,政府对农业的扶持力度也逐年加大,农业朝着产业化发展的道路越走越宽,越来越多的人将目光投向农业。赤壁农业种植也从单一的水稻、油菜、小麦轮作方式逐渐转变,稻虾轮作、稻虾共作、莲虾共作等高效生态种养模式已成为农民的基本农业方式。
目前全市农机保有量达52000台套,农作物农机化综合水平达80%以上。而基本农业设施也得到强大提升,交通方面,县境公路由1986年的936.62公里,增加至目前的2800公里,公路密度由0.54公里/平方公里,到现在的162.5公里/平方公里;水利设施由建国初期的灌溉面积6万亩,发展到今天,有效灌溉面积达38.3万亩,排涝面积20.1万亩,旱涝保收面积31万亩。粮食产量由1953年的80160吨,到现在的19.7万吨,亩产由300斤左右到现在的800斤以上。农业产业化发展也得到显著提升,共有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3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575家,家庭农场56家,实现农业总产值78.06亿元。
70年沧桑巨变,70年砥砺奋进。如今,在乡村振兴号角的催动下,赤壁农业正以强健的步伐,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越走越宽广。
编辑:hefan
上一篇:
赤壁多部门联合开展燃气专项检查
下一篇:
赤壁市中医医院开展革命传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