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因火而名,伴水而生。一块砖茶,紧压岁月过往,冲泡万里茶香,几多传奇已在身后更在前方……
5月30日,央视一套黄金时段20:00,播出《中国影像方志“赤壁篇”》,成为咸宁市民津津乐道的话题。
该节目聚焦赤壁历史悠久的砖茶文化。自唐太和年间,这里就开始种植茶叶,其生产的“洞茶”,更是被列为贡茶。到了明嘉靖年间,这里的制茶业相当发达,在0.4平方公里的范围内,纵横着24条大街,聚集着4万多人口,200多家商号,汇集了俄国、德国等各个国家的精英商贾,形成了一个“中国大茶市”,到后来更是延伸出了一条横贯中国、俄罗斯的中俄万里茶叶之路。
据悉,央视《中国影像方志》是一部专注中国县一级城市的系列纪录片栏目。
引言
赤壁,一座源于1800多年前一场血腥战争的江边古城。
鲜美的鱼糕,激昂的脚盆鼓,是它永久的符号;而散发着醇香和温暖的砖茶,以及雕刻着古老的印记的石板街,则是这座城市无法抹去的记忆。
奔腾不息的长江之水,带走了时间,留下的,是沉甸甸的历史,和浓得化不开的乡情。
地名记
公元208年的一个寒冷的冬夜,位于长江中游中段的赤壁山一代的江面上,曹操与刘孙联军隔江对峙。此时突然刮起了东南风,东吴主帅周瑜采纳,部将黄盖火攻之计,用火船冲入曹营水寨纵火,顷刻间曹军人马烧死溺毙者无数。
这场震古烁今的大战,被后世称为赤壁大战。它基本结束了东汉末年的战乱纷争,奠定了三国时期的政治格局,也让吴主孙权牢牢记住了这个地方。
从赤壁之战之后起,这个地方就成了一个焦点。但是,关于赤壁之战的发生地,学术界历来众说纷纭,以至出现了多种说法,比如说蒲圻说、黄州说、钟祥说、汉阳说、汉川说等等。
近年来,多数学者开始倾向“蒲圻说”,认为它更接近历史的真实。但也有部分学者坚持“黄州说”。为了区别,人们把这里称为“武赤壁”,而把苏东坡吟诵《赤壁怀古》的黄州赤壁叫做“文赤壁”。
史料记载,赤壁之战后,东吴集团长期大量在这里驻军,人数多达上万人,而管理这里的文官武将,级别之高更是令人难以置信。非但如此,孙权自己也曾不止一次亲临赤壁,甚至在这里亲自坐镇指挥。那么东吴孙权为什么如此重视赤壁这样一块弹丸之地呢?蒲圻处于南郡、江夏郡和长沙郡,三郡交界之处。因此,他可以同时接应东西两方。这样一来,赤壁尽管已经不是最前线,它却保障三郡,东西兼顾,仍然是一个军事重镇。这样的战略要地,孙权没有轻视它的理由。但是,上万人的军队驻进一片陌生的地区,首先面临的问题是解决粮草。为了保证上万名驻军的粮草供给,孙权将周边四个县缴纳的所有“奉邑”全都赐给了驻守赤壁的将领。
这在整个东吴军队序列中,已经是最高等级的待遇。不仅如此,孙权还做了更加长久的打算。东吴的军队在这个地方,开垦一些土地,搞一些以农养军之类的活动。而为军队服务的很多行业,都发展起来了,慢慢地就形成一种集镇了。15年的励精图治,这里终于从一个伤痕累累、人烟渺渺的兵燹之地变成了桑麻满圃、户户饮烟的锦绣田园。
公元223年,吴王孙权颁布一纸诏令,在长江南岸设立一个崭新的县级管理机构——蒲圻。“蒲草千里,圻上故垒;莼蒲五月,川古对鸣。”相传,这是孙权亲笔写下的诗句。“蒲圻”的名字,就取自于这首诗。
自此以后,蒲圻这个名字,出现在了孙吴帝国的版图上。无论朝代如何更替,无论岁月如何变迁,蒲圻作为县一级的行政管理机构,始终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而蒲圻这个名字,一直沿用了1700多年。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把蒲圻更名为赤壁。
物产记
如果说,赤壁之战让小城名扬四海,那么茶叶之路则是让它香飘万里。在赤壁,茶叶同水产一样,同样是城市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全市50多万亩耕地中,有四分之一为茶树所覆盖。赤壁之所以有现在这样大的茶叶生产规模,源于当地1000多年来的茶叶种植历史。
据《蒲圻县志》记载,赤壁种茶始于魏晋时期,唐太和年间,羊楼洞所产“洞茶”,就已经称为贡茶。成书于唐代末年的《茶谱》一书中记载,为什么叫“洞茶”,就是羊楼洞产的茶。
羊楼洞,距离赤壁县城约30公里,属于中国最基础的行政单位——村镇。青砖黛瓦,雕梁画栋,小桥流水,曲靖通幽……很难想象,这样一个偏僻的小镇上,竟然出现了一座占地25000多平方米的全江南园林式建筑。园子的主人叫雷鸣,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每一处设计,每一件收藏都是他的心血之作。
六年前的一天,雷鸣收到朋友发来的一张照片,照片是从一本英文图书中翻拍下来的,有点模糊,但依然可以清楚地看出,这是一个工场模型。雷鸣后来回忆说:那一刻,他像是被一道闪电击中了,因为这正是他儿时最熟悉的场景。
可雷鸣并不知道,他所看到的照片,只是这组珍贵照片中的一张,而将这些照片精心排列之后,便可以生动详细的再现一个多世纪之前中国工人制作茶叶的全过程。
照片拍摄于1874年,摄影师鲍耶尔斯基,是俄罗斯政府派出的9人科学和贸易考察团成员。他们从圣彼得堡出发,经蒙古进入中国,一路考察了北京、天津、上海等城市后继续沿长江到达汉口。随即,一行人再辗转来到了这组照片的拍摄地。也是他们此行的重要目标地——羊楼洞。
赤壁当时是叫羊楼洞茶区,也就是说,不仅仅是包括羊楼洞这么一个小镇,它把湘鄂赣三省的茶叶都集中到这儿来,进行交易 加工。俄罗斯考察团一行人在羊楼洞进行实地观察,亲眼见到那些即将销往他们国家的砖茶,每一块都被中国人印上了一个硕大的“川”字。
据说,俄罗斯人不识汉字,但无论男女老少,只要用手一摸,便可以认定,这就是来自中国羊楼洞的正宗青砖茶。不仅如此,这种带有川字的砖茶,还成为草原上交换物品时的硬通货,也是一种财富的象征。
众所周知,中国自古以来就是茶叶大国。全国出产好茶、名茶的地方
多到数不胜数。而羊楼洞,这个曾经名不见经传的小镇,是如何称为万里茶道的起点之一?143年前,又是什么原因让俄罗斯商人万里迢迢不辞辛苦地来到这里?
《蒲圻县志》记载,羊楼洞始建于400年前的明代万年历间,明清时期
这里的繁华热闹远远胜过今天。日日车水马龙,夜夜灯火辉煌,人潮如涌,昌华似锦,有着“小汉口”的美称。
0.4平方公里面积的范围内竟然纵横交错着24条大街,麋集了4万多人口,200多家商号。除了少量本地人开的商号,更多的是来自山西的“晋商”,甚至连俄国人、英国人,也在这里办工厂、开商号。
赤壁文史专家冯晓光在他的《羊楼洞解密》一书中详细解读了几个世纪前,中国茶叶销往欧洲的盛况。欧亚万里茶道,是一条堪比“丝绸之路”。辉煌近200年的中俄茶叶贸易之路,和湖南的安化三个起点,往北到库伦,最后到达俄罗斯恰克图,由此转口销往俄罗斯和欧洲。
彼时的羊楼洞,连空气中都弥漫着茶叶的清香。沿着这条石板路,一块块散发着清香的砖茶,被一车车运到这里,一箱箱装船,再经过一列列驮队的长途跋涉,运往遥远的北国,换回的一锭锭白银,则源源不断地流进了茶商的银库,茶工茶农的荷包。
从那时起,羊楼洞已经同赤壁一样,被写入地方志。
如果说赤壁身后是一场,改变中国历史走向的战争。那么羊楼洞的背后,则是一条长达1.3万公里 ,跨越8个省区 3个国家,贯通欧亚大陆,持续200多年的国际商道,它被后世称为“中俄万里茶叶之路”。
当时俄罗斯甚至整个欧洲所需要的茶叶中的大部分都是由羊楼洞这个小小的村镇生产 加工出来,并且进行贸易的。不仅如此,俄国人在中国开办的第一家大规模砖茶加工厂也设在这里。羊楼洞迎来了最辉煌的鼎盛时代。
1874年,这一年鲍耶尔斯基拍摄的照片,恰好成为了那个时代的缩影,也是留给后人宝贵的影像资料。
今天生活在赤壁的年轻人,工作之余,约上三五知己,泡上一壶砖茶 品茗休闲,已经成为一种固定的生活方式。但是在过去的数百年间,本地人极少饮用这种和砖头一样坚硬、散发着沁人心脾清香的茶叶。
好端端的茶叶,为什么要压制成砖块的形状呢?唐宋时期,这个地方的茶就跟边疆地区,特别是蒙古地区进行茶马的互市。从那个时候茶马互市,一直延续到了明清,其实这是一个传统。
史料记载,北宋元丰年间,100斤茶叶就可以换到一匹上好的蒙古马。以肉、乳为主食物的北方民族,对可以“攻肉食志膻腻,涤通宵之昏寐”的茶叶有着强烈的需求,“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
这里所说的晋茶实际上,就是由山西商人经营的青砖茶,很大的一麻袋茶叶、散茶,从赤壁这个地方要运到蒙古,运到俄罗斯这些很远很远的地方。
万水千山,风雨、日晒 、夜露,这些茶的品质肯定会发生变化,那么也不方便运输。中国人的制茶工艺让俄罗斯人十分惊叹,他们还仔仔细细地参观了砖茶生产的每一道流程:杀青、揉捻、渥堆、晒干、筛拣,俄罗斯人媒体必须饮用的砖茶就是通过压茶机一块一块地压制出来。
雷鸣找来几位工人,试一试刚刚安装好的这台压茶机,这是他依照老照片和老人们的描述,专门请人复制出来的。压茶机利用杠杆原理和机械的重力,把茶叶挤压成砖块的形状。这是100多年前,智慧的中国茶商 茶工们,革命性的发明和创新,这种人力压茶机,不但有效的解决了运输难题,还带来了意外的惊喜,极易腐败霉变的茶叶保质期得到了无限延长,而且砖茶自身的发酵,也使茶叶的风味变得更加的醇厚绵长。
出生在羊楼洞的雷鸣,对老街有着特殊的感情。他说他从小就是闻着茶香,听着祖辈们,艰苦创业的故事长大的。这些年每每返乡,每每看到日益凋零敝的老街,雷鸣心痛不已。
六年前那次与老照片的意外邂逅,让在外经商多年的雷鸣,终于做出了一个足以改变他后半生命命运的重大决定,为了弘扬羊楼洞的茶文化,回老家建一座博物馆。
当年雷家的“长盛川”是街上赫赫有名的茶号,雷鸣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够原汁原味地复原“长盛川”。他觉得用自己的下半辈子和所有的积蓄,来修复他儿时的记忆。
如今,有着数百年历史的砖茶制作技艺,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在赤壁、在羊楼洞被传承了下来,除了压茶改用了动力机械外依然完整的保留着祖辈们的技艺。
后记
相传,赫赫有名的“赤壁”石刻二字是为唐朝所刻,是唐朝人的书法,但人们却宁愿相信这是那位儒雅潇洒的统帅周瑜所书,愿意从字中去遥想那位传奇英雄的神采。
徜徉于湖光山色,偶尔迸出的地名,也会让人觉得似曾相识,黄盖湖 ,陆水河,周郎嘴,凤雏庵。据历代蒲圻地方志记载,因为战争和灾害,蒲圻县城曾经历过八次搬迁,但每一次磨难过后,蒲圻都能够凤凰涅槃 ,浴火重生。
千百年过去,依靠着像游哲茂、张裕和还有千千万万的不知姓名的人们一代又一代的传承和弘扬。
三国文化早已深深地植根于这一方水土之中,融化在这一方百姓的血脉中间,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马蹄阵阵,鼓乐声声;滔滔江水,滚滚长流。正是这奔腾姿肆,而又至刚至柔的长江之水,成就了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的一场伟大的奇迹,也成就了赤壁这座千年古城。
赤壁,因火而名,伴水而生。一块砖茶,紧压岁月过往,冲泡万里茶香,几多传奇已在身后更在前方……
传承记
“叫一声伙计嘛,下田来,架势都摆开哟,架势都摆开”……79岁的游哲茂老人最大的乐趣,就是和几位老友唱上几段。
脚盆鼓是赤壁地区独有的响器,因形似洗脚木盆而得名。在赤壁民间,百姓们坚定地认为,当年的赤壁大战时,住在附近的山民纷纷下山,拿着大刀长矛,拎着脚盆鼓,加入孙刘联军的队伍。战斗中威武雄壮的脚盆鼓,让曹军吓破了胆。当然,这只是个传说。
事实上,脚盆鼓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甚至更早,楚地山民举行祭祀仪式时,常常击木、击石,鼓盆而歌,以娱神灵。
《蒲圻县志》记载,盆鼓系木板筐成高20公分,直径约50公分,上大下小的圆盆,大头口蒙以牛皮,由专门的艺人制作,乡村几乎家家户户备之,山区甚至作为祖传 代代相沿。
退休前,游哲茂在赤壁市群艺馆工作,脚盆鼓既是他的爱好,也是他工作的内容。年轻时,游哲茂走遍了赤壁的每一个角落,拜访了上百位脚盆鼓艺人,收集整理了上百首脚盆鼓的鼓谱。作为脚盆鼓的传承人,十多年前,游哲茂曾经带领39位脚盆鼓艺人,到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过文艺汇演,这是他最荣耀的时刻。
然而这些年,脚盆鼓却有些不景气,会打脚盆鼓的人越来越少,过去花样繁多,演出频繁的脚盆鼓,像栽田鼓、薅草鼓、渔猎鼓等等,年轻人已经很少能接触到了。游哲茂老人希望趁现在,精力体力都还不错自己为脚盆鼓做点事情。
市区以北10多公里,黄龙镇石塘村风景如画,宁静悠然。当年,这里是远近闻名的做鼓村,近百户人家,每家每户都有制作脚盆鼓的高手。而整个赤壁,包括附近周边地区的脚盆鼓需求,小小的石塘村几乎都可以满足。而现在还坚守在村里制鼓的,只剩下张裕和夫妇俩。老张今年62岁,祖辈都是蒙鼓手艺人,手艺传到他这里时,已经是第四代。
脚盆鼓看上去简简单单,但制作起来却有大大小小几十道工序,老张采用的是最传统的技艺,将整个鼓的通体上下,不用一根铁钉一寸铁丝一滴胶水,也不需要打油上蜡,所有的原材料,就是牛皮、牛筋、木材以及村后到处生长着的楠竹。老张说,竹钉能够更好地让牛皮与木材紧密结合。即使使用上百年,也不会腐烂。鼓的音质也会更加清澈纯净。
像老张和妻子这样做了四十多年的老手艺人,两个人一天,也只能制作完成一面鼓。砍竹,破竹,最后削成竹钉,仅仅这一道工序,就比用铁钉要多花费两三个小时,但老张从来没有想到过改变。他说,只有这样,才能做出质量最好的脚盆鼓。
上午9点,三国古战场园区准时开门迎客。游哲茂早早从城里赶过来,是要给准备参加演出的孩子们上课。几天前,他已经专程来过这里,向园区提出免费向演员们传授脚盆鼓技艺。
游哲茂的另一个想法,就是把由他整理出来的大型脚盆鼓曲《赤壁之战》搬到三国古战场的赤壁山上来演出。游哲茂的目的,就是希望把脚盆鼓的技艺传承下去。对于游老先生的到来,园区领导喜出望外,他们早就设想组织一个独具地方特色的脚盆鼓乐队。园区决定全力支持游哲茂的方案,这让老人感到非常欣慰。
园区里30多名年轻人,是游哲茂精挑细选出来的,他们大多数刚从艺校毕业,有一定的音乐基础,不少来自外地的孩子,还是第一次见到这种模样奇特的乐器,他们对脚盆鼓非常好奇。游哲茂对孩子们的悟性非常满意,认为他们对节奏感,把握还比较到位,欠缺的是对脚盆鼓特点的把握和对鼓谱的熟悉程度。他觉得经过几次合练,孩子们完全可以配合他的演出。
美食记
清晨7点,赤壁最大的农贸市场已经热闹非凡。几个小时前刚刚出水的鲜活水产,绝大部分已经在运往武汉、上海、北京广州等地的途中。而本地居民则能享受到更加新鲜的食材。
最热闹的地方还是龚嫂鱼糕的门前,这是赤壁百姓家中必备的一道风味美食。过去在赤壁逢年过节,家家户户都自己蒸鱼糕。现在,耗时而又复杂的做工,让更多的人选择了专业化的制成品。
20多年前,家在农村的龚想承夫妻俩来赤壁谋生,他们把老家做鱼糕的手艺也带到了城里。两人起早贪黑辛苦打拼,他们制作的鱼糕,真材实料,味美价廉。两口子又诚实和善,街坊邻居们都亲切地把年轻的龚想承叫做龚嫂。
在赤壁,很多事物都跟三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小小一块鱼糕,就有好几种美丽的传说。最著名的一个故事是,赤壁之战中,周瑜受伤体虚,小乔精心烹制了鱼糕为周瑜调理身体,营养又美味的鱼糕很快让周瑜恢复了元气。
传说的真实性不必细究,事实是当地百姓把吃鱼糕的传统,一代一代传承了下来,并且成了赤壁百姓婚丧嫁娶、招待宾客的头道大菜。
赤壁人喜食鱼糕,家家户户餐桌上都离不开鱼糕的,真正原因其实是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着非常大的关系。这里是古洞庭湖云梦泽的一部分,上万亩的水面之下,蕴藏着数十个品种,淡水鱼群,这是湖鱼最肥美的时节,也是黄盖湖最忙碌的时候。
今天,将要有3万多斤鲜鱼被捕捞上来。今天中午,它们就会摆上1000多公里之外,深圳人的餐桌。
赤壁市地处湘、鄂、赣三省的结合部,中国东西南北,交通大动脉的交会处,京广铁路、京广高铁、107国道、京港澳高速公路贯穿全境,黄金水道万里长江,依境而过,无论是铁路还是公路,从赤壁北上京城,东至上海,南下广州 深圳,最远距离不过一千多公里,出水的水产品完全可以保障,鲜活地送到各大城市。
作为远近闻名的“鱼米之乡”,淡水养殖是赤壁市最倚重的支柱产业之一。全县50多万居民中,有接近10%的人口,从事与水产品相关的产业,而遍布境内的30多万亩,天然淡水湖泊,则是支持这个产业的基础。规模庞大的水产业养殖业在为百姓提供美食的同时,也让龚嫂夫妻走出了一条成功的创业之路。
龚嫂两口子生意越做越好,名气也越来越远。他们在赤壁还开了好几家分店,已经雇了好几十个工人,每天总共可以卖出四 五百斤鱼糕。逢年过节日销量则在千斤以上。龚嫂说他正准备把她的鱼糕,卖到武汉去。
一块小小的鱼糕,竟然能够勾连起英雄美人的故事。这是赤壁人对赤壁文化的守护。
编辑:Administrator
上一篇:
赤壁市城投公司制定“十不准”强化重点岗位监督
下一篇:
赤壁市茶庵岭镇“一村一品”引爆乡村旅游热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