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政务 图片 要闻 聚焦 县域 专题 文娱 科教 旅游 财经 论坛 招聘 数字报 新媒体 返回
首页 >> 新闻聚焦 >> 正文

做足水文章 激活水动力——探寻咸安向阳湖绿色发展“密码”

来源:咸宁网 时间:2024-08-27 09:18

向阳湖,古属“云梦泽”,浩浩长江亿万年的冲击,造就了广袤沃野。一部咸安区向阳湖镇发展史,就是一部咸安人民治水、用水、活水的文明史。

有人说,水往低处流。这里是咸安西北角、海拔最低处,一河(淦河)两湖(西凉湖、斧头湖)在此相遇,构成密集水网,4.8万亩水域面积占到了镇域面积的三分之一。

都知道,人往高处走。107国道、通江大道、京广普铁、武广高铁、蕲嘉高速、京港澳高速也在此织起一张密集的交通网,支撑起无可比拟的区位优势、交通优势、发展胜势。

身在最低处,心却向高行。新时代的向阳湖,碧波荡漾、荷花映日、水鸟缱绻,产业兴旺、生活富足、生态良好……当“自然”的力量与“人”的力量在此碰撞,就出现了一幅以“水”为笔绘就的美丽生态画卷。

8月15日,在第二个全国生态日,记者用脚步丈量向阳湖镇,探寻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密码”。

从与水争利到和谐共生

找回“遗失的美好”

盛夏时节,俯瞰斧头湖大堤向阳湖段,百草丰茂,群鸟翩跹,为湛蓝的湖水增添了一份灵动之气。当地村民说,这里的鸟儿最大特点就是“不怕人”。

毕竟,鸟是用行动说话的动物,老百姓的感性认知背后,也有着坚实的数据支撑。今年1月10日,向阳湖国家湿地公园启动越冬水鸟同步监测工作当天,就发现了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小天鹅、鸿雁、白尾鹞等451只,还有白鹭、苍鹭等水鸟上万只。

公园管理处科研监测与宣传科科长王整介绍,如今,这里的鸟类种群数量由过去的161种增至189种,水生植物种类更是从380种增至685种。“鸟类天堂”的胜景,得以重现。

生态胜景得来并不容易。上世纪60年代末,两湖大规模围湖造田,加上区镇工业园区兴起,废水不当排放,湖泊面积萎缩,生态陷入危机。

“特别是湖面被虾塘、鱼塘分隔,不仅阻断河湖水系连通,影响湖区水质,而且造成行洪阻碍。”向阳湖镇水利站负责人回忆。

2016年9月,向阳湖镇党委、政府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带领群众推动湖库拆围,还湖于民。全区在短短6个月内拆除了“两湖”水上围网养殖近6万亩。

拆围、退垸后,围网、圩埂不见了,湖面展露出原有面貌。

“但水治理的根源,还在岸上。”去年底荣获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先进个人的镇党委书记陈伟说。

湿地景观改造、污染源防治、水系贯通、生态疏浚、养殖尾水治理、推广有利土壤的有机肥、规模畜禽养殖全部关停、调整产业结构……细数向阳湖的治水逻辑,系统治理贯穿其中。

在北岭村尾水处理修复项目现场,一片波光粼粼的水面上,小喷泉汩汩涌动,鸢尾、再力花、花叶芦竹等挺水植物随风摇曳,鱼儿悠然嬉戏……明明是尾水处理项目,却好似一座水上庄园。

“我们实现了环境景观和水质达标的‘双赢’,所有养殖尾水在这里净化达标后,再排入斧头湖。”来自武汉中科水生态环境治理有限公司的项目负责人焦正加告诉记者,该项目承担着向阳湖围垸内约2000亩养殖尾水治理,效果最好时可达Ⅰ类水标准。

水生态水环境有保障,水安全也没落下。随着斧头湖防洪治理工程的有力实施,防渗墙建设、湖堤加固、白蚁防治,一系列举措进一步补齐了该镇水利短板。今年汛期,斧头湖连续超警戒水位23天,斧头湖大堤向阳湖段没发现一处散浸。

从靠水吃水到养水富水

奏响“乡村富民曲”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过去,湖区百姓以捕鱼为生,在上世纪80年代的鼎盛时期,向阳湖镇渔船有近千条,尤其是被称作“水上北岭”的北岭村,水域面积达1.3万亩。

如今大家洗脚上岸,过得怎么样?

北岭村党支部书记吴新法回答:“靠着稻虾产业,乡亲们家底更厚了,几乎人人‘城里有房,村里有院’。”

2015年,吴新法在当地小而散的龙虾养殖基础上,带领村里创办“湖香源种植合作社”,实行“稻虾共作”,利润可观。随后,村里先后投资120余万元,资金加持下成果显著,这一模式迅速在镇、村两级铺开。如今,全镇已经形成了2.4万亩连作稳产稻虾田。

“在稻田里养虾种稻,可起到除虫、节肥、疏松土壤等作用,产出的稻虾米不仅绿色环保,口感也更好。”吴新法说,村集体已注册“北岭湖稻”商标,深受市场欢迎。

一田两用、一水两收。去年北岭村水稻亩产稳定在1000至1200斤,优质水产也有250斤以上,效益翻了一番。

两湖拆围,绝不是不讲科学不切实际的“一刀切”。而是通过积极识变、应变、求变,主动转型,为这片“水乡”带来新的集约节约、科学高效生产生活方式。

在斩关村15组鑫水河鲈鱼养殖基地,智慧养殖为老百姓开启了致富“加速度”。

“依托智能数据生态养鱼,每日检测水质三次,全面把控整体养殖工序,严格杜绝水资源污染。”基地负责人杨巍打开工作群,水温、溶氧、PH、氨氮、亚盐等数据一目了然。他说,工作人员将视情况调节水体环境,更新养殖技术。

交谈间,杨巍将饲料倒入投料机,不出片刻,鲈鱼争相抢食,激起阵阵水花。他告诉记者,绝佳的区位优势和优良水质,在这里实现了效益最大化的结合,产出的鲈鱼完全不愁销路。每天早上把鱼送到武汉市场后,中午还能赶回家吃饭。

去年,该基地总产值达到1600万元,今年产量还有望实现90万至100万斤的新突破。

“要说这些年变化最明显的,就是群众观念的改变。”陈伟说:“从靠水吃水到养水富水、从粗放式经营到精细化种养,带来更高生态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更高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在向阳湖镇,“稻虾莲鱼”四根支柱已经撑起全镇产业发展的半边天。产业繁荣发展的需求,自然催生了体制机制创新,该镇的合议共管工作法从源头预防化解农村生产经营等合同矛盾纠纷,入选全国新时代“枫桥经验”先进典型,走进人民大会堂作交流发言。 

从生态好水到文旅春水

打造“发展增长极”

逐水而居,是人类的天性。

走进西湖情游乐谷田园经济综合体,13栋水上民宿依山而立,湖光山色风景宜人,徜徉其中,自然心旷神怡。

农庄老板邓千军2011年返乡创业,经营起宝丰农庄,运营得红红火火。前些年,邓千军相中这一湖碧水,进行“二次创业”,流转500亩滩涂荒地,着手打造西湖情游乐谷。

在克服疫情等诸多因素挑战,连续注入资金2000余万元后,游乐谷总算初具规模,仅试营业期间,就接待了5万余人次的游客,营业额达200余万元。

“水上城堡、无动力游乐设施、垂钓、露营、柴火灶、水上民宿应有尽有。”邓千军如数家珍地介绍,这里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周末亲子游打卡地,高峰期日客流量达2000人以上。

业态的丰富与繁荣,背后是举全镇之力在“顶托”。一方面,游乐谷紧邻市主城区,距武汉也不过1小时车程;另一方面,湖乡特产菱角、莲子、藕带、鱼虾全都是本地特产,突出原生态。

如果说,治水带来了生态美、用水带来了产业旺,那么活水,则是赋予了当地村民更多的想象空间。

作为“六千文人故地,湖鲜文化之乡”,向阳湖镇有着得天独厚的文旅资源。不仅尽享两湖碧波,春可赏花、夏可采莲、秋可摘果、冬可观鸟;还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孙郭胡遗址、向阳湖文化名人旧址,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笔峰塔等星罗棋布。

近年来,该镇侧重近湖端生态开发,瞄准一小时生活圈半径群体,贯彻轻资产、重运营理念,走“差异化竞争”路线,尤其是立足北洪港小流域综合治理,推动生活、生产、生态“三生”融合,将生态好水变成文旅春水。

受广东畈村党支部号召,该村16组上屋朱自然湾乡贤杨六林2019年返回家乡,流转土地480亩,将荒山变成了四季果园。

在“公司+集体经济入股+农户入股”的模式下,果园实现了规模化生产、公司化运作、市场化管理、集体化经营。去年,广东畈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6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2.6万元。

文旅融合,当地群众“越干越有味”。

今年2月,投资800万元的“哆来咪宾果乐园”开业迎客,“微度假”又增新去处。

今年4月,向阳湖围垸8200亩油菜花迎风起舞卷起金色波浪,吸引5000余名游客踏青赏春,感受花海乡愁。

该镇正倾力打造的西凉湖音乐小镇进展迅速,届时还将带来耳目一新的视听盛宴。

从“人与经济”的小格局,到“人与自然”的大视野,向阳湖镇,已经在文旅融合发展之路上越走越远。(记者 饶敏 吴文谨 张欢 特约记者 胡剑芳 李婷婷 通讯员 陈润润)


编辑:何凡

上一篇: 创新引领 聚链成群 重商安商 通城紧盯三大产业构建发展强磁场
下一篇: 杨军主持召开重点改革事项专题推进会

新媒体

  • 打好组合拳,跑出加速度!​咸宁工业经济奋战开
    打好组合拳,跑出加速度!​咸宁工业经济奋战开门红
  • 喜讯!咸宁多了一个“中国天然氧吧”
    喜讯!咸宁多了一个“中国天然氧吧”
  • 投资26亿元!嘉鱼县官桥八组把大学办到家门口
    投资26亿元!嘉鱼县官桥八组把大学办到家门口
  • 咸宁一地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咸宁一地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 省级名单揭晓,咸宁这户家庭上榜!
    省级名单揭晓,咸宁这户家庭上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