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政务 图片 要闻 聚焦 县域 专题 文娱 科教 旅游 财经 论坛 招聘 数字报 新媒体 返回
首页 >> 新闻聚焦 >> 正文

以人才“智高点”抢占发展“制高点” —— “人才引领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咸宁实践

来源:咸宁网 时间:2023-05-31 09:12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必须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坚持“人才引领驱动”。

经济社会发展关键在人才。作为武汉都市圈重要城市,咸宁如何以人才的“智高点”抢占发展的“制高点”,助推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我市坚持人才引领驱动,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下好第一资源“先手棋”,打好引才聚才“主动仗”,做强创新驱动“主引擎”,拉开了以人才之能为打造武汉都市圈自然生态公园城市赋能的大幕。

强化战略支撑,汇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3月8日,我市召开2023年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联席会,提出要聚焦招引拓渠道,着力打造人才集聚的“热土”,聚焦育用激活力,着力打造人才辈出的“厚土”,聚焦服务优环境,着力打造人才发展的“沃土”,把咸宁建成“咸岳九”区域性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把咸宁建成“咸岳九”区域性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是我市大力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市战略,推动人才工作高质量发展的一个例证。

人才是一个地区的核心竞争力。当前,人才资源“争夺战”愈演愈烈,各地方围绕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不断加码人才政策,聚焦多种方式、手段的推陈出新。

放眼全国,大城市人才“虹吸”效应和“溢出”效应都非常明显。如何吸引和推动八方英才智汇咸宁,争取战略主动,赢得未来竞争是一个时代课题。

咸宁是一座机遇叠加,潜力无限的新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等重大战略在这里交汇叠加,特别是“打造武汉都市圈自然生态公园城市”上升为省级战略,咸宁迎来了千载难逢的重大发展机遇。

“让各类人才在咸宁想干就有机会,敢干就有支撑。”市委、市政府的承诺掷地有声。

把握新机遇,担当新使命。近年来,我市坚持把人才作为创业之基、发展之要、活力之源,推动政府与市场、社会、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紧密结合,加快聚集各类人才资源,推动形成“咸宁爱人才、人才聚咸宁”的生动景象。

坚持党对人才工作领导,成立由市委书记任组长、市长任第一副组长的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市委、市政府“一把手”充分履行抓“第一资源”责任,既挂帅又出征,带头领办人才实事项目,深入一线解决人才实际问题,形成“一级带一级、一级抓一级”的人才工作领导机制。

市委主要领导带队到兰州大学、燕山大学等高校,在人才交流与产业技术研究院共建方面深化对接合作,为咸宁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带队深入相关科研院所、企业等,切实解决人才工作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营造更优的人才发展环境。

近3年,全市各级党委(党组)“一把手”领办和完成人才实事项目350余个。

构建内联外合工作机制,对内,出台7个制度性文件,明确26家成员单位216项人才工作职责,不断激发内生动力;对外,紧抓人才工作联络站、校地人才交流合作平台等搭建,不断拓展人才工作外延,先后在北京、上海、天津、厦门、重庆、广东以及欧洲等地建立海内外人才工作联络站13家,成功与北大、清华、武大等50余所知名高校签订合作协议,引进76名市外高校专家教授到我市挂职服务。

打造人才政策比较优势,相继出台“南鄂英才计划”、“大学生引进计划”“创新创业先锋行动计划”“才聚荆楚·志在咸宁”等多元覆盖的人才政策,对人才项目最高可给予2000万元资助,以真金白银的投入真心实意的举措,为人才到咸宁创新创业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不断汇聚高质量发展的人才动能。

突出“产学研用”,开辟高质量发展新赛道

走进赤壁市高质量发展研究院,大门口挂了不少牌子:湖北珞珈实验室智能无人系统测试基地、生物制造湖北省工程研究中心、沥青基先进炭材料湖北省工程研究中心、生物合成技术湖北省中试基地……

赤壁市高质量发展研究院院长张西洲介绍,研究院成立两年多以来,累计为赤壁30多家规上企业提供100余次科技服务。其中,与维达力合作实施研发项目8个,已结项6个;与霍尔科技合作研发臭氧空气消毒装置,小试阶段已获成功;为金牌电工、博伦医药、中美百翰等企业提供产品分析检测服务。

另外,推动成果转化,抗乳腺癌新药、藻蓝生物、湖北热流等一批高科技项目落户或投产;推进科技招商,成功引进科技型企业10余家,维达力在赤壁追加投资,规划建设四期、五期,高正新材料计划将嘉兴总部搬迁赤壁,建设新材料产业园。

去年5月底,湖北技术交易大市场(赤壁)当年首笔交易顺利签约,赤壁珈汇精化公司向湖北珈兴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转让三嗪酮生产技术工艺包。这一科技成果转化,主要依托华中科技大学周鹤博士在高研院研究实施完成,项目实现“纸变钱”的跨越。

无独有偶,经过近一年的探索攻关,中南民族大学郭文强在高研院完成了新型激光打印油墨分散剂研发,打破了国外技术壁垒。顺利应用投产后,预计可为企业降低40%成本。

事业编制、免费公寓、项目补贴……2020年4月,赤壁为解决创新型人才短缺问题,大胆创新,先行先试,在全国率先设立的县级城市综合性研发机构,吸引了不少来自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的博士、硕士等高层次人才。

聚焦电子信息产业,高研院深挖专家教授学术“朋友圈”,引入武汉大学龚健雅院士团队,依托湖北省珞珈实验室和武汉大学,与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上市公司航天宏图联合共建中试谷·智能无人系统测试基地。项目占地48.6平方公里,总投资22.73亿元,建成后将成为全国首家智能无人系统测试基地。

我市依托咸宁南玻光电玻璃有限公司,组建咸宁市光电子信息产业技术研究院,并促成公司与武汉理工大学等建立了“湖北省高铝玻璃企校联合创新中心”。

在研究院与创新中心的双重技术加持下,公司研发出国际先进水平的KK6超强高锂铝硅超薄电子玻璃,成功突破国外相关产品专利封锁。

推动“产学研用”平台向纵深拓展,我市积极探索“研发在外地、生产在咸宁,孵化在外地、加速在咸宁,引才在外地、用才在咸宁”的发展新模式,投资5亿元在武汉建成咸宁(武汉)离岸科创园;大力推进咸宁国际人才港等园区建设,着力打造集聚特色产业、汇聚高端人才、孵化科技成果、拓展新型业态的区域性人才高地。

三赢兴、瀛通通讯等本土企业在我市的引导帮助下,分别与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高校建立了深度的校企产学研合作关系,并在上海、深圳等地成功建立离岸研发中心,进一步推动各类创新资源要素向咸宁集聚。

聚焦“引育用留”,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4月27日,我市发出2023年“引才专列”最新招聘公告,全市99家事业单位面向燕山大学等重点高校毕业生招聘263名事业单位工作人员。

市委人才办相关负责人介绍,与之前一样,今年针对“双一流”高校大学生人才特点,同样开通绿色通道,为咸宁引进急需紧缺高素质人才。

去年,我市在全省创新开展“引才专列”活动,把“引才专列”开进华中师范大学、兰州大学等高校,拿出专项编制,缩短审核时间,优化笔试面试流程,为咸宁招贤纳士。

两年来,我市通过“引才专列”方式为企事业单位累计引进重点高校毕业生692人。

近年来,我市坚持以活动引才、专列引才、站点引才为抓手,积极打造招才引智“强磁场”,连续5年开展“南鄂英才”高层次人才项目评审,举办“南鄂杯”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大赛和院士专家咸宁行活动,先后开展“第六届中国创新挑战赛智能机电专场现场赛”“百名校友资智回归”“百名商会会长家乡行”“北大湖北校友会咸宁行”等系列引才活动,把人才赛事活动办在家门口,吸引八方英才集聚咸宁。

截至目前,全市人才总量38.05万人,柔性引进“两院”院士、国内外领军人才180余人,引进硕士以上专业人才7500余人。全市建成特色产业技术研究院14家,累计打造国家级创新型产业集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平台8家,省级企校联合创新中心9个,院士专家工作站55家,市级科创平台500余家。

抓好人才自主培养,咸宁也一直在发力。我市已连续多年实施“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医计划”等,培养了2800余名“新农人”“田秀才”。

卢晓芳是通山县燕厦乡金坑村人,是“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的受益者之一。2019年,她通过“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进入咸宁职业技术学院深造,学习现代农业技术,去年毕业后发展林下特色生态养殖,其创业项目荣获2022年湖北省农村实用人才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

卢晓芳表示,“一村多”不仅提供了学习平台,扩充了自身资源和人脉,还促进了其思维的转变,可更好服务带动家乡产业发展。

此外,我市坚持省、市、县三级联动,统筹开展专业人才智汇基层专项行动,引导教师、医生、科技特派员等专业人才向基层一线流动。

截至目前,我市集中引导1658名专业人才深入基层一线开展“组团式”帮扶和服务,累计解决技术难题1761项,推动科技成果转化342个,建立人才服务平台60余个。

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环境不好,则人才散、事业衰。要想留住人才,良好的人才生态环境必不可少。

我市持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通过健全完善党委(党组)联系服务专家制度,推动市、县两级领导干部和1700余名专家人才“结对交友”。先后组织各领域专家人才先后赴红旗渠、井冈山等地开展国情省情市情研修和休假疗养,有力增强了专家人才的政治认同感和向心力。

坚持以“店小二”式服务解决人才后顾之忧,深化拓展“人才服务月”活动,高标准建成一批“拎包入住式”人才公寓,并在人才生活安居、就业创业、成长发展等方面提供了一系列专业化、精细化、定制化服务,让人才在咸宁安心安业安家。截至目前,累计为1120余名专家人才提供体检和健康指导等贴心服务,为2730余名专家人才协调解决子女上学、住房保障、配偶就业等问题,兑现各类人才项目扶持资金、生活补贴等7200余万元,营造了近悦远来的人才发展软环境。(记者 祝宝成 朱哲 宋文虎 通讯员 施锐 杨泽宇)


编辑:何凡

上一篇: 通山与市农行签订“强县工程”合作协议 5年给予不低于60亿元的意向性信用额度支持
下一篇: 咸宁市人大常委会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议召开

新媒体

  • 打好组合拳,跑出加速度!​咸宁工业经济奋战开
    打好组合拳,跑出加速度!​咸宁工业经济奋战开门红
  • 喜讯!咸宁多了一个“中国天然氧吧”
    喜讯!咸宁多了一个“中国天然氧吧”
  • 投资26亿元!嘉鱼县官桥八组把大学办到家门口
    投资26亿元!嘉鱼县官桥八组把大学办到家门口
  • 咸宁一地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咸宁一地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 省级名单揭晓,咸宁这户家庭上榜!
    省级名单揭晓,咸宁这户家庭上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