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前夕,记者从省直有关部门获悉,截至2019年11月底,我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6%,以连续9个月增长9%以上的幅度,从年初全省排名第12位跃升至第4位;工业投资增长12.0%,较全省平均值高出3.8个百分点,位居全省第二;拥有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12家,总数居全省第一,工业经济呈现出稳中向好、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
“咸宁工业之所以能在荆楚大地开出耀眼之花,得益于我市‘工业崛起’战略的深入推进。”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党组书记、局长郭冰生说。
技改增效,优化工业经济结构
一手抓传统产业提升,一手抓新兴产业培育,是我市帮扶企业做大做强的致胜“法宝”。
为加快动能转换,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我市将2019年确定为 “工业技术改造攻坚年”,在督促各县市区落实配套政策,形成省市县“三级联动抓技改,亿元资金促升级”工作格局的同时,引导和推动企业实施新一轮更大规模、更高层次的技术改造升级工程,加快推进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应用,实现由设备更新为主向研发、设计、营销、服务全流程改造转变,由单个企业改造向产业链协同提升改造转变,由分散布局改造向促进集聚化改造转变。
截至目前,我市先后完成500万元以上工业技改项目183个,总投资达128亿元;争取省级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专项资金3869万元,配套落实技改资金2亿元,以工业技改投资较上年增长26.4%的硬投入,带动工业投资增长12%,工业用电量增长8.55%,为佳顺轮胎、健翔生物、众盼包装等企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的经济支撑,使一大批传统产业“老树”焕发“新芽”。
“没有技改,就没有企业今天的辉煌。”位于咸安区凤凰山工业园区的湖北赛佰肽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生产玉米低聚肽、胶原蛋白肽原料等产品为主的科技型企业。总经理袁婷婷告诉记者,该公司今年投资2000万元对原有生产设施进行改扩建,使企业年产值达到4.5亿元,上缴税收4000万元。
成立于2013年3月的湖北嘉麟杰纺织品有限公司,是一家为优衣库、迪卡侬、黛丽等知名服装品牌提供中高档面料的纺织企业,原来的传统生产模式使企业生产用工多不说,还经常因为人为不可控因素,导致面料染色质量不稳定。近两年,该公司投入1.8亿元,引进先进的自控系统对生产过程进行实时在线管控,实现数字化自动染色,不仅企业员工人数比以前减少1/3,而且产品不良品率大幅下降,企业效益节节攀升。
做大主体,激活企业发展潜力
没有工业经济的发展,就没有地方经济的繁荣。
近年来,我市坚持把扶持企业主体作为壮大工业经济“底盘”的重要抓手,持续推进“三抓一优”。不仅建立起市领导包保联系重大项目制度,还通过建立健全“五位一体”考核机制,出台记功奖励办法,加大项目考核权重,在全市形成了以发展论英雄的浓厚氛围。
一方面突出政策引领,推动有效投资。市委市政府结合咸宁发展实际,制定出台《关于加大扶持力度 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降低企业成本 激发市场活力的意见》《关于加强招商引资工作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支持企业发展的政策,“真金白银”地在用工、用电、用能、用地、人才培养、资金等方面保障企业需求;另一方面强化目标考核。围绕年初固定资产投资目标,层层传导压力,实行“一季一签约、一季一开工、一季一拉练、一季一排名、一季一通报”的考核机制,督促各地抓有效投资。
同时,出台《关于加快产业振兴全面构建现代化工业体系的实施意见》,对咸宁高新区和6个县市区的重点产业和重点发展领域进行统一布局,明确提出,要通过打造高端装备制造、食品饮料、电子信息、新能源等千亿产业,培育医药健康、纺织服装、森工造纸、新材料、节能环保等百亿级产业,推动咸宁工业经济上规模、上档次。
统计显示,截至2019年11月底,全市新增规模以上企业92家,其中,红牛、田野集团、奥瑞金制罐、湖北精华纺织等企业成功入围“2018年湖北民营企业制造业100强”。
创优服务,力促项目落地见效
“厂房能够这么快实现钢结构封顶,离不开经信系统干部的贴心服务。”赤壁市赤马港工业园维达力电子玻璃生产基地项目经理全玉国,面对两座用2万吨钢铁耸立起来的电子玻璃厂房,不无感慨地说,“一个半月前,这里还是一片空空如也的平地呢!”
原来,今年10月,该公司扩大生产规模的规划出台后,当地经信系统干部就明确专人对口联系,协助企业通过“帮代办”服务,完成了相关土地征用手续,使企业一门心思筹划项目建设。
与全玉国一样有着切身感受的湖北雄志塑胶五金制品有限公司品质管理部经理游智雄告诉记者,作为生产汽车、火车零配件的专业企业,该公司今年能实现7000多万元产值,与咸安良好的投资环境密不可分。“该区坚守‘企业家老大’的服务意识,让企业得以‘埋头’发展。”
这是市经信部门坚持政策帮扶、要素保障、资金支持,引领全市系统干部“面对面”“零距离”服务工业企业发展的一个工作缩影。
近年来,市经信局结合咸宁发展实际,在推动市政府制定出台惠企政策的同时,全面实行“1名县级领导带队,2至3名科级干部联系一个县市区、一个重点企业、一个重点产业集群、一个技改转型升级企业”的“四联”工作机制,由负责对口联系的领导和科室协调做好服务工作,为企业在用地、用工和落实水、电、路、油、气、网等生产要素方面提供帮助,力促项目早落地早见效。
据了解,仅2019年以来,市发改、科技、财政等部门齐力为工业发展“开绿灯”,先后在工业项目“零收费”方面,为企业减负超过2000万元;在工业用电方面,为31家企业节约电力交易成本近1000万元;申报高新技术企业118家,培育国家级绿色工厂2家、省市级隐形冠军企业37家、省级科技小巨人企业16家。
(咸宁日报全媒体记者 柯常智 通讯员 李晶亮 柯泽涛)
编辑:hefan
上一篇:
咸宁市政协五届四次会议各项准备工作就绪
下一篇:
赤壁市项目建设热气腾腾 15个项目建成投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