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日报全媒体记者 饶敏
幸福是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
不少来过咸宁的外地人都说,咸宁虽然不是大城市,却是一座幸福指数颇高的城市。
对于一座城市来说,幸福的涵义是多元丰富的。城市因人而兴,因人而生动,因人而精彩;人因城市而居,因城市而安定,因城市而幸福。
一座让人感到幸福的城市,最终要以人们的生活作为注脚:优美、便捷、活力、人性化、兼容性,既要承载起人们打拼的梦想,也能安放下大家多元且多彩的生活,宜居又宜业,欣然过好每一天。
咸宁人的幸福感何以体现?记者进行了一番采访。
人居环境越来越优
有武汉市公务员身份的谢先生,最近忙着温泉碧桂园新房的装修。
几年后,他和妻子都将从武汉市退休,却打算将退休后的生活安置在妻子的老家温泉。
“我喜欢这里的空气,喜欢这里的环境。我在房子前后栽满树和花,每个周末都来侍弄,比妻子还像个温泉人!”谢先生说。
一座城市,能让人心生“此心安处是吾乡”,那肯定是感触到了温暖,让人安然,让人欣赏。和谢先生一样,不少人喜欢咸宁的第一眼,是她天赐禀赋的环境和无以伦比的生态。
国家生态环境部刚刚公布168个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排名,咸宁位居第13位,连续7次入选全国“20个空气质量相对较好城市”,湖北唯一。
建市20年,咸宁绿色发展的定力始终未变,森林覆盖率由20年前的35.99%增长到如今的50.44%,增长的森林面积相当于8个九宫山,“中国中部绿心”美誉名副其实。
园林也将城市描绘、勾勒得越来越精致。以“小、精、灵”为目标,规划增绿、建景显绿、见缝插绿、拆墙透绿,让“城在园中、景在城里”成为现实,花漾街区、精品绿道遍布城乡。潜山国家森林公园、十六潭湿地公园、三湖连江、锡山公园等10多个城市公园,将好山好水转换为公共空间,成为市民游憩健身的最佳场所。
一位诗人这样形容咸宁:“迈进她的门槛,就有鸟语鲜花相迎;走入她的怀抱,就有清风明月相伴”。山青,水秀,桂香、竹翠……如此诗意地栖居,谁不想往?!
英国科学家历时3年分析幸福感数据,结果发现,人们在风景优美的环境中确实更快乐。可见,绿水青山好空气就是最普惠的幸福。
城市发展越来越好
一出小区门口,就是一站式购物广场、大型超市、农贸市场。河南籍王女士在温泉翰林名都小区居住了上十年,如今俨然成为咸宁人。她说:“住在咸宁,生活和出行尤其方便,回老家看望父母不再困难。”
武汉谓九省通衢,咸宁是南北要冲。
如飞驰的高铁一般,咸宁交通一年一变,三年大变,发展迅速:率先在“1+8”武汉城市圈开通城铁,率先在地市州通高铁,普铁、高铁、城铁“三铁”汇聚;3条国道、8条高速纵横交错,形成一小时交通圈,县县互通高速;嘉鱼、赤壁长江大桥开工建设,咸宁机场建设正紧张推进……
如今的咸宁,敞开大宅门、背靠大武汉、前接“长三角”,既食武昌鱼,又饮浦江水,更采港澳风,曾经的交通“末梢”变成枢纽中心,人们的满意度不断提升。
在温泉居住半个多世纪的原咸宁地区行署副专员夏汉生眼中,昔日方圆不过1平方公里、人口不足1万的“黄土坡”,如今高楼林立,街灯、河灯、彩灯交相辉映,公交车、出租车、私家车穿梭如云,而且大型商场、超市密布,物资应有尽有,学校、医院、娱乐场所遍布全城,通讯网络基础设施齐全,与外面的世界“零距离”接轨。“完全可以用‘翻天覆地、日新月异’8个字来形容!”夏汉生老人说。
夏老所住的小区历经半世纪风雨,早已沧桑不堪。去年,我市以“路面平、排水畅、路灯亮、设施齐、环境好”为目标,投巨资外修“容颜”,内通“经络”,完成了20条背街小巷的全面改造升级。
类似这样的“绣花功夫”比比皆是——为缓解停车难问题,建设小微停车场;为解决流动摊贩占道经营问题,在人流密集场所设置流动摊贩临时疏导点;为改变垃圾围城的痛点,探索垃圾分类智能化,既美化了环境,又让垃圾变废为宝。
交通发展这样的“大责任”扛在肩上,小巷整治这样“小事情”放在心上,市委市政府对一个个民生“大”“小”问题的内外兼修,让夏老的晚年生活舒适安逸,让王女士“此心安处是吾乡”,百姓的亲和力和认同度倍增。
美丽乡村越来越美
吃过晚饭,55岁的王艳香总爱沿着门前小路散步,她的身后,是26幢中西合璧、堪比城市高档别墅的农家小院。自从美丽乡村建设工程竣工,这已经成为她的一种习惯。
王艳香所在的崇阳县白霓镇姜家湾,是我市无数个穷乡僻壤变身美丽新村的缩影。如今,这里有隽水河绕村而过,有留住乡愁的一湾池塘,有以往城里才见的沥青马路、观光步道、优美小游园、精致景观亭,丝毫不比城市差。
在奔向全面小康的进程中,农村不应该被遗忘。事实上,统筹城乡发展,推进乡村振兴,正是咸宁的特色和亮点。
——政策布局,助推美丽乡村建设升级提速。出台“三乡工程”三年行动计划,为返乡能人派发系列“大红包”,激活市民下乡追逐创新创业、找寻田园牧歌的梦想。
——守护绿心,打造高颜值美丽村落。通过“百村引领、千村共进”建设,今年启动和建成近200个美丽村落;2018年升级、创建农村四好公路2000余公里,让一条条刷黑的乡村大道成为牵引乡村振兴、带动百姓致富的新动能;开展农村人居环境“三清三治”三年行动,让每一个村湾从整洁提升到宜居;实施“祠堂改建文化礼堂”工程,打造农民百姓的精神家园。
——深化改革,激发乡村振兴“动力源”。整市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全面完成“两清”工作;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盘活农民闲置宅基地;组建农村综合产权交易中心。这些举措打通资本下乡、金融下乡的绿色通道,带动人、力、物力及先进技术、理念、模式进入农业农村,为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基础。
——农旅融合,提升产业功能利民更惠民。金融小镇,首屈一指;鸡汤小镇,首开先河;柃蜜小镇,惊艳童话;砖茶小镇,再展雄风。短短数年,我市成功打造出10多个争妍斗艳的特色小镇,每年迎来数百万人次的游客。
特色小镇的共同特点是既卖农产品又“卖风景”,且“越田园,越诗意,越富裕”,就像这个春天一样,给人以无限的希望和期待,也给农民带来幸福的小日子。
据统计,2018年我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116元,同比增长8.55%,绝对值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38元;农户经济、民宿旅游、生态种植养殖等成为农民增收的第二大渠道,农民人均经营净收入5468元,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三分之一。
文明指数越来越高
今年50岁的陈昌世这几年多了一个新身份——义工。
因为这个新身份,他的生活发生了变化——干了20多年电力工作的他,从一名普通的义工,成为义工的骨干、领头人,多次荣获我市金牌义工,并当选湖北省最美红十字志愿者。
陈昌世是市义工协会的一员,这个协会拥有1400名成员,有机关干部,有公司经理,有普通员工,有大学生,有退休干部……他们跑遍了咸宁的山山水水,到福利院慰问老人,看望留守儿童,资助贫困失学少年,成立11年来,为社会提供2万多个小时、逾2万次的服务。
“幸福就是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就是怀大爱,做小事。” 陈昌世说,“看到曾经被帮助过的人,有很多也成了一名义工,是我们最幸福最满足的事。”
当高楼大厦在咸宁逐渐林立时,精神文明的大厦也在咸宁人民心中巍然耸立。
对文明的追求,是一座地方发展的终极使命。市委、市政府从治理环境“脏、乱、差”,到着力改善人居环境,再到突出提升人文素养,每一次文明创建的关键节点,都成为咸宁发展历程的鲜明注脚。
去年11月,我市打响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发令枪。半年多来的种种举措,将文明内化为城市发展的基因,具化为每个市民的行动。
一条条斑马线,折射一座城市的文明。去年底,市区数百名志愿者走上街头,开展“文明交通劝导活动”活动,斑马线前慢、等、停意识逐渐深入人心,礼让率大幅提升。
无数个背街小巷,是衡量市民素质的标尺。3月份以来,经常有成群结队的“红马甲”来到社区的各个角落,捡垃圾、扫道路、贴标语,奉献爱心,清洁家园。
街头、社区、车站、公园、福利院……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志愿者的身影。走在温泉街头,不难发现这样的变化:乱丢乱扔、乱穿马路、不讲卫生的现象少了,文明礼让、爱心助人、慈善活动的暖心行为越来越多了,市民的一言一行都自觉打上了“文明”的烙印,一起投身这场文明的互动,自己动手,共建共享。
如今,文明的种子已在咸宁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生根开花,像义工和志愿者一样,无数咸宁人正在辛勤地守护着这座城市,和她一起成长,一起奋斗,为她的幸福天平再添新的砝码。
编辑:hefan
上一篇:
蒋超良与中央网信办副主任刘烈宏座谈
下一篇:
保持昂扬斗争精神 崇阳干部干出项目建设新气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