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日报全媒体记者 柯常智 通讯员 曹加芬 骆晓萍
地区生产总值三产结构比由1998年的32.6:36.2:31.2,发展到2018年底的14:49:37,工业生产总值撑起近“半壁江山”,呈现出结构优化、动能转换、质效提升的良好局面。
“这是我市围绕‘一手抓传统产业改造,一手抓新经济培育壮大’工作目标,推动传统产业‘有中生新’,战略新兴产业‘无中生有’激发的活力。”市经信委党组书记、主任郭冰生说,做优工业结构,给我市工业经济发展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效。
政策助力,优化工业产业
推动工业跨越式发展,调整结构是关键。
建市之初,针对高耗能产业企业多、比重高,且多数企业生产技术水平落后的实际,市委市政府坚持把淘汰落后产能,作为推进高耗能产业转型升级的重中之重,在调优产业结构上做“乘法”,力促工业企业做大做强、做优做活。
一方面制定“一工程三计划”,印发《关于加快发展智能机电、互联网等绿色新产业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和《“中国制造2025”咸宁行动方案》等,加快推进“工业崛起”;一方面实施“工业技术改造攻坚年”工程,根据《市直工业企业技术改造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将市直工业企业技术改造资金由200万元增加到1500万元,推动形成省、市、县三级联动抓技改,亿元资金促升级的浓厚氛围。
市经信委副主任宋长松告诉记者,去年,随着立邦涂料、维达力电子、华舟应急装备等一批投资10亿元以上的工业项目正式投产,我市初步形成了以冶金建材、食品饮料、纺织服装、森工造纸、机电制造、电力能源“六大支柱产业”为主,生物医药、新材料、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的工业新格局。全市932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预计可新增利润14%。
位于咸安区凤凰工业园的湖北天源纺织股份有限公司,是我市精华集团旗下一家纺织企业。为保持产品在国内市场的强劲竞争力,近三年来,该公司累计投资上亿元,对原有的纺纱设备进行技术改造,新增15000锭全自动环锭纺生产线。技改完成后,新生产线在节约一半人工的同时,年销售额每年新增近1亿元。
该公司总经理胡晓燕说:“从长远发展来看,技改不仅提升了产品的品质,还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增加了产能,为保持企业持续竞争力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企业发力,加快动能转换
“企业要提高核心竞争力,就要不断自我创新。”咸宁海威复合材料制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崔忠杰告诉记者,为推动产品质量升级,该公司去年不仅投入4100万元用于购买先进工艺生产线、升级智能装备,还依托2016年成立的院士专家工作站,特聘中国工程院院士、原中船重工集团第七一九研究所所长张金麟,对该公司在复合材料可拆折板、复合材料导流罩、复合材料螺旋桨等方面的技术开发给予全程指导,先后攻克技术难题3项,获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取得省级科技成果3项、被授权专利15项。
崔忠杰说,仅革新的复合材料可拆折板技术一项,就为该公司带来了近1000万元的经济效益。
这是我市激励企业不断技术创新,形成自身核心技术体系,加快动能转换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我市在积极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的同时,积极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两化”融合,通过举办“两化”融合高级研修班,开展优秀方案推介,推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达标等,涌现出三环方向机、嘉麟杰纺织等一批“两化”融合示范标杆企业,使全市“两化”融合示范企业达到35家。其中,湖北三环方向机有限公司、湖北三赢兴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入选全省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
统计显示,2018年,我市以工业投资、技改投资分别增长20.9%、19.5%,带动199个工业企业实施技术改造,转换发展动能。全年争取省级传统产业改造升级资金3404万元,居全省第6位;督导各县市区落实工业企业技改专项资金7300万元,使全市工业技改投资额同比增长23.8%,获评全省“万企万亿技改工程”成效显著市。
调整给力,促进质效提升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由1998年的15.8%,猛增到2018年的43.2%,年均提高1.4个百分点,这得益于工业产业构架模式的调整。”宋长松认为,建市20年来,咸宁工业经济从小到大,经历了调整时期(1998—2003)、高速发展期(2004—2013)、平稳发展期(2014年至今)三个阶段,不仅见证了我市工业企业实体不断增多,企业运营生产范围更广,生产模式更加多样化的历程,还成就了我市国有企业通过政策性破产、依法破产、兼并重组等多种形式,实现破茧重生,重现经济活力的辉煌。
赤壁市蒲圻造纸总厂建成之日,尽管当时帐面上的资产达到6亿多元,但为了提升质效,该厂仍然决定停产,并于2000年成功引进山东晨鸣纸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出资1亿元控股,依托该集团的先进造纸技术成立赤壁晨鸣纸业有限公司。18年来,该企业年产值均在5亿元左右,每年上缴税收2000万余元。
在今麦郎饮品(咸宁)有限公司2号生产车间,记者看到新增的高速瓶装水生产线正飞速运转,灌装、旋盖、贴标、包装各个环节高效流畅。
该公司总经理王晓刚告诉记者,为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品质,2017年12月底,该公司启动技术改造工程,投资5000万元引进德国克朗斯成套设备,使单线产能由原来的3.6万瓶/小时提高到8.1万瓶/小时,不仅提高了产能,还有效降低了用电成本,年创产值达到1.2亿元。
新动能的不断聚集,给蓬勃发展的咸宁工业注入了一针“强心剂”。截至2018年12月,全市仅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就实现产值近300亿元,增长20%左右,占全市总量的15.1%。
编辑:hefan
上一篇:
“咸宁标准”推动绿色发展经验在全省介绍推介
下一篇:
咸宁市五届人大三次会议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