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日报全媒体记者 姜明助 特约记者 谢燕子 通讯员 余顺清
新年伊始,从市精准扶贫作战指挥部传来好消息:经考核验收,2018年嘉鱼县2515户7643人贫困人口、5个贫困村顺利脱贫退出。这也标志着该县如期完成精准脱贫任务,实现全县10314户36236人、12个贫困村整体脱贫出列。
如何提高脱贫质量,不让贫困户脱贫再返贫,且看嘉鱼的经验和作法。
整合力量 补齐短板
在嘉鱼高铁岭镇广济堂村,新建成的党群服务中心宽敞明亮,服务大厅、卫生室、四点半学校里暖意融融,前来办事的村民连声称赞“方便、舒服”。
谁能想到,以前的广济堂村,连一间像样的办公室都没有。因多种原因,村委会一直寄人篱下,靠租房“蜗居”办公。党员群众没有活动阵地,召集村民开个会“都找不到地方”。
一线串起陆溪镇、高铁岭镇及官桥镇11个村的陆八舒公路,已全线拉通。
三镇11个村之间的原有道路,主要为等外路与四级公路,严重制约着沿线村民的脱贫步伐。全县12个贫困村,有7个分布在陆八舒公路沿线。
精准扶贫攻坚战打响后,该县整合资金2.7亿元,按照二级公路标准,建设陆八舒扶贫公路。
如今,陆八舒线串联起沿线基地、农庄、林场与景点,成了一条致富大道、旅游大道。
“解决广济堂村党群‘无家’、贫困村‘无路’这样的历史欠账问题,单纯依靠某一部门的力量,显然有些力不从心。让补短板不短,筑牢脱贫之基,脱贫质量才有保证。”嘉鱼县扶贫办负责人介绍说,嘉鱼县从一开始就杜绝小而散的“撒胡椒面”的资金投入方式,而是汇集起四面八方的源头活水,形成强大合力,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决不让水、电、路、网等拖了脱贫的后腿。
志智双扶 精准发力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脱贫,不能等靠要,双手勤劳最重要”……
每当夜幕初下,该县镇村干部、驻村工作队都会召集贫困户及村民围坐在一起,促膝谈心,共谋脱贫之策。
1200多场次的村湾会、屋场会、农家夜话,覆盖全县100多个村湾,9600多人次参与。
县镇干部、驻村工作队与贫困户交上了朋友,为他们鼓劲打气,鼓励他们:再穷不能穷志气,要勤劳肯干、奋起直追。
送志气,更送智慧。
嘉鱼县根据贫困劳动者意愿和特点,实施创业就业技能提升行动,分期分批进行种植养殖、电子商务、驾驶等方面的培训。
官桥镇廖家桥村脱贫户马红炎,曾流转几十亩土地,借钱种植的中药材,无奈技术不过关,血本无归。镇村干部、驻村工作队一边鼓励他,一边帮他出谋划策,最终找到种植茭白的路子,并送他到外地学习茭白种植技术,聘请技术人员上门现场指导。
“学到了真技术,脱贫的底气足了,干劲也上来了。” 马红炎成立了嘉鱼县富民绿色生态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把种植面积发展到500亩,与村民签订10年流转合同。
一年下来,收入可达150万元,还完借款后,还有10多万元盈利。
受到示范和鼓舞,周围的贫困户主动加入进来,茭白种植成为全村的“摇钱树”。
发展产业 持续增收
高铁岭镇九龙村是嘉鱼县的深度贫困村, 2015年初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80户604人,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只有6100元,历史欠债20多万元。
脱贫攻坚行动开始后,村里根据丘陵多山临湖的地理特点,建设一个410亩的林果基地和2万羽育雏基地作为主导产业,开发一片70亩精养鱼池,发展一个苕粉加工合作社。
蓬勃发展的村级脱贫产业,既增加了贫困户收入,帮他们脱了贫,村里每年也增加了17万元的集体经济收入,顺利摘掉了穷帽子。
收入可持续,产业必须跟上趟。嘉鱼县境内湖泊众多,山水林田湖资源丰富,村民种养殖经验丰富,素有江南水乡、鱼米之乡美誉。当地充分挖掘这些优势,按照“平原粮菜、滨湖鱼虾、丘陵油茶苗木和红薯”的布局,大力发展特色产业。
如今,在嘉鱼,已经形成镇有拳头产品、村有增收项目、农户有稳定收益的格局。脱贫户持续增收有了“稳定器”,正在致富奔小康的路上,迈出铿锵步伐。
编辑:hefan
上一篇:
咸宁市政协五届三次会议分组讨论“两院”工作报告
下一篇:
崇阳县搭建信息交流平台 引领青年抱团闯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