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王能朗 申丽萍 王沁
一个偏僻村庄,如今变身成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河道变绿了、村道披上了黑衣、民居换上新颜,宗祠注入新风……
日前,笔者来到通山县南林桥镇石门村,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村强民富乡村美的画卷。村支书夏新华介绍,如今的石门村已显“古驿新村、五彩石门”前景,未来的楚王山红色教育基地、百亩天湖和荷韵莲香、千只白鸟朝凤等全域旅游景点,将带领石门村走向新时代。
南林桥镇石门村是通山县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该县根据12个乡镇、187个村现有自然资源优势及现代农业发展特色,抓好“三建”,走产业融合发展之路。
建基地,形成产业园
大路乡新桥冯村引进湖北富民生态农业园股份有限公司,投资3000多万元,创办占地5000亩的果匠小镇,该公司采取“公司+村委会+基地+贫困户”的模式,吸收98家贫困户以土地入股和进基地务工等方式参与经营,户均年收入1万元。
大畈镇板桥村在省纪委的支持下,争取产业扶持资金170万元后,建成150亩枇杷基地和占地20亩枇杷酒庄,村里以项目资金和土地入股,实行村企共建的联营模式,由通山协力绿色果业科技有限公司投资运营,现已建成集果酒酿造、旅游观光休闲采摘于一体的扶贫开发综合体。去年底,该枇杷酒庄按协议向村集体和贫困户支付分红10.2万元。
省党代表、咸宁市人大代表郭春桃,带头推行“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将慈口乡西垅村200多户群众种植的柑桔,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办起2000亩徐氏果品生态观光园,解决当地桔农生产缺技术、销售愁市场的难题。
建养殖场,形成产业龙头
为了充分发挥通山县的山、水资源的优势,该县积极引导农民发展养殖业。
大路乡农民黄丛淼从2007年开始放养山羊,有一定养殖山羊经验。2014年初,在县里的支持下,他投资1200万元扩大山羊原种保育基地,建成了通山县乌骨山羊保种场,保种场有人工牧草基地1500亩,乌骨山羊存栏数达3000只。
黄丛淼以自己的养殖场为中心,带动周边的咸安区大幕、崇阳县路口、青山等乡镇131家贫困户养山羊6550余只,户平养羊50只,年收入达3万元。
大畈镇农民章文兵于2015年返乡创业。他充分利用九宫山镇畈中村田畈土地肥沃,挨河边不缺水资源的有利条件,在九宫山镇畈中投资1008万元,成立通山洪茂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主要从事鲈鱼、南美白对虾、罗氏湄虾等水产养殖、加工、销售。
章文兵创业成功后,开始带动群众发展养殖。在他养殖场入股打工的贫困户就有48家,这些贫困户通过以“扶贫贷”入股,在养殖场做工,加上年终按利润部分的百分之二十计算分成,贫困户年收入达4万多元。
建新村,形成城镇化
为了加快乡村振兴建设,该县按“一村一品”的特色抓好新村建设。
石门村按照“古驿新村、五彩石门”进行规划,着力建好楚王山红色教育基地、修缮古民居、千鸟百亩园区、百亩湖光映月和荷韵莲香景点,大力发展火龙果基地、光伏基地、葡萄采摘园、赣橙基地、黑山猪苗地、油茶基地、油牡丹基地。
该村全区域旅游和七彩产业的兴旺起来后,让石门村火爆起来。路通客来,激活了昔日沉寂古村,看百年古村,赏自然风光,品农家土味……每逢双休节假日,一拨接一拨南来北往的游客涌进石门村。
西坑村地处幕阜山中段“四面山”,拥有1.5万亩楠竹园。该村充分利用丰富的楠竹资源,办起楠竹加工厂,壮大村级经济,改善人居环境,将沿山溪河两岸的百姓住房进行改造,173家农户建起“小洋楼”,村建小学、医疗站、文化广场,被人们称为是“山中城”。
大畈镇板桥村地处富水库区湖畔,全村75%的农户都是库区移民的村民。该村在省纪委的支持下,按照统一规划、统一设计建新村,如今一个占地54亩的移民新村——白鹭新村,建有73套每栋两层半的徽派民居,农民培训中心、村完小、卫生室、便民超市等便民设施应有尽有,村民像城里人一样住着小洋房,三五成群的村民围坐在一起拉家常,和谐而安宁。
编辑:hef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