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市医学会康复医学分会2017年学术会暨全市康复科质控中心工作会在温泉召开。来自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和省中医院、省中山医院的专家教授,围绕“下腰背痛康复治疗与康复科的质控管理”的主题,以及康复医学科质量管理理念等话题,与全市康复医学一线的医生、治疗师和护士一道分享了各自的学术研究成果。康复医学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
很多人觉得,康复医学科就是医院看完病后休息调理、养病养老的地方,还有人认为康复医学科就是做做按摩,做做理疗,仅此而已。康复医学真是这么简单吗?对此,记者特地探访了市中心医院·同济咸宁医院康复医学科。
神经康复:
让脑卒中患者恢复生活自理
据了解,市中心医院康复科不仅是市级重点专科,2015年成立的市医学会康复医学分会,还挂靠该科成立市康复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作为省疼痛专科医联体单位设立的咸宁市唯一康复科住院医师规培基地,负责对全市康复医疗机构和执业医生的业务考核与培训,形成了集声、光、电、磁、力量、速度、温度等物理方法及疼痛微创介入治疗于一体的现代康复医学体系。
“脑卒中发生后,很多病人会有屈膝困难、足下垂、足内翻、步行画圈也称偏瘫步态,以及肩关节疼痛等现象,严重影响病后生活质量。”市中心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冯美果告诉记者,该科在开展脑血管病、帕金森病(综合征)、缺血缺氧性脑病、颅脑损伤恢复期,以及内科疾病所致的神经系统并发症等多种疾病的康复治疗时,主要帮助患者实现三个目标:一是恢复功能,如运动、吞咽、言语、精神心理、认知功能等障碍,通过康复训练而得到恢复;二是提高生活自理能力,让患者能够独立完成一些生活中的基本活动,如饮食起居、穿衣、洗漱、如厕等,不再需要他人照料;三是恢复社会参与能力,实现回归正常工作与生活的康复目标。
温泉城区一位68岁的王姓老大爷,就是接受神经康复治疗的受益者之一。今年5月,他罹患脑卒中后,不甘心整天卧床,便急着自己练习穿衣、翻身起身、下床行走等,但是怎么弄都不顺当,还出现了肢体肿痛,情绪也不稳定了。
“这与不正确的康复训练有直接关系。脑卒中病人应选择专业机构或在专业康复医师指导下进行康复,切不可在家随意康复。”冯美果说,在接收王大爷入院治疗后,他带领康复治疗小组为王大爷制订个性化系统康复方案。两个月后,王大爷不仅走出了阴霾,日常生活也全部恢复自理。
骨与关节康复:
让患者不再“伤筋动骨一百天”
今年9月,一名82岁的老人不慎摔倒致股粗隆骨骨折,在接受内固定术后,家属有的表示“伤筋动骨一百天”,担心老人年事已高少动为妙;有的担心整日躺床上会起不来,甚至之前为老人手术的医生,也怕老人动了有风险。
“老人下肢骨折后导致的步行功能障碍,如果不积极进行康复,可能永远失去正常步行功能。”在有关医生的建议下转入康复科进行康复治疗,通过运用康复设备进行综合康复训练,最大程度地加速组织愈合、促进局部消肿、防止肌肉萎缩和骨质疏松,实现了关节功能恢复,经过两个多月的治疗,老人便已能自己独立行走。
“真没想到,靠自己的力量还能行走,真的很感谢你们!”老人激动地表示。
“其实,骨折术后一味长期卧床静养,不利于骨折愈合,还易得肌肉萎缩合并症,甚至会影响老人心肺功能,容易出现褥疮,很可能一卧不起。”冯美果告诉记者,骨折康复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较为陌生的概念。特别是目前大多数骨折患者对骨折的整复、固定都很重视,但对于功能康复训练就比较忽视。因此,对骨折患者及时进行骨与关节的康复,显得十分必要。
心肺康复:
给患者心肺功能做“4S”保养
“一些因心肌梗死接受支架、搭桥出院后的患者,由于缺乏心脏康复意识而进入反复住院和治疗的怪圈中,不仅增加了发病率和死亡率,也降低了生活质量。”冯美果告诉记者,目前大多数发达国家的心血管临床实践指南,建议所有急性心肌梗死、接受过搭桥手术、介入治疗、心脏瓣膜手术和慢性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应参加心脏康复治疗,这样不仅可以显著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还能帮助大多数患者恢复适当的体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我们为慢阻肺患者量身定制的个体化康复治疗方案,以及运动锻炼和呼吸锻炼方案,完全可以帮患者打破‘不运动造成体能下降,甚至加重病情’的恶性循环。”冯美果说,作为慢阻肺患者,每一次慢阻肺发作,就预示着肺功能会降低一次。因此,患者的康复治疗就显得尤为重要。
咸安一位60多岁的患者谢先生,慢阻肺先后发作3次,且越来越重,几乎24小时需要吸氧,不能下地。10月底进入市中心医院康复科接受4周康复治疗后,胸闷、气短、咳嗽等症状便有所缓解,6周后就能下床活动,生活自理,白天不需吸氧,生活质量大为提高。
统计显示,截至目前,全市共拥有康复专业医生129人、康复治疗师72人、康复护士96人、床位499张,每年接收和治愈康复患者超过1万人次,形成的科研成果有6项被国家和省、市主管部门立项资助。 (咸宁日报记者 柯常智)
编辑:Administra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