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武汉6月3日电 (记者禹伟良、田豆豆、付文、程远州)地处秦巴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湖北十堰的发展渴望更加迫切,“决不能守着青山绿水苦熬”。但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十堰的环保“紧箍咒”也比很多地方更严,凡是新污染项目绝不能上,还关停并转高污染高耗能企业300多家!
两难困境中,十堰的发展风生水起:环保目标综合考核连续3年全省第一,经济增速去年全省第一。风生水起的关键,是找到了生态和发展的最大公约数。十堰主打武当山、源头水、汽车城“三张牌”,仅端午小长假全市即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亿元;新能源汽车巨头纷纷抢滩布局汽车城,3年后产能可突破3万辆,拉动上下游产业实现产值过千亿元。
十堰是湖北的缩影。
“努力把湖北建设成为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争取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走在全国前列”,湖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肩负党中央赋予的历史使命。怎么崛起?湖北省委主要负责同志态度鲜明:“坚持务实重行,不喊新口号、不提超越阶段的目标、不搞形式主义、不标新立异,少说多干、真抓实干、埋头苦干。”
真抓实干、埋头苦干。湖北抓钢铁、煤炭行业去产能不讲价钱、不留退路,“三年任务一年完成”。武汉钢铁公司靠淘汰过剩产能、优化产品结构,实现与上海宝钢公司的战略重组,成为国有企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成功范例。
湖北是“千湖之省”,但插竿围网养殖一度野蛮生长,把第一大湖洪湖分解得支离破碎,湖水发黑。湖北动真碰硬拆围,妥善安置渔民上岸。告别“竿连竿”,再现“浪打浪”。对不适宜沿江布局的产业项目,坚决说“不”,一年关闭长江沿线污染企业1189家。
务实重行,不提超越阶段的目标。湖北省委、省政府坚持脱贫时间服从脱贫质量,严格按照中央精神,不激进、不冒进,但也不拖后,科学调整脱贫规划。务实重行,有减有增。湖北承担近百项国家级改革创新试验示范试点,坚持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把政策“含金量”转化成发展“实物量”。
一根头发丝般粗细的光纤,可供135亿人同时通话,秒传1.8万部高清电影;一粒小小的稻米,能提取出血清白蛋白,填补血浆供应缺口……湖北在光电子、集成电路、3D打印、新一代信息技术等15个产业领域,组织实施100个技术创新重大项目,推进1000项重要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去年,湖北生产总值突破3.2万亿元,跻身全国第七位,创下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最好水平。与此同时,长江湖北段水质明显改善,去年干流总体水质为优。“还一江清水东流”,湖北的决心正在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