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新桥冯村,绿意春风,生机涌动。
一片片荒坡瘦土,代之以规模宏大的产业基地;一个个污泥塘、臭水沟,代之以精养鱼池、月色荷塘;一条条泥巴路,代之以硬化平整的水泥路;一处处野草丛生的抛荒田,代之以新美如画的采摘区、观光园……
通山县大路乡新桥冯村是市委书记李建明的精准扶贫联系村。李建明多次深入该村,走访调研,指导工作,强调新桥冯村的精准扶贫要开拓创新,干在实处,走在前列。
新桥冯村,正演绎着“丑小鸭变白天鹅”的现代版童话。蝶变仅仅发生在短短几个月内,被外界誉为“新桥冯速度”、“新桥冯模式”。18日,记者来到该村采访。
一切问题和困难在实干和创新中解决
新桥冯村富民农业生态园内,一行行苗木依山栽种,在阳光的照射下,绿意盎然,一片生机。
“落户至今,仅4个多月的时间,基地就建成了1600亩观光采摘园。”公司法人陈国庆说。
该基地是集水果种植、加工、旅游观光于一体的产业融合项目,计划投资5000多万元,流转土地3000亩,让百姓以土地入股方式参与分红,逐步实现村企共建,互利共享。
脱贫奔富,产业为先。为推动该村产业发展,工作队通过各种渠道引入20多家企业参与新桥冯村的扶贫开发,其中有7家已经项目落地,成为该村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他们在“五个一批”脱贫模式上拓展深化,以“村企共建、互利共赢”,推进“村委会+公司+基地+农户”的“4+”联营模式,创办了千亩花卉苗木富民农业生态示范基地;以“产业孵化、联办扶贫”的模式,依托农科院、科协等科研单位的技术优势,建起了多种特色经济作物示范基地;以“单位援建、靶向扶贫”的模式,建立了百亩杨梅采摘示范基地;以“混合所有、共建共享”,公司化管理、企业化运作的模式,打造了50亩草莓采摘示范基地;以“集中管理、均户受益”的模式,建成了300KW“迷你小电站”;以“五合一体、合力攻坚”即“银行+公司+基地+农户+保险”的模式,发展了迦南农业黄牛养殖项目……
“代办”不“包办”,“领养”不“抱养”。
产业的发展,最终要交给市场。
“一切问题在实干中解决,一切办法在实践中寻找。” 驻村工作队队长李强海说。
让老百姓有最大的认同感和获得感
在村卫生室内,记者看到,四周墙面粉刷一新,各类医疗器械整齐摆放。
“医疗条件相比以前明显改善,环境好了,来这看病心里也踏实。”正在卫生室进行针灸理疗的邻村村民徐亚兰说。
为加快提升村级医疗卫生水平,工作队积极整合部门资金,不仅对原有的村卫生室进行重建,还帮忙购进了崭新的药柜、座椅、输液架等医疗设备,有效缓解了村民看病就医难题。
这只是冰山一角。
去年工作队进村后,对全村的路网、水网、电网进行了全面系统规划,实施了一大批惠民工程,使村基础设施和村容村貌有脱胎换骨之变。
326户自来水入户;25盏路灯亮起来;9公里环村公路修通;700平方的张家垅文化广场投入使用;1700平方的冯家埚群众活动广场建成;大港余病险水塘维修;7组晒垅当家塘建成;106交叉路口铺设减速板;硬化村道路路面护宽;村级卫生室全面改造;村委会全面改造;新桥冯老桥整体改造;张家垅病险水塘等全面建成……
精神扶贫是可再生的永续动能
留下“不走的工作队”,精神扶贫比物质扶贫具有更强劲、更持久的生命力。
工作队员们告诉记者,新桥冯村的精准扶贫,扶出了老百姓的认同,扶出了内生动力。村里最可贵、可喜的变化是村民的精神风貌之变、乡风文明之变。
随着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改善、惠民工程建设,群众获得感、归还属感比以往任何时候更为强烈,思想上也从“要我富”变成“我要富”。群众说,“政府在这么为我们办事,我们怎么干?”
建设征地,村民积极配合,自觉拿出当家地;文化活动,群众踊跃参与,大家的心越走越近。
扶“脑袋”,种“文化”。这是新桥村精准扶贫的又一大探索和亮色。
沿着环村公路,记者来到新建的村文化广场和村孝文化长廊。驻足观望,令人深思。如今的新桥冯村,荒芜的土地没有了,精神的沙漠也没有了,一如这葱郁五月,满眼入画。
李强海告诉记者,去年,由他们发起组织的村级春节大联欢汇演,山村人山人海,笑语盈天。工作队进村以后,始终坚持从改善群众文化生活入手,不仅组建了两支村级文艺队,还开展了以家训、家规、孝为主题的系列活动,为丰富当地群众文化生活搭建了大舞台。
新桥冯村人,在党和政府的阳光雨露下,正在一笔一画描绘着千年一回的梦想画卷。
(记者 刘文景 程慧 特约记者 李江湖 )
编辑:Administrator
上一篇:
四论学习贯彻全省党风廉政警示教育大会精神
下一篇:
崇阳县保障换届风清气正 坚持警示教育筑牢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