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政务 图片 要闻 聚焦 县域 专题 文娱 科教 旅游 财经 论坛 招聘 数字报 新媒体 返回
首页 >> 新闻聚焦 >> 正文

治“窝”爬“坡”——通城易地扶贫搬迁路径初探

来源:咸宁新闻网 时间:2016-03-29 08:00

  多少年来,治“窝”与治“坡”两个生动的词汇,表达出农民群众改善生活、发展生产的殷切愿望。

  如今,地处幕阜山麓的通城县抢抓国家精准扶贫战略契机,谋划易地搬迁与产业发展结合,治“窝”与治“坡”同步,治“窝”中实现爬“坡”。

  前不久,全省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工作座谈会上,通城县委书记姜卫东的典型发言受到与会领导和代表们的充分肯定。

  21日至22日,记者穿行在通城乡村之间,探寻贫困户易地扶贫搬迁的路径。

  七里村:安置点选在工业园区旁

  近几年,麦市镇七里村回归经济活跃,由8家回归企业聚集而成的七里工业园远近闻名。

  镇党委政府谋划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时,因势利导,把安置点选在工业园区旁,统筹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要求园区企业优先安置贫困劳动力就业和培训。

  七里村6组村民丁伯文是这一决策的受惠者。

  现年62岁的丁伯文父母早逝,青年在家务农,中年出外打工。前年,他孤身一人回到家乡时,发现老房子已经倒塌,只得在村里租房住;不会干农活,只好打零工过日子。

  去年下半年,经工作组入户调查、组里公示、村里筛选和镇里审核,丁伯文成为易地扶贫搬迁户。11月,有着机修工经历的丁伯文,进入园区企业亚科微钻公司上班,成为金属切割车间的一名技术工人,月薪2600元。

  “吃的穿的不用愁了,住房问题今年也可以解决了。”老丁脸上挂满笑容。离亚科微钻500米左右,镇里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正在进行土地平整、排水设施铺设。

  据介绍,新建中的安置点,占地7亩,将配套建设水电路和绿化、亮化设施,户型和面积根据各贫困户人口多少而异,从40平方米、60平方米到100平方米,房子建好后,老丁将分得一套40平方米左右的房子。

  在七里村,像丁伯文这样的易地搬迁贫困户共有40户、83人,有的干技术活,有的干体力活,还有的当门卫、清洁工,每户至少有一人在园区企业上班,在搬迁新家前,他们已经在“家门口”就业。

  东港村:贫困户当股东做农工

  隽水镇东港村是典型的山区村,也是省定贫困村,去年精准识别贫困户164户、316人,需要易地搬迁的29户、82人。4组村民廖德财是其中的一户。

  廖德财夫妇俩体弱多病,丧失劳动能力,两个儿子30多岁都没成家,一家四口住在3间危房里,是村里的重点贫困户。去年下半年,易地扶贫搬迁启动,他家的情况发生了转机。

  负责精准扶贫的镇村干部穿针引线,让廖德财把4亩多田拿出来入股,租给浙江老板种葡萄,一年可拿2000多元的租金。两个儿子在葡萄基地挖沟、锄草,每天收入100到150元,每年除去雨雪天气,至少可干7个月,今年不到3个月已经收入6000多元了。

  在葡萄基地旁边,东港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正在加紧建设。小区供水供电、绿化亮化设施配套,屋顶使用太阳能光伏发电,环保节能。“就像城里的花园小区一样美。” 廖德财对新居充满期待。

  廖德财家正在发生的变化,得益于东港村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去年下半年,该村将易地扶贫搬迁与特色产业发展结合起来,在规划建设集中安置小区的同时引进和新建产业基地,贫困户搬迁安置的同时加入特色产业合作社,确保每户参与一个产业基地创建,入股分红,务工赚钱。

  总投资400万元的葡萄基地,规划面积220亩,去年底已栽苗120亩,今年8月可挂果受益。基地共吸纳12户贫困户入股,前5年给租金,之后参与分红。从建设初期到建成管理,每天少则十来人,多则二三十人,全部安排贫困户劳动力做工。

  投资450万元的肉牛基地,是东港村的又一个特色产业基地。目前,正在建设牛棚牛舍、草场、有机蔬菜种植园等项目。基地建成后,预计年出栏黄牛200头,绿色水产品15吨、绿色蔬菜20吨,可带动贫困劳动力60人就业。

  东港村还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开发油茶3600多亩,目前油茶长势良好,大多挂果。基地收益中,农户、公司按4:6比例分成。全村所有贫困户都有10到20亩油茶,都能从油茶产业基地收益。

  东港村三个基地分别组建三个合作社, 29户搬迁安置户既是社员,又当农工。

  左港村:村企携手建设新农村

  公路拓宽、鱼池开挖、楼房新建……22日,五里镇左港村村委会附近,一派繁忙的建设景象,挖掘机、压路机的轰鸣声响彻山乡。

  “再过几个月,这里将建成一个易地扶贫安置小区,与学校、村委会连在一起,成为一个环境优美、功能齐全的小村镇。”村支书付先龙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集山区、库区于一身的五里镇左港村,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2000多村民散居在数十个山旮旯里,去年精准识别贫困户191户、490人,其中行路难、用电难、饮水难的偏远贫困户有56户、159人,需要易地扶贫搬迁安置。

  “搬下山容易,离开大山靠什么过日子呀?!”搬迁户的出路问题困扰着镇村干部,也牵动了湖北瀛通电子公司董事长黄晖的心。这位从左港山区走出的企业家,决定从今年起拿出1000万元,分四年对安置小区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等进行整体开发。

  安置小区及配套设施占地21亩,公司拿出65万元迅速完成征地;通往小区地带的机耕路不便车辆通行,公司出资拓宽硬化,3米宽的沙土路改造成7米宽的水泥路;铺水管,架电线,拿绿化方案……“安置小区的基础设施都按照城区标准实施,黄董事长要让山里人过上城里人的生活呢。” 付先龙说。

  产业开发在同步进行。规划建设的50亩水产基地,已开挖30多亩,放养价值3万多元的鱼苗;1000亩板栗基地已租赁到位,贫困户与在外打工的村民按六四比例分成;80亩蔬菜基地、1000头生猪养殖基地也在抓紧建设。而这些基地,每年可安排130人就业。

  瀛通电子还承诺,基地的产品将以不低于市场价的价格,全部销往公司食堂,满足4000多名员工的生活需要。

  此前,瀛通电子已投入900万元,高标准建成全寄宿的左港小学,解决400多名山区孩子上学难问题。每年,公司拿出专款给贫困学生发生活补贴。

  既建新居又建基地,既扶贫又扶智。瀛通电子与左港村携手,让贫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趟出一条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新路。(记者 陈新 徐世聪 特约记者 黎艳明 通讯员 吴斐 程懿君)

编辑:Administrator

上一篇: 通山县创“菜单式”扶贫培训 引导农民脱贫致富
下一篇: 李建明到崇阳调研 要求把易地扶贫搬迁好事办好

新媒体

  • 打好组合拳,跑出加速度!​咸宁工业经济奋战开
    打好组合拳,跑出加速度!​咸宁工业经济奋战开门红
  • 喜讯!咸宁多了一个“中国天然氧吧”
    喜讯!咸宁多了一个“中国天然氧吧”
  • 投资26亿元!嘉鱼县官桥八组把大学办到家门口
    投资26亿元!嘉鱼县官桥八组把大学办到家门口
  • 咸宁一地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咸宁一地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 省级名单揭晓,咸宁这户家庭上榜!
    省级名单揭晓,咸宁这户家庭上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