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聚焦

[辉煌“十二五”①]咸宁市经济总量实现新跨越

来源:咸宁新闻网 时间:2015-12-24 08:12:00

  编者按:

  “十二五”期间,市委市政府团结和带领咸宁人民,坚持“效速兼取、去稳竞进”总基调,牢牢把握市场、绿色、民生“三维纲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经济总量实现新跨越,产业结构发生新变化,收入水平迈上新台阶,城乡发展形成新格局,民生改善取得新进步,生态建设呈现新面貌,改革开放取得新突破,全面完成“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

  五年跨越发展,五年成就辉煌。值“十二五”收官之际,咸宁日报推出《辉煌“十二五”》系列报道,总结经验,发扬成绩,鼓足干劲,激励全市人民再聚力、再攻坚、再拼搏,谱写“四个全面”战略咸宁实施更加辉煌的篇章。

  “十二五”,注定要在咸宁发展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五年,地区生产总值实现倍增,跨入千亿俱乐部;

  这五年,人均GDP实现翻番,突破了4万元大关;

  这五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了3倍,各项主要指标增速全省居前;

  这五年,全市综合实力快速提升,香城泉都声名远播,绿色崛起步履铿锵。

  抢抓战略机遇 投资拉动创造“咸宁奇迹”“咸宁速度”

  后发的咸宁是典型的投资拉动型城市。统计显示,项目投资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在70%以上。

  五年来,市委市政府抢抓“一带一路”、“一江一山”机遇,向上积极争取国家和省重大项目,向外大招商招大商,向内激发创业创新热情,投资拉动好戏连台。

  基础设施投资书写 “咸宁奇迹”——

  2013年12月28日,我省首条城际铁路——武咸城铁正式开通运营。这条总投资97.6亿元的城铁,开启了咸宁与大武汉的“同城时代”。

  咸通高速、通界高速、咸黄高速、武深高速嘉通段构筑起全省首个市域高速公路网,总投资超过百亿元。

  据悉,遍布全市的“四铁”、“十路”“八港”建设项目,五年的投资超过了400亿元。眼下,以咸宁为中心,一小时交通经济圈覆盖1亿人口,三小时交通经济圈覆盖6亿人口。

  工业项目投资演绎“咸宁速度”——

  2013年4月25日,咸宁南玻玻璃有限公司生产线点火投产。作为当时全市投资最大的制造工业项目,对咸宁工业崛起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2015年10月13日,湖北金盛兰冶金项目试产成功,这个项目总投资达75亿元,可实现利税20亿元,就业安置1万人。

  咸宁高新区奥瑞金、立邦涂料、崇阳兴民钢圈、赤壁万吨特种新材料……预计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1840亿元,比“十一五”期末增长181.1%,年均增长22.9%。预计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520亿元,比“十一五”期末增长152.4%,年均增长20.3%;占全市GDP的比重由“十一五”期末的39.6%提高到2014年的44.4%。

  旅游项目建设彰显“咸宁特色”——

  今年9月下旬,香泉映月项目惊艳面世。大型实景神话音乐剧《嫦娥》开演,天香小镇特色商购休闲区开街。

  这个投资60亿元的城市文化旅游综合体,集旅游观光、文化体验、休闲娱乐、度假养生于一体,融旅游、商业、地产于一身,不仅给咸宁市民和游客带来视听盛宴,还大大提升了咸宁旅游产品的美誉度。

  一年一度的旅游节次第上演,与旅游节同步建设的数十个重点旅游项目异彩纷呈,十六潭公园二期三期、崇阳隽水河温泉旅游区、九宫山石龙峡索道、咸安桂花源,还有仿佛一夜之间冒出来的文化商演、漂流项目、自驾游景点,上百亿元投资拉动旅游产业跨越发展,“香城泉都”美名在海内外传播。

  回眸“十二五”,我市建立2.27万亿元的重点项目库,覆盖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成为拉动一二三产业跨越发展的强大引擎。

  激活社会需求 消费新热点点燃绿色崛起新引擎

  新常态下,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迅速攀升。

  适应新常态,我市积极拓展消费空间,培育消费热点。

  2014年11月25日,位于中心城区的5家蔬菜平价商店同时开业。

  每家商店门前放着一张蔬菜价格对比表,表上列出了11种常见蔬菜的市场价与平价商店的惠民价,价格相差超过了15%。络绎不绝的市民买空了平价商店,留下一片点赞声。

  新建平价商店是我市重点打造的“菜篮子”工程之一。随着经济社会速度不断发展,城区规模不断扩大,“菜篮子”问题逐渐暴露出来。为此,市政府实施“菜篮子”工程,在新建社区分批建设平价商店,农产品从基地直销到城区,目前已建成54家。

  在通过“菜篮子”工程满足新建社区消费的同时,市委市政府通过商业网点建设培育消费新热点。

  “十二五”期间,国家实施养老健康家政、信息、旅游休闲、住房、绿色、教育文化体育等6大领域消费工程。市委市政府以此为契机,加速推进中心城区商业网点和县级商业网点建设。一方面,加快新世界、大润发等商业品牌的引进落地,推动中百仓储、武商量贩等在咸企业升级扩规。另一方面,大力支持推动“双进工程”和“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推动农超对接,农批对接,直供直销。

  截至2014年底,全市拥有各类商业网点5.12万多个,各类集贸市场230个,建成日用品农家店、农资农家店、村级综合服务社等共计1620个,新建和改造大中型市场、超市和配送中心44个。2015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2010年的2倍。

  随着近年电子商务异军突起,市委市政府的眼光及时投向了“线上消费市场”, 顺势出台了《关于积极推进电子商务发展的实施意见》和《咸宁市现代物流发展规划(2015-2030)》,每年安排1000万元电子商务发展专项资金。

  目前,阿里巴巴、淘宝网、京东、1号店、百度、金螳螂电商、居无忧等一批国内外知名的电子商务企业已入驻咸宁。

  本土电子商务快速成长。绿色产品电子商务平台——绿购网,茶产业营销平台——2015国际茶业大会网站等一批电商平台上线;微商、移动电商等大众创业人群不断增多。其中,绿购网申报成为全省电子商务示范创建企业,去年9月上线运营一年间,营业额超过4000多万元,销售产品均为咸宁本地的绿色农产品。

  农村电商率先试点。嘉鱼、赤壁、通山三县市成为阿里巴巴“农村淘宝”项目湖北首批试点示范县,三县市共78个农村淘宝村级服务站于9月份先后开业,其中嘉鱼25个农村淘宝村级服务站开业当天实现电销收入140多万元。

  电商产业集聚发展。集办公、培训、运营管理等功能于一体的市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以及市电子商务协会建设的电子商务产业基地正稳步推进。其中,广东工业园电子商务产业园于9月25日举行揭牌暨入园签约仪式,天助网、本地宝等16家互联网企业入驻,总投资达19.74亿元。

  咸宁经济,正插上“互联网+”的翅膀迎风飞扬。

  壮大出口主体 外向型经济成为夯实经济底盘新力量

  我市有20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投资,与超过10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直接贸易往来,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9.7%,是“十一五”期间的3.1倍。

  这份我市“十二五” 壮大出口主体的成绩单沉甸甸。

  沉甸甸的成绩背后是“政府之手”的强力推动。

  作为中部后发城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外向型经济发展,强化外贸出口原动力。一方面,支持企业自主创新,加大产品研发,加强品牌建设, 形成外贸竞争新优势;另一方面,对重点企业实行“一企一策”、定向培育、重点帮扶,培育出口主体。市县两级政府部门每年两度组织出口企业参加广交会,抱团闯市场。

  偏居通城山区的瀛通电子几年前还是名不见经传的“小不点”,目前公司年销售收入逾10亿元、税收近亿元,变身为国家产业“航母“,凭借的是出口之“帆”。

  这家诞生于“十一五”末的通城回归企业,“十二五”期间,相继通过了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ISO14001国际环保体系、SONY-GP产品环保体系、RoHS产品环保体系以及产品3C等认证,产品畅销美、日、英、德等国,外贸出口占到销售收入60%以上,目前已成为全国耳机线材行业规模最大的企业。

  瀛通电子是我市136家外贸型企业之一。 目前,我市机电、纺织服装、医保卫材、轻工产品已形成稳定的出口市场。2015年上半年,以精华、天成线业、赤壁九天、柯玛、凯尔等为主的纺织服装出口同比增长14.3%,占全市出口总量的17.5%;以中健、爱科等为主的卫生材料出口同比增长26.9%。

  近年来,为寻找外向型经济提速发展新动力,“政府之手”在对接国家大战略上用足了劲。

  随着中央 “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和省里开辟汉新欧通道,我市积极组织本地企业参加国内外各类展会,与中亚、东欧等地贸易交流日益频繁。去年,我市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达15360.9万美元,同比增长34.7%,占全市出口总额的38.7%。赤壁茶企与俄罗斯、蒙古国、哈萨克斯坦等国签订战略合作协议1.3亿美元,在俄罗斯、蒙古国设立砖茶销售跨国公司,产品进入当地1000多家超市和销售网点。

  百亿茶业显现端倪,万里茶道重放异彩,昭示着开放的咸宁,正在阔步走向世界,拥抱蓝色的明天。(记者 陈新 王远远 通讯员 甘志宝 徐亮)

  

  

  更多咸宁本地新闻,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咸宁新闻网(或搜索公众号:xnnews)

  

编辑:liuhuafang

上一篇: 咸宁政府召开座谈会就《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
下一篇: 咸宁举行产业脱贫座谈会 要求精准施策整体推进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