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落实全省经济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召开“强化发展主体责任,确保完成全年目标”座谈会,主题鲜明,很有意义,充分体现了主流媒体服务中心、主动作为的责任与担当。各位代表的发言让我们对保持湖北“稳中有进、进中向好”的发展态势更有信心、更有底气。下面,我就经济工作的几个问题,谈点粗浅看法,与同志们一起交流。
一、坚持竞进状态,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
正确认识和把握新常态,是做好经济工作的基本前提。
首先,我们要看到,进入新常态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在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从9个方面,对新常态的表现、成因及发展方向进行了系统深刻阐述。这标志着认识、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上升为国家战略。我国经济经过30年的高速发展以后,呈现出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和动力转化等新特点。这是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必然反应,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正如鸿忠书记指出的,经济发展新常态有其必然性、决定性和过程性。
其次,我们要看到,新常态下既有挑战,更有机遇。“新常态”一词最早于本世纪初见诸西方报端。在国际上,新常态主要被用来刻画全球经济之长周期的阶段性转换,其内涵的倾向是“几分悲观+几分无可奈何”。比如,2014年10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拉加德说,新常态可以更贴切地被表述为全球发展的“新平庸”,其基本表现是弱复苏、慢增长、低就业、高风险。2015年4月,她进一步警告道,各国应尽快共同采取措施,否则,“新平庸”将变为“新现实”。而我国则不同,新常态是中国经济迈向更高级发展阶段的明确宣示。2014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APEC峰会上集中阐述了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呈现的特点和特征,并表达了新常态将给中国带来发展新机遇的乐观预期。湖北与全国一样,也进入了经济发展新常态,但在基本特征上是有所区别的。我省经济潜在增长率、产业结构升级空间、科技资源优势都大于全国。所以,我们既要看到挑战,更要看到机遇,坚定发展信心。
第三,我们要看到,新常态下保持什么样的状态具有决定性。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适应新常态,决定着未来经济发展格局。当前,应对新常态有两种状态:一种是消极的状态,就是把新常态当作一个筐,什么问题都往里装,以新常态为托词回避矛盾不担当。另一种是积极的状态,就是把新常态作为新机遇,以新作为实现新发展。我们湖北选择的是积极的态度。比如,贯彻全国“稳中求进”总基调,创造性地提出了“竞进提质、升级增效”,要求更高,力度更大,这体现了一种境界、一种气魄和一种责任。还提出经济增长速度保持1.5倍系数,这体现了“跳起来摘桃子”的精神,得到了国务院领导的充分肯定。近两年我省经济之所以能够逆势发展、升级进位,说到底是在新常态下保持了竞进有为的精神状态。
二、坚持发展是硬道理,集中力量解决发展不够这个最大实际
“发展才是硬道理”,这是小平同志提出的战略思想。改革开放以来,湖北经济发展无论速度还是质量,都取得了历史性的巨大成就。但我们要清醒看到,与党中央的要求相比、与“建成支点、走在前列”的目标相比、与人民群众的期盼相比、与发达省市的实力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我省的经济总量只有粤苏的三分之一、不到山东的一半。发展不够仍然是湖北的最大实际,这是我省所有困难与问题的根源。前不久,李克强总理在听取我省汇报时,充分肯定了湖北的工作,明确提出了湖北的“三个定位”,即湖北要做中部崛起的战略支撑、做长江经济带发展的脊梁、在创新创业上走在全国前列。这是新要求,更是新使命。实现这三个定位,说到底要靠实力,实力来自于发展。鸿忠书记强调,湖北要力争“十三五”期间在中部取得龙头地位。龙头地位不是自封的,关键要有龙头实力,总量要更大、质量要更高、竞争力要更强。目前,我省在中部的地位,经济总量比河南少近8000亿,位居老二。面对这种态势、格局和挑战,我们唯有凝神聚力、加快发展,切实做到“一个中心”、“三个强化”。
“一个中心”,就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小平同志讲,牢牢把握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国家就能长治久安,中国就大有希望。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全面建成小康是战略目标,其他三个全面是为这个战略目标服务和提供保障的。但是,现在有些地方、少数干部的发展意识在淡化,中心地位在下降,必须引起警醒。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的战略部署上来,坚决防止片面理解“不唯GDP”而放松发展的倾向,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松,真正把心思凝聚到发展上来,把精力集中到发展上来。
“三个强化”,就是强化发展第一要务、强化发展主体责任、强化发展浓厚气场。始终坚持改革发展与反腐倡廉“力度统一论”,两手抓、两手硬,把“两个责任”有机统一起来。反腐倡廉抓不好,要追究主体责任,经济发展搞不好,更要追究主体责任。全省经济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后,省主流媒体都做了大量专题报道。我们就是要聚焦发展,深度宣传,凝聚、放大、强化正能量,真正形成以发展论英雄、以业绩比高低的“湖北气场”。
三、坚持“三严三实”,有力善为应对经济下行
今年来,经济下行的压力很大。上半年,我省GDP下行0.8个百分点,大于全国的0.4个百分点。应对下行稳增长是紧要之务。上半年,省委、省政府科学施策,有力应对,交出了一份出色成绩单,GDP增长8.7%,居全国第6位,总量达到13104亿,由全国第9位上升至第8位,的确来之不易。中央政治局7月30日召开专题会议强调,“必须加快转变作风,更加注重按‘三严三实’要求做好经济工作”。这切中了当前经济工作的要害,是有效应对经济下行的关键举措,我们必须把“三严三实”贯穿经济工作始终,“严”字当头,“实”处着力,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确保完成全年经济发展目标。
一是在需求上,把投资作为首要抓手。稳增长,关键在稳投资,核心在抓项目。从湖北省情看,保持经济行稳致远,投资是当前的主抓手,创新是长远的主动力。对我省而言,消费是一个慢变量、出口是微变量、投资是决定量。要千方百计加快项目谋划、项目落地、项目建设,尽快形成有效投资。
二是在产业上,把实体经济作为重中之重。实体经济是发展之源、财富之母。现在湖北一产稳、三产快,经济下行压力主要集中在工业上。稳增长首要是稳工业,核心是稳实体经济,固本培元抓好实体经济,才能增强发展底气。
三是在区域上,把“一主两副”作为增长高地。上半年,全省6个市GDP增长速度高于全省、1个市与全省持平、6个市低于全省。“一主两副”发展快慢,直接影响全省发展大局,“一主两副”要为全省稳增长多作贡献,充分发挥龙头带动作用。
四是在动力上,把“双创”作为强大引擎。应对经济下行,既要发挥好政府作用,更要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充分激发市场和社会的活力和动力。
四、坚持“三变”要求,推动我省经济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优势充分释放的发展新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变中求新、变中求进、变中突破。这为我们做好经济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当前,我省已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如何避免掉入“中等收入陷阱”,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二战后,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先后达到中等收入水平,但成功进入高收入行列的只有13个。从经济角度看,掉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根本原因,就是没有过好产业转型升级这一关。我们要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从根本上讲,必须做好产业转型升级这篇大文章。
我认为,我省经济结构不合理,主要体现在五块短板上。第一,从三次产业结构看,一产偏大,三产偏小。2014年,我省一产占GDP的比重为11.6%,比全国高2.4个百分点;三产占GDP的比重为41.5%,比全国低6.7个百分点。第二,从新老产业结构看,传统产业比重偏大,新兴产业比重偏小。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上工业比重仅为15.7%,在工业结构中,重化工产业占70%左右,这也是我省经济下滑幅度大于全国的重要原因。发展较快的地区主要是新兴产业发展势头好,在稳增长中挑起了大梁。第三,从所有制经济结构看,国有经济比重偏大,民营经济比重偏小。民营企业的规模和实力与发达省份有较大差距。2014年末,我省登记私营企业58.3万户,仅为江苏的三分之一。我省百强民企入围门槛16.8亿元,而江苏高达101.5亿元。第四,从城市结构看,武汉一城独大,其他城市偏小。安徽虽然经济总量比我省小,但去年地方财政总收入过200亿的城市有6个,我省仅3个。第五,从区域结构看,贫困面偏大,经济强县偏少。我省有四大连片贫困地区、590万贫困人口,而全国经济百强县仅2个。
针对这些短板,要从三方面来把握和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一是三维纲要。市场决定取舍、绿色决定生死、民生决定目的,解决了转型发展的导向、路径和目的问题,是我们推进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遵循。二是效速兼取。在保持经济增长速度合理区间的同时,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把握好稳增长与调结构的平衡点。三是扬长补短。发挥比较优势,拉长产业短板。传统产业不等于过时产业、淘汰产业。要抓紧实施一批重大技改项目,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壮大我省的基本生产力。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着湖北的未来。要把新产业、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作为我省产业转型升级的重中之重。抓住工业4.0、制造业2025、互联网+等发展机遇,离不开现代服务业的支撑。融资难、招工难、物流难等问题,就是服务业发展滞后的反映。要把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放在更加突出位置,为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
五、坚持改革创新,为我省经济发展提供持久动力
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关键要抓住动力转换这个“牛鼻子”。现在发展面临的“天花板”、“紧箍咒”越来越多,传统红利越来越少。新常态下如何实现更高质量、更高层次的发展呢?根本出路在于改革创新,加快发展动力转换,摆脱对传统路径的依赖。改革开放、创业创新、生态民生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新三驾马车”,是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源,我们既要当改革的促进派,又要当改革的实干家,确保我省改革进程蹄疾步稳、改革任务落地生效、改革成效有获得感。着力实现“三个突破”:
第一,制度创新突破。法律和市场经济体制堪称人类两个最伟大的发明,法律的发明,使人类社会有了秩序,市场经济的发明,使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加快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是增强我省核心竞争力的根本。一要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党中央、国务院改革的决心大、温度高,但不少地方存在压力层层递减、动力层层减弱的问题。在简政放权上,政府部门自我感觉良好,但市场主体感受不明显。过去“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现在成了“门好进、脸好看、话好听、事不办”。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制度上改革突破,加大简政放权力度,转变政府职能,加快建立市场机制,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真正起决定性作用。二要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我省的间接融资比重大,直接融资比重小,导致企业负债率高,极大地削弱了竞争力。省委省政府大手笔、大气魄推进财政体制改革,计划成立长江经济带产业基金,把财政资金基金化,这对于破解融资难、引导产业发展有重要作用。
第二,科技创新突破。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增强我省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湖北有两大比较优势,一个是大江大湖多,水资源优势突出;另一个是高校科研院所多,科教优势突出。把科教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是事关我省发展全局和长远的重大问题。要切实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创新驱动发展的有关精神,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营造创业创新环境,把我省打造成创客大省、创业创新大省。
第三,开放创新突破。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大势所趋。我省经济对外依存度远低于全国,开放不够已成为我省的最大“软肋”。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更重要的是,才能引进先进的理念、技术和管理。要抓住“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等国家战略机遇,以开放倒逼改革,以改革促进开放。要学习推广上海自贸区经验,积极争取在武汉开展自由贸易试点。要加快建设大通道、大平台、大通关,形成湖北开放新优势。
(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 王晓东) (据湖北日报8月10日)
更多咸宁本地新闻,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咸宁新闻网(或搜索公众号:xnnews)
编辑:Administrator
上一篇:
咸宁市公安局启动“千名干警进千村解千难”工作
下一篇:
李建明会见省联发投高层 推进梓山湖新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