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作风优环境行政提速
2月27日,我市启动转作风优环境集中整治活动。出台《关于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若干意见》,拉开作风整顿大幕,并将之作为贯穿全年的一项重要工作。
去年,我市举办第三期电视问政。近两年来,“电视问政”在市直和各县市举办了21场,查出60多家单位近200个问题,责任追究27人。
2013年11月21日,我市召开政风行风集中测评大会。人社、林业、卫生等10个市直部门,接受社会各界代表共248人的集中测评。
此外,开展“百名科长群众评”活动,考评单位中层干部;开展“政风行风热线”、“万人评窗口”活动,加大群众咨询投诉办理力度,提升服务效率水平。
在集中整治活动中,由全市纪检监察部门组织的暗访同样震慑人心。
市纪委公布,今年全市整治公车私用、吃喝风等383个问题,并予以公开处理,509人(次)受到处分。(王恬)
多措并举推进工业崛起
2013年是我市项目建设年,我市一系列的督办、服务措施相继出台,强力推进工业崛起。
市委、市政府提出“三个四、三个三、三个二”的项目建设目标,出台对项目建设“一月一检查,一季一拉练,一年一总结”的督办措施;市领导联系项目,对43个重点项目进行分解,实行“五个一”工作机制;部门实行包保,30家市直部门对口服务30个工业项目,24名市直部门“一把手”兼任重点工业企业党组织“第一书记”,帮助企业解难。
今年全市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工业崛起战略得到快速推进。目前,我市按“项目核准3天、审批5天办结制”实施流程再造,初步清理各类审批事项5000余项;采取“窗口受理、内部运作、限时办结”的工作模式,将行政审批职能全部归口行政服务中心,真正实现“一站式”服务。
华润二期、南玻玻璃、亚细亚陶瓷等一大批项目如期投产,确保了我市工业增幅在全省位次稳步前移。(饶红斌)
多城同创扮靓香城泉都
2013年,我市同步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城区街道变亮了、城市变美了,我们的生活更宜居了。
2008年9月,我市启动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今年5月,我市收获“国家园林城市”奖牌;2009年起,我市启动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创建工作,2013年5月,咸宁登上“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光荣榜;2010年5月,我市启动省级环保模范城市和国家级环保模范城市连创,目前《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规划》通过评审并公布实施。
2012年4月,我市全面启动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建立长效机制,开展声势浩大的全民创建,目前已通过国家暗访,并已接受国家技术评估;2012年9月,我市提出力争2014年底前通过国家森林城市考核验收的目标。不久前,我市获得“湖北省森林城市”称号,正大步向国家级森林城市进军。 (闻期骏)
众志成城降服百年旱魔
2013年夏季,正值中稻孕穗的关键时期,一场百年不遇的大旱突袭咸宁。
旱灾范围之大、程度之深、损失之重历史罕见。据统计,全市受灾人口达108.3万,农作物受灾面积达13.65万公顷,粮食绝收面积达2.54万公顷。
面对旱情“烤”验,全市上下众志成城,各地党员干部群众迅速行动,积极投入抗旱减灾工作,实现“保生活、保生产、保稳定、抗旱夺丰收”的工作目标。
市委书记任振鹤、市委副书记、市长丁小强等“四大家”领导冒着高温酷暑,纷纷深入旱区,走到田头,指导抗旱救灾。
市防指负责人介绍,2013年夏季,全市近4万名党员干部奔赴抗旱一线,组织抗旱劳力22.4万人,采取放、引、提等多种办法,全力开展抗旱减灾,有效降低了旱灾给人们带来的损失。 (黄柱)
三个百亿产业扬帆起航
2013年,我市提出打造三大百亿产业目标,提出到2020年建成百亿茶产业集群、百亿竹产业、打造百亿油茶产业。
年初,我市提出全力打造百亿竹产业的目标,出台《加快竹产业发展意见》,市级财政安排1亿元专项资金作为竹产业发展基金。3月15日,在咸宁—安吉竹产业发展经验交流暨招商推介会上,我市与浙江荣事实业集团等9家企业签下了一系列项目。
8月2日,我市出台加快推进茶产业发展的意见,设立1亿元发展基金。目前,我市正打造沿107国道的百公里“茶叶走廊”,赤壁和嘉鱼的老青茶区、咸安有机茶区、通城和崇阳的名优早茶及精制茶区、通山高山红茶区已初具规模。
11月5日至6日,来自14个省区市的代表来咸参加全国油茶产业发展现场会。为促进油茶产业发展,我市根据“打造百亿油茶产业,促进咸宁绿色崛起”的目标,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油茶产业发展的意见》,安排1亿元专项资金作为市级油茶产业发展基金。 (刘子川 )
温泉旅游节开辟新境界
9月27日,第五届国际温泉文化旅游节开幕。主题鲜明、亮点纷呈的活动,简约务实、接地气的会风,深化了办节内涵,真正把旅游节办成了“旅游的盛会、人民的节日”。
在“全国百强旅行社牵手咸宁”启动仪式上,咸宁、岳阳、九江三市旅游局、旅行社互换《咸岳九区域旅游深度合作框架协议》文书,深入推进咸岳九“小三角”旅游区域开放合作。
首届“香城大舞台”群众文艺展演现场,国际友人、各界嘉宾向劳动模范、咸宁最美系列人物候选人代表赠送咸岳九“旅游一卡通”,独具地方特色的表演将广场渲染成一个大舞台。
全国百强旅行社牵手咸宁旅游合作峰会上,市政府与13省市旅游协会、旅游促进会共同签署了《高铁休闲旅游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研讨会上,咸宁、岳阳、九江、安庆四市签订了《咸宁共识》。 (王凡)
蹲点调研激发内生动力
10月至11月,以“转作风、连民心、惠民生、促发展”为主题,32名市“四大家”领导、100多名县市区和市直单位主要负责人深入220个基层单位开展建市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蹲点调研活动。
市委书记任振鹤来到全市最偏远的库区通山县燕厦乡北冲村。市委副书记、市长丁小强来到崇阳县铜钟乡铜钟村。
参加大调研的干部白天与村民一起劳动,抽空与村干部和基层党代表、人大代表、老党员座谈,晚上与村民围炉夜话,听现在思未来。
大调研共梳理涉及经济发展、民生保障、社会管理、生态环境、党的建设、干部作风等方面的问题300多个,解决实际问题100多个。形成调研报告、民情日记200余篇,为省级战略咸宁实施提供了强大的内生动力。
在广泛开展大调研的基础上,市委组织了第六次思想解放大讨论活动,召开了市委四届三次全会,出台的《关于坚持群众路线深化改革创新加快推进省级战略咸宁实施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决定》成为今后一个时期的纲领性文件。(朱哲)
最美评选诞生百名标杆
12月23日晚,咸宁最美人物暨精神文明建设颁奖典礼举行,100名咸宁最美人物受到市委、市政府表彰。
最美人物来自基层,源自群众。4月中旬以来,市委宣传部等16个部门单位联合开展了2013年“湖北好人——咸宁最美系列人物”大评选活动。经过人选报送、群众投票、专家评审、领导审核、媒体公示等环节,最终评出“最美基层干警”、“最美基层农技人员”、“最美乡村医生”、“最美乡村教师”、“最美的哥”、“最美环卫工人”、“最美基层文化宣传员”、“最美基层调解员”、“最美村(社区)工作者”、“最美基层民政员”各10名。另外五项“最美电力护线员”、“最美农民工”、“最美少年”、“最美十星级文明农户”、最美乡村邮递员” 50名人物纳入精神文明建设进行表彰。(李嘉)
人事改革显现冲击效应
12月19日,全市干部人事制度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开始启动。
4月,省委确定我市为全省干部人事制度综合改革试点市。我市对97家市直单位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进行集中考察,分析现状,查找问题。拟定了10多项具体的制度和办法。11月4日,省委组织部正式批复了我市干部人事制度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方案。
据了解,我市将重点从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探索领导干部正常下的途径和办法、探索从社会各类优秀人才中选用党政领导干部三大项目进行探索。
目前,在市直单位开展了“任期+竞岗”改革干部能上不能下的问题。改革办法规定,市直党政副职领导干部不符合连任标准的,自公告之日起自然“卸职”,需要参加竞争性选拔才有可能再次上岗。竞争性选拔的“落选者”将由实职改任非领导职务。(向东宁)
武咸城际铁路点亮梦想
12月28日6时10分,C5001次和谐号动车组从武昌站启动开往咸宁,标志着我省首条城际铁路——武咸城铁,历时四年建设后,正式开通运营。
武咸城际铁路总投资97.6亿元, 全线运行里程90.1公里,从咸宁到武汉最快只需40分钟。
武咸城际铁路的通车运营,将武汉市经济要素、人文资源、高新科技与咸宁温泉旅游、红色旅游、生态宜居等优势紧密连接在一起,预示着武汉、咸宁迈入同城时代。
除了城铁开通之外,我市高速公路建设也硕果累累:12月26日,咸通、咸黄两条高速同时通车运营。 咸通高速通车后,温泉至通山最快只需20分钟;咸黄高速通车后,咸宁至黄石车程缩短至40分钟。
咸通、咸黄高速开通后,我市基本形成了区域内高速公路网络,标志着“咸宁半小时城市经济圈”基本形成。 (徐世聪)
编辑:Administrator
上一篇:
咸宁市长深入一线问民生 实地调研相关工作情况
下一篇:
王国生调研嘉鱼官桥村三农工作 勉励争当领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