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非及时获救,昔日婴儿就从这铁路涵洞下被冲走
昔日河流已经改道,河道干涸且被两岸新增房屋的建筑垃圾蚕食大半;石拱桥下的湍急水声早成往事,河岸边四位老妇人正在安逸地晒太阳打麻将,对于38年前这里发生过男孩坠河惊险一幕她们已毫无印象。昨日下午,湖北科技学院退休老教授郑世林再次来到咸安区横沟桥镇老街一带,寻访当年陌生男人救子的点滴。
重访现场:时过境迁,线索寥寥
虽被哮喘顽疾拖累,走久了会十分费力,但走进横沟桥老街时,郑世林老人脚步快捷起来。在横沟桥老街毗邻京广线的一座小石拱桥上,郑世林停下了脚步。他说,这座看似不起眼的小桥便是横沟桥,38年前,他的儿子郑巍正是从站在桥上俯身看河水的姐姐背上滑落坠河遇险。多年前,河道被裁弯取直后小桥附近早已被各种建筑垃圾堆满,而昔日桥面与河水间有三四米的落差。时过境迁,当年人烟稀少的小桥一带如今都盖满了住房。郑世林说,老街一带的原居民要么已经离世,要么搬迁出去了,在当地住的多数是外来户。“我都不认得几个人了”,而对当年的一幕,虽然多方打听,也很难寻到有效线索。
在小桥往下200米处,便是京广线下的涵洞,河道原本直通涵洞,顺流而下汇入横沟河。郑世林说,昔日如不是好心人及时下河奋力将郑巍救起,小孩很有可能就被洪水冲走顺流而下,“找都没办法找了”。
在涵洞上方不远处,大树掩映下便是当年横沟小站的简陋站房,站房早已荒废多年,站务人员也早已不知去向。郑世林说,自己曾想办法找当年的站务人员找些线索,却一直未能如愿。他仅能提及的便是当年那趟载走好心人的列车是250次列车,从长沙开往武昌,停经横沟小站,后面经贺胜站便进入武昌境内,停靠土地堂、乌龙泉等站点。
250次列车早已不似当年每日下午5点停靠横沟小站,如今的京广线上,各趟火车依旧呼啸而过。
遇险小孩:劫后余生,小有成就
昔日劫后余生的郑巍如今已成郑世林话语间难以掩饰的荣耀:从鄂南高中考入北京科技大学,后被导师推荐进入清华大学硕博连读;读完硕士后放弃读博机会通过GRE赴美国公立常青藤大学之一的爱荷华大学公费读博,期间转入美国高校十大联盟的成员大学之一明尼苏达州立大学继续深造。毕业后留在当地一知名医疗器械企业工作,如今育有一儿一女,并都已拿到美国绿卡。
虽然学业和事业上都小有成就,郑巍一直非常牵挂家人。郑世林说,儿子每次出差回中国,哪怕只有一天时间也要想办法辗转飞往武汉再赶回咸宁家中探望父母亲,这一点深得郑世林的同事们赞许。
也正是儿子郑巍“还算有点出息”,郑世林说,自己越发感激当年下河救儿子的陌生好心人。“哪怕只是找到之后当面对他说声谢谢,也了却我这一桩割舍不下的心愿。”郑世林在退休前就往武汉当地的媒体投过寻找恩人的文稿,却一直石沉大海,近年来还曾在咸宁及武汉两地的多个贴吧论坛发帖寻找线索。
昨日凌晨,记者连线远在美国明尼苏达州的郑巍,正在上班的他在电话里告诉记者,自己多次听父亲提起过儿时遇险获救的故事,十分感激不知名的好心人给予他第二次生命,也希望父亲的寻找恩人能有进展,了却老人的一桩心愿。
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关注寻找恩人
昨日,郑世林寻找救子恩人事件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新华网、东方网、新民网、和讯网、网易、新浪等网站纷纷对此事进行报道,人民日报官方微博也以“好心恩人,你在哪里”为题对事件进行了转载。
郑世林说,十分感谢社会和媒体的关注,希望能尽早发现有价值的线索,早日找到救子恩人。(记者 程昌宗)
编辑:Administra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