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政务 图片 要闻 聚焦 县域 专题 文娱 科教 旅游 财经 论坛 招聘 数字报 新媒体 返回
咸宁新闻

载入史册的答卷 矗立大地的丰碑——咸宁市打赢脱贫攻坚战纪实

来源:咸宁网 时间:2021-05-08 08:19
  • 咸安高桥白水畈萝卜公社

  • 崇阳高枧乡扶贫车间

  • 通山幕阜山生态旅游公路

  • 嘉鱼潘家湾镇蔬菜基地

  • 通城内冲瑶族文化

  • 通城沙堆镇九井峰茶业

  • 通山九宫山镇富有胡羊养殖基地

  • 赤壁神山半岛猕猴桃产业基地

  • 崇阳桂花泉镇桂花村雷竹

咸宁是集老区、库区、山区于一体的重点贫困地区,2012年我市“南三县”被省委省政府纳入幕阜山连片开发地区,为新一轮全省扶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2014年,精准识别出贫困人口38.3万人、贫困村192个、贫困县3个,贫困发生率17.49%,脱贫攻坚难度大、时间紧、任务重。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紧盯“两个确保”目标、“两不愁三保障”标准,“六个精准”方略、“五个一批”路径,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拼劲、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干劲,披荆斩棘、栉风沐雨,攻克了一个又一个贫中之贫、坚中之坚,脱贫攻坚取得了重大历史性成就,向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委、省政府交出了一份合格的脱贫答卷,以讲政治的担当兑现了对全市300万人民的庄严承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

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摘要

★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标志着我们党在团结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

★纵览古今、环顾全球,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实现几亿人脱贫,这个成绩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中国力量!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这个起点,擦亮着奋斗的底色,凝聚着迈向更好生活的力量。

八年扶贫大事记

● 2017年我市健康扶贫工作在全国作典型发言。

● 2019年4月29日,省政府发布通知,崇阳县、通山县退出贫困县。

● 2020年4月21日,省政府发布通知,通城县退出贫困县。

● 2020年脱贫普查成绩位列全省第一;发展产业解决贫困村集体经济和困难群众增收的经验成为全省标杆;“支部主题党日”“村湾夜话”等叫响全国。

● 在全省扶贫成效考核中,2018年至2020年连续位列“好”的等次,先后有程桔、郑俊华、胡长学、徐东红、刘兴美、黄晖、周志专等7名同志被评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咸宁市人民政府扶贫开发办公室、湖北黄袍山绿色产品有限公司、崇阳县交通运输局、通山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等4家单位被评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

● 罗强等64人被评为全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市纪委监委等33个集体被评为全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


找准贫困原因 选对脱贫路径

突出“三抓”,凝聚思想共识。一是抓领导,推进责任落实。成立了市县乡村四级扶贫攻坚领导小组,每季度召开市扶贫攻坚领导小组会议。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带头遍访贫困乡镇,一线调研、一线督战、一线问效,推动脱贫攻坚领导责任和工作责任层层压实。二是抓党建,筑牢战斗堡垒。市委组织部先后举办贫困村党组织书记示范培训班7期,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市级示范乡镇6个、示范村128个。三是抓队伍,集中精锐力量。近5年先后选派8678名干部到扶贫一线挂职锻炼,其中任第一书记1500人,举办各类干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专题培训40多期,培训干部6800余人次,持续开展驻村帮扶“十件实事”,各级驻村工作队累计争取行业部门帮扶资金16亿元,帮扶实施小桥梁、小水电等帮扶项目4000多个。

立足“三优”,助力增收致富。一是优化模式稳产业。坚持走“专、精、特”路子,带动特色农产品升级换代,所有贫困村至少形成了一个致富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基地面积达657万亩,累计发放到户产业奖补资金3.5亿元。二是优先发力保就业。坚持外出务工和就地就近就业两大方向,搭建扶贫车间、扶贫基地、“十员”扶贫专岗三大就业载体,畅通劳务对接、返乡创业、技能培训、专场招聘四大渠道。累计开展劳动技能培训10万人次,通过举办扶贫专场招聘会近500场,全市7个返乡创业示范项目吸纳贫困劳动力1939人,贫困劳动力务工人数大规模增加,工资性收入占比逐年上升。三是优质服务促创业。落实一次性创业补贴、创业担保贷款、创业技能培训等创业扶贫政策,全力支持贫困劳动力通过创业实现就业。全市创业致富带头人1391人带贫13214人,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735万元;就业困难人员2540人享受一次性创业补贴508万元。

深化“三同”,击破难点盲点。一是开发与保障同步实施。大力推进开发式扶贫,因地制宜提升贫困群众“造血”能力。2015年通山县大路乡引进了富民公司——“果酱小镇”的落户,全力推进精准扶贫,联结带动贫困户90户,还帮助村里投资60万元建立桥顶光伏发电站,年收入3.5万元,壮大了村集体经济的收入。二是过程与结果同步管理。累计组织驻村工作队、帮扶责任人、村两委干部专题入户核查信息60.8万次,并补充完善电话号码不全、帮扶信息录入不准、身份证号码错误等信息15万条;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自然增加69339人、自然减少55947人;从脱贫户中甄别出返贫户86户291人、脱贫不稳定户461户1611人、边缘易致贫户683户2237人。三是脱贫与巩固同步推进。实施“十大巩固提升工程”,并率先在全省成立了第一家防贫减贫中心,累计投入3423.2万元为农户购买防贫保。同时,不断探索乡村振兴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路径,坚持以点带面抓好示范,以3-5年为周期集中建设一批美丽乡村,通过观光农业、特色小镇等载体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嘉鱼田野乡村公园、柃蜜小镇·白崖山景区成功创建国家4A级景区,松鼠部落、俄罗斯方块小镇、内冲瑶族村、闯王陵景区等乡村景区成功创建国家3A级景区,景区数量增长近一倍,带动贫困群众持续增收。

做到“三硬”,坚持固本强基。一是强化“硬投入”,把资源集聚。严格落实“当年地方财政收入增量的15%增列专项扶贫预算”要求,扶贫资金逐年攀升,只增不减。全市各级财政部门共投入扶贫资金23.98亿元,其中市本级累计投入4.67亿元。扶贫小额信贷累计发放16.51亿元,金融精准扶贫贷款发放163.6亿元,带动12.06万名贫困户受益。坚持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多方力量、多种举措有机结合和互为支撑的大扶贫格局,以“全国扶贫日”“百企帮百村”等活动为依托,募集社会捐赠资金6300多万元。同时,加强扶贫项目资金绩效管理,2014年以来,我市扶贫资金结余结转率均不超过3%,市本级结余结转为0。二是啃下“硬骨头”,把动力激活。为积极应对疫情影响,解决扶贫农产品滞销问题,深入组织开展“个十百千万”消费扶贫工程,共设立扶贫专馆、专区、专柜56个,建成电商平台、村级一站式服务站1083个,培育直供直销村和合作社282个,培训直播网红135人,线上线下共销售扶贫产品18.44亿元,扶贫产品卖出了好价钱、市民买到了好东西、产销衔接建立了好机制。为补齐贫困村产业扶贫短板,实施了贫困村产业扶贫巩固提升奖补,向58个村级集体产业项目奖补1990万元,分别奖补咸宁高新区4个项目110万元、咸安区5个项目合计170万元、嘉鱼县5个项目160万元、赤壁市7个项目240万元、通城县12个项目450万元、崇阳县8个项目280万元、17个项目580万元。三是立下“硬规矩”,把作风抓严。每年对县市区党委和政府扶贫开发工作进行考核评估,组织市直部门扶贫开发工作目标责任考核,重点考核帮扶工作和脱贫成效的真实有效性。

落实攻坚举措 展示脱贫成效

绝对贫困现象得以全面消除。全市所有贫困人口全部脱贫、3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92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4年10891元增加到2020年16359元,年均增长8.48%,全部实现“两不愁三保障”。近6.4万贫困群众享受低保和特困救助供养,2.6万困难和重度残疾人拿到了生活和护理补贴。生态扶贫带动1.6万贫困人口增收,特色产业扶贫带动9.7万贫困户稳定脱贫,技能培训帮助2.3万贫困劳动力务工就业,打造了扶贫新业态,培育了发展新动能。

短板弱项实现全方位补齐。在全市开展“3+1”冲刺清零行动,贫困群众上学难、看病难、住房难、饮水难的突出问题一一得到有效解决。绝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困上不起学,市教育局坚决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组织开展一对一上门宣传动员,不远千里劝返接回,共劝返适龄儿童入学386人,累计投入15.28亿元改善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525所,招录义务教育学校教师6418人,累计发放各类资助资金6.38亿元,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100%,初中三年巩固率达到99%。为实现就近看病和看得起病的目标,市医疗保障局、卫健委全面落实健康扶贫政策措施,坚持软件硬件两手齐抓、保障措施同步跟进,12个县级医院、64个乡镇卫生院、918个村卫生室全部达到标准化建设标准,在岗村医1731名,每个村卫生室都有1名以上合格村医,在全省率先实行“一票制”结算服务,实现了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精准扶贫补充保险“一站式”结算服务,在家贫困人口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现了“应签尽签”,群众逐步告别了“救护车一响,一头猪白养”的状态。市住建局坚持“应改尽改、不落一户”的原则,实施农村危房改造,让18906户贫困群众住上了“安全房”“放心房”;市发改委大力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贫困群众11285户33993人喜迁新居,实现了挪穷窝、换穷业、拔穷根。让群众吃上安全放心的自来水,市水利和湖泊局投资6.47亿元实施农村饮水巩固提升工程建设,构建了从“源头”到“龙头”的饮水安全保障体系,一座座饮水工程润泽万家,一张张笑脸享受干净自来水,一条条灌溉渠道畅达田间。

脱贫地区发展基础整体提升。贫困地区电网供电可靠率、农网电压合格率均超过99.8%,自然村全部通动力电;新建改建农村公路1.57万公里,高标准修建的288公里幕阜山生态旅游公路已成为一条民心路、观光路、致富路;贫困村通光纤和4G比例均达到100%;低于300平方米的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全面消除,实现了“五务合一”。市交通运输局以防事故、保安全、保畅通为目标,启动“四好农村路”提档升级、公路安全生命防护“455”工程,让群众的幸福感真正“始于足下”。国网咸宁供电公司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统筹推出电力扶贫组合拳,深入落实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光伏扶贫电站并网结算及驻村帮扶三大工程,点燃了群众心中向往美好生活的“火种”。

定点帮扶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咸宁对口支援恩施州建始县,咸宁市赤壁市对口支援襄阳市南漳县、咸安区对口支援十堰市茅箭区,仅四年累计支持帮扶资金7900万元,与对口支援县14个乡镇开展携手奔小康行动,帮助建成民族高中、文化体育中心等一批民生项目,高质量完成了对口支援任务。省直相关帮扶单位把定点帮扶工作作为分内职责,省纪委监委、省公安厅、武汉东湖学院、中信工程设计建设有限公司等16家省直机关事业单位和省属企业给予倾力帮扶和大力支持,不仅给我市带来了实实在在的项目资金,更带来了先进理念,助推咸宁决战决胜贫困。市直相关单位充分发挥行业优势,推动各项帮扶举措尽快落地见效,确保脱贫质量更高、成色更足,真正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省纪委监委驻村工作队创立民情茶室、农民夜校、村湾广播,首创反哺机制、组账镇管等举措,把昔日“好女不嫁板桥郎”的贫困村变成比城市还强还美的“世外桃源”。

实现精准脱贫 分享成功经验

坚持“五级书记抓扶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政治保证。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咸宁市委认真落实“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工作机制,累计召开领导小组会20次、月度调度会48次,研究解决“两不愁三保障”难点问题60余个,有效推动脱贫攻坚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工作落实。2020年是决战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新冠疫情突如其来。市委书记孟祥伟坚决扛起防控责任,千方百计降低疫情影响,及时出台了“战疫”“战贫”10条硬举措,并提出要按百分之百的可靠度推进扶贫工作。带头引领示范、层层传导压力,县乡村书记以天天抓实、月月抓紧的劲头稳岗拓岗、复工复产。仅用五个月的时间,83.89%农村劳动力未能及时返岗就业、扶贫车间停工停产、扶贫项目开工复工难等问题全部及时得到解决;因禁止野生动物养殖、交易、食用和长江流域禁渔退捕,全市涉及养殖的贫困户18户、从业贫困人员193人,涉及退捕的贫困户687户744人,全部实现转产转岗和再就业。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根本立场。我市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过程中,深刻认识人民至上立场对于扶贫工作开展的重要性,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让脱贫成效真正获得群众认可、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从2018年3月开始,崇阳累计开展“湾子夜话”活动4356场,8700余名帮扶干部放弃晚上休息时间,深入187个行政村、1862个组湾,帮助解决群众关切的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民生工程等问题5771个。通城县全面开展“四民”活动,围绕便民小桥梁、水利小设施、文化小广场、道路小维修等“八小项目”,最大限度地解决群众反映的民生问题1000余个。通山县开展“三心”活动,为群众解决人畜饮水、果木基地建设等生产生活难题6030余个。全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市自然资源与规划局,通过推动贫困县增减挂钩指标省级交易和省级耕地占补指标交易,为三个贫困县争取资金39.32亿元;通过土地整治项目,向贫困村倾斜资金3500万元,帮助贫困群众过上了好生活。

坚持精准方略靶向治疗,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科学指引。我市分别研究制定了支持崇阳县、通山县、通城县3个省定贫困县,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方案。为了保证农村老弱病残劳动力稳定增收,我市积极探索出了“135”林下生态养殖、“212”中蜂生态养殖、“115”稻虾共作养殖模式、“114”紫苏种植“139”“143”药材种植等五大适合老弱病残等弱劳力发展的产业发展模式。目前,全市已累计建成育雏基地3个,发展“鸡别墅”6000余个,养殖嘉鱼土鸡45万羽,带动6000余户贫困户户均增收4000元以上,该模式先后在《农民日报》、新华网等中央省级主流媒体进行了专题报道。我市还充分发挥教育扶贫在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中的基础性作用,赤壁市凤凰山学校设置爱心学校,目前,共招收特困学生57名,全部安排免费在校住宿,学费、课本费、保险费全免,学生在校期间生活费全免。这一举措得到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师报》、《湖北教育》等国家和省级媒体广泛报道。

坚持咬定目标久久为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优良作风。2018年崇阳县和通山县率先脱贫摘帽;2019年通城县脱贫摘帽伴着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冲锋号角,各县市区紧盯脱贫目标任务,在政策、措施、力度等方面保持连续性、稳定性。2016年市政协领衔幕阜山绿色产业带建设,重点实施89个建设项目,总投资188.96亿元。同年,我市启动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到2018年10月底,累计建成6户以上集中安置点402个,集中安置7018户20360人,分散安置4267户13633人,入住率100%。随着为期三年“挪穷窝”画上句号,各县市区坚持慎终如始,加快把工作重心从工程建设转向后续扶持“改穷业”,推进后续扶持“五基”攻坚行动计划,专项资金后续产业支出4.66亿元,扶持产业项目248个,安置点附近配套建设扶贫微工厂61个,带动1458名易迁群众就业。目前,全市搬迁群众中劳动力人口13451人,基本上确保有劳动能力的家庭至少有1人稳定就业,实现了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

坚持较真碰硬严格考核,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通过较真碰硬的考核,树导向、言规矩、压责任,确保脱贫攻坚工作质量。”2018年,对全市易地扶贫搬迁、危房改造等8个方面的26个项目进行巡察,向有关部门移交问题线索23件;审计抽查2017年扶贫资金17.81亿元,抽查项目584个。2020年我市围绕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及“回头看”、国家对湖北省脱贫攻坚成效考核、湖北省脱贫攻坚大排查发现的问题清单,按照“一体化”整改要求,经自查,形成6类52个自查整改问题,截止2020年5月31日,3个问题立行立改整改到位,49个问题坚持长期整改。在全省市县党委和政府脱贫攻坚成效考核中,2017年排名第13;2018年排名第11;2019年至2020年上半年我市被评为优秀等级,排名第七名,仅次于一主两副及3个国贫地区;在2020年下半年扶贫成效考核中,市、县两级全部被评为优秀等级,减贫成效群众满意度达到99%以上。

坚持激励群众“五扶”并举,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持久动力。近年来,我市持续注重激发贫困地区群众内生动力,突出扶志、扶智、扶制、扶治、扶支 “五扶”并举。在扶制方面,全市所有的村均修订完善了村规民约,建立红白理事会890个,覆盖率达100%,并投入800余万元对祠堂进行改造,全市1833所宗族祠堂,已有1338所完成向红色宣传教育阵地转化;在扶治方面,建成市县乡三级公共法律服务平台64个,开通法律援助“绿色通道”,建成1062个村法律顾问室,让基层群众懂法学法信法遵法,确保乡村自治的顺利进行。通过构建外部多元扶贫与内部自我脱贫的互动机制,贫困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普遍增强,更加发自内心地说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总书记好。

咸宁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莹 通讯员 曹杰 周雨

编辑:hushaopeng

咸宁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咸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咸宁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咸宁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咸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