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网讯 咸宁日报记者吴文谨、特约记者李星、通讯员董静报道:7月26日,咸安区汀泗桥镇赤岗村机械化丰产增效技术集成与示范基地,两台装满秧盘的插秧机来回穿梭作业,绿油油的秧苗,被均匀、整齐地插入翻耕好的水田。
“现在栽的晚谷秧品种是泰优398,这一次,我们合作社共要机插500多亩。”汀泗桥镇农技中心主任杜开俊介绍,这一品种的全生长周期是112天,估计在9月底10月初可以成熟,每亩产量大概在900斤以上。
“虽然较之亩产千斤以上有点差距,但已经好太多了。”种粮大户吴俊辉说,在区农业农村局的帮助下,他开始利用智能电动播种器,把受灾的200亩中稻改种晚稻。
咸安区农业农村局技术负责人张运汉介绍,今年的雨水,将村民此前育的秧苗冲毁不少,水毁后的农田产量严重下降,乐观估计,每亩产量届时将不超过200斤。
针对这一情况,咸安区多措并举,积极开展生产自救工作。一方面加强劳力组织与农机调度,全力抢收早稻2.78万亩、蔬果3600亩。另一方面,出动6支飞防队伍,12台飞机抢在雨停间隙,开展以水稻两迁害虫为主的病虫害防治工作。
同时,咸安区政府已列支200万元资金,由区农业农村局集中购买早稻翻秋种子3.6万斤,免费发放到各乡镇用于生产自救。目前全区已改补种农作物3.03万亩,其中抢种水稻2.18万亩、蔬菜0.5万亩,荞麦等其他作物0.12万亩。
编辑:hefan
上一篇:
下一篇:
【转型发展大家谈】落实“三抓”,做大做强钢铁冶金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