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山县大畈镇官塘村在富水湖畔的荒山上栽树。
如何借助资源优势,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在推动脱贫攻坚的过程中,通山多措并举,在山上建起“绿色银行”,在水下“储宝藏”,走生态扶贫之路,实现了绿色兴通山。
作为一个山区县,通山拥有山地面积279.8万亩,贫困人口人均荒山面积近7亩。做好山地文章,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环节。
大畈、慈口、燕厦,地处富水库区上游,荒山面积大。为了使库区群众尽快摆脱贫困,该县整合资金300万元,鼓励发展枇杷种植。大畈镇板桥村原有贫困户231户,村里发动群众开发荒山坡地,建起150亩枇杷园,年产枇杷20万斤,产值160万元,户平收入达4万元,顺利实现脱贫目标。
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目前,该县已种植枇杷1.3万亩,年产枇杷400万公斤。
如何进一步壮大枇杷产业?该县大力推动三产融合,即造园、加工、旅游。
大畈镇板桥村在省纪委的帮扶下,将村里150亩枇杷园打造成产业扶贫示范基地,在果园内建起20余亩的枇杷酒庄。基地由通山协力绿色果业科技有限公司投资运营,村里以项目资金和土地入股,实行村企共建的联营模式,建设集果酒酿造、旅游观光、休闲采摘于一体的扶贫产业综合体。
该公司经理阮峰表示,全部建成后,可消化全县生产的枇杷,通过开发枇杷果酒延伸产业链条,群众在家门口就能走上小康路。
数据统计显示,近年来,该县借助融资平台,发放“扶贫贷”1.6亿元,扶持新建水果基地1500亩、楠竹垦复6万亩,带动3200户贫困户户平年增收600元;新发展楠竹基地4.5万亩、油茶2.8万亩,建成“一村一品”产业扶贫村143个,带动4671个种植户、3484户贫困户年均增收800元。
湖库水面广,全县塘库湖面积达20多万亩,是通山的另一个特点。该县采取奖补政策,投入6800万元,支持贫困户利用水面和冷浸田资源,重点推进石蛙、鳜鱼、鳙鱼、泥鳅、小龙虾等名特水产开发。
燕厦乡地处富水大坝上游,全乡75%以上的群众生活在库区沿湖两岸。过去,许多贫困群众生产靠救助、生活靠救济;近年来,该乡利用库区湖面资源,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走上了旅游开发富民之路。
今年初,该乡引进深圳康雅园林公司投资8.5亿元,在富水大坝上游千亩湖面上建富水乐园,在沿湖两岸发展果木种植业。公司将集中兴建的果园承包给35家贫困户,45名贫困人口每年可获得务工收入共计120万元。
闯王镇宝石村引导村民以水田入股,将山垅水浸田承包给通山九龙泉石蛙养殖公司,建起标准化石蛙池1000平方米,年产石蛙2000公斤,年繁殖幼蛙2万只,年收入达350万元。该公司还在石蛙池上安装光伏发电设备,年发电量10万度,收入10万元。该公司每年从石硅养殖和光伏发电的收入中拿出14万元,分红给15家贫困户,有效带动了群众增收。
县委书记石玉华说:“通山最大的优势就是青山绿水。我们将牢牢抓住这一优势,综合运用多种扶贫模式,全力做活山水文章,走出‘山通水富、绿色发展’的生态扶贫之路。”(文/通讯员 王能朗 夏强 图/咸宁日报记者 程慧)
编辑:Administrator
上一篇:
专家宣讲队走进咸安区向阳湖镇 水产讲堂到田间
下一篇:
嘉鱼管材聚焦集群发展 成为全县第一大支柱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