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十几个大棚是今年刚弄的,棚子搭好后,这里就是四季菜篮了。”9日,崇阳县港口乡石岭村村支书汪宗尚一脸自豪地介绍。
远远望去,蔬菜大棚在山脚延绵,不时有农民挑水灌溉护理。走进蔬菜大棚一看,辣椒红的喜人,黄瓜绿的可人,丝瓜已开出黄花……农民脸上洋溢着收获的喜庆。
“原来我们这里只有20亩菜地,今年在乡政府和村里支持下,又租了贫困户15亩地,准备扩大生产规模。”吴理平指着还在搭棚的菜地说。
30岁出头的吴理平是这个蔬菜基地的老板,读完初中后,因为家里困难辍学外出打工。
2012年,吴理平带着打工赚的钱回到家乡创业,成立了首绿鲜种养殖合作社,带着家人租了15亩地,开始种植蔬菜。由于技术原因,吴理平最初只能种植玉米、地瓜叶等蔬菜,后来凭借着在网上自学和平时实践,慢慢地种上了四季豆、黄瓜、辣椒等精品蔬菜。
港口优越的生态环境,加上种的蔬菜不用化肥农药,绿色无污染,很多时候吴理平的菜还没采摘,订单就到了。
随着销路越来越好,吴理平家的经济情况也在渐渐改变,他对脱贫致富充满了信心。
今年吴理平租了周边贫困户的20亩地,计划给每个蔬菜园都装上大棚,保证蔬菜基地一年四季都能提供新鲜蔬菜,提高合作社的年产值。他还新建了100多平米的养猪场,计划引进60头猪,发展种养循环经济。看到蔬菜基地发展得越来越好,村里的其他贫困户也在自己的田地上改种新鲜蔬菜,吴理平给大伙提供技术帮助,帮忙联系销路。
现在吴理平的菜篮子越来越大,致富路走得也越来越实在,越来越来宽广。其他贫困户也在合作社的带领下,靠着土地收益、菜地收益和劳动收益开始脱离贫困。
港口乡党委书记张朝晖说,乡里准备为全乡的果蔬产业办个农产品展览,以特色小镇为平台,加强品牌建设,发掘特色、绿色“两色”农业潜力推动全乡产业发展、产业扶贫。 (咸宁日报记者 张敏 通讯员 张定淮 吴荣)
编辑:Administra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