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日,全省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培训会在崇阳召开。会上,学习推介了崇阳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经验。
崇阳地处幕阜山脉中段,“八山半水分半田”,是全省扶贫攻坚主战场之一。很多村组都有着大山阻隔、土地零碎的现实窘境,他们最好的出路就是——搬迁。
但如何搬?搬到哪里?搬了如何稳得住?这些现实问题考量着该县各级党委政府。
没有先例可循,没有成功经验参照,他们把群众满意度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在不断探索中前进,在前进中不断创新。
路口镇雨山片区的扶贫搬迁工作,就是该县不断摸索、创新、总结的经验之一。
该片区属于高寒缺水地区,生产、生活环境恶劣,上学难、看病难、用水用电难、邮电通讯难,粮食收成甚至连基本口粮都满足不了。给钱给物、开发扶贫、交通扶贫、挂钩扶贫、科技扶贫……都未能从根本上拔除穷根。
为彻底改变村民们的生产、生活环境,去年,崇阳决定实行易地搬迁,将片区4个自然村、288户、948人,整体搬迁至集镇上新建成的宜民佳苑安家落户。
“以前住的地方山高坡陡,喝水都成问题,到镇上要走几个小时山路,种庄稼全靠天吃饭。”作为搬迁贫困户之一,杨炎林说,做梦都没想到,自己会住进高楼,从“山民”变成城镇居民。
和雨山片区一样,港口乡大东港村也是崇阳出了名的贫困村,山高路远,人口稀散地分布在山脉间的45个小山坳里。
针对这一现状,该县实施整体搬迁,既避免了因修建长距离村组桥梁和道路所需的巨额资金,又解决了村民分散居住造成生产生活不便,切实提高了扶贫工作效率。
据统计,2016年,崇阳按照“应搬尽搬、分步实施”的原则,采取分散和集中安置相结合的办法,共帮助高寒山区、贫穷库区、频发灾区的2666户贫困户实现了几代人的搬迁脱贫梦。搬迁户数超额完成省定的1500户任务,达到总任务的82%。
搬迁后,村民是否稳得住、能致富呢?铜钟乡大岭村给出了很好的引领和示范。
“家里养了牛、羊,村里还给安排了就近在三特公司打工,再加上相应的分红,年收入轻轻松松可达3万以上。”徐宗七家曾经是大岭村出了名的贫困户,去年精准扶贫政策让他住进了安置点的新家,同时,村里也为他谋划了就业门路。
记者了解到,大岭村与三特集团公司签约,将全村建成户外运动基地,优先安排贫困村民就业;老房子租给三特集团公司改造成酒店,一间房的年租金可达5000元。
和徐宗七一样,很多大岭村的村民们都开始乐了,他们看到了美好生活的曙光,找到了致富的门路。
“我们重点从产业扶持的角度,加大跟踪扶持力度,绝不让已脱贫的村民返贫。”该乡党委书记杜兵说。
除了开发乡村旅游支柱产业,该乡扶持贫困户发展产业,鼓励他们种竹、种茶、养鸡、养羊;还筹备打造华中中药材小镇,引进了安徽亳州中药材公司,以公司加农户的模式,鼓励贫困户大量种植中药材。在多种举措下,去年,该村成功摘掉了戴在头上多年的穷帽子,全村111户贫困户342人全部脱贫。
大岭村巩固脱贫成果是崇阳县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一个典型。记者从县扶贫办获悉,今年崇阳认真开展扶贫攻坚“回头看”工作,关注脱贫村的发展状况和脱贫户的生产生活状况,深入调研脱贫村的“造血再生”能力,做好脱贫村的后续帮扶工作,巩固扶贫成果,防止脱贫后又返贫。
“搬迁群众安居乐业,需要政府部门为他们解决相关配套难题,帮他们解决子女上学、就医、交通、购物等民生难题。”县委书记杭莺和县长郑俊华多次对该县易地搬迁安置点进行检查时强调,并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和“适当留有余地”的原则,出台相关政策,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同步配套教育、卫生、文化体育、通信网络,以及商业网点、便民超市、集贸市场等公共服务设施。
易地搬迁,见证了崇阳上下一心,拿出异常坚毅的决心和前所未有的力度向贫困宣战。如今,这个山区穷县,正大步向新农村迈进,悄然发生着巨变。 (咸宁日报记者 马丽娅 特约记者 汪佳 汪淑琴)
编辑:Administrator
上一篇:
嘉鱼县高铁岭镇主题党日催生出金盆生态油茶基地
下一篇:
咸宁整治中心花坛乱停车 推进国卫复审迎检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