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政务 图片 要闻 聚焦 县域 专题 文娱 科教 旅游 财经 论坛 招聘 数字报 新媒体 返回
首页 >> 咸宁新闻 >> 正文

咸宁发挥资源优势 发展特色打造百亿茶产业集群

来源:咸宁新闻网 时间:2016-04-19 09:51

  人间四月天,满山飘茶香。3年前,市委市政府提出,发挥资源优势,打造百亿茶产业集群,如今,这一特色富民产业发展如何?

  一县一品,综合产值超50亿元

  8日,咸安汀泗桥镇黄荆塘村,漫山遍野的茶园绿意盎然,随处可见采茶的村民。

  “今年只是试产年。”剑春茶业合作社负责人万正红告诉记者,明年才迎来丰产年,看形势明年亩产值至少能有4000元。

  剑春茶业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2年,现有自建茶园1000亩,带动了385户村民建茶园2500亩,目标是打造万亩茶园基地,将黄荆塘村建成茶叶专业村。

  记者从市特产局获悉,目前,我市已基本形成了“一县一品”的生产布局:以赤壁为主的青(米)砖茶区、以咸安为主的名优绿茶区、以通城为主的出口精制茶区、以崇阳为主的特种绿茶区、以通山为主的高山红茶乌龙茶区。

  据统计,全市共有大小茶园2800多个,其中注册企业有600多家;总面积约为40.13万亩,其中采摘面积24万亩。茶叶产量4.12万吨,其中黑茶(砖茶)产量最高,有2.79万吨,其次是绿茶,茶叶生产产值11.42亿元,综合产值超过50亿元。

  全市六个县市区,除嘉鱼外,其余县(市、区)茶叶面积均超过5万亩,其中赤壁市14.96万亩,2015年在全国重点产茶县排名第八位。

  我市茶业的知名度也越来越高:全市现有注册商标70多个,其中区域公用品牌1个(赤壁青砖茶)、中华老字号1个(川)、中国驰名商标4个(川、九宫山、羊楼洞、同太和),湖北省着名商标14个 ,咸宁市知名商标22个。

  1:3:4,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以前茶业发展主要是抓基地促加工,今年起,重点是抓加工促融合。”市特产局副局长潘国雄告诉记者。

  当前,我市茶园亩产收入平均可达每年4500元,最高可达8000元以上。从现有的中低档炒青毛茶模式、早春名优茶+夏秋茶模式、割老青茶模式三种生产模式来看,早春名优茶加夏秋老青茶的生产模式亩产效益最好,可达5000元以上。

  在潘国雄看来,目前,我市茶业一、二、三产业产值比重约为1:2:2,茶园规模已基本形成。当前的重点不再是扩大茶园面积,而是结构调整。

  据介绍,结构调整包括茶树早中晚熟品种的调整、茶类品种的调整、(线上、线下)销售渠道的调整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其中产业结构的调整是重中之重。这几年的目标是1:3:4,甚至希望做到1:3:5。

  “十三五”期间,我市将分批建设青(米)砖茶、有机绿茶、高山红茶、出口精制茶、特种绿茶和茶叶深加工等六大工业园区。目前,青(米)砖茶工业园区已形成规模,去年全市14家砖茶加工企业产量超过4.5万吨;出口精制茶加工园区依托通城双狮茶业已初具雏形,去年销售额达5000万元;其他园区正在火热的发展阶段。

  第三产业发展的空间则更大,涵盖了销售、运输、旅游等。目前,世界上有近120个国家从中国进口茶叶,羊楼洞茶业、赵李桥茶厂、兆丰茶业、双狮茶业等茶企外销市场订单不断。内销市场方面,我国茶叶年消费量以5%左右速度增长,也给我市茶叶发展带来空前的机遇。因销售而带来的服务业产值,潜力巨大。

  同时,我市依托全省最大的商品茶生产基地——原国营羊楼洞茶场,建成了“万亩茶园自行车骑行公园”。这种茶旅融合的模式高度契合了国家全域旅游战略,也给我市茶业发展辟出了新路径。

  突破制约,梦想逐步照进现实

  “到2020年,全市茶园面积稳定到50万亩,茶叶产量达到9万吨,实现综合产值100亿元以上。”这是我市茶产业的“十三五”规划。

  当前,我市茶产业发展还有哪些制约因素?

  双狮茶业是我市现有规模最大的精制茶出口企业。今年该公司在茶叶消费量排名世界第三的国家摩洛哥开设加工厂,就遇到了资金难题。原本和外商协议每个月从国内发货35吨,受海上运输时间、备货时间等影响,需提前备好4个月的货,仅收购原料就需要几千万元的周转资金,严重的资金难题让其不能达到外商的订单要求。

  这在我市是一个普遍的问题。像羊楼洞茶业、兆丰茶业等全市一批青砖茶加工及精制茶深加工企业,都缺周转资金,存在贷款难、条件多、门槛高问题。企业融资难题,制约着企业快速发展壮大。

  潘国雄根据水果业发展的经验建议,加大茶产业扶持力度,要由过去的直接对基地补贴向对基地基础设施配套完善的间接扶持转变,将资金更多的用在茶农茶企干不了、不愿干的事情上,如茶园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上,提高茶园效益,促进茶旅融合。

  另外,现在我市茶叶管理部门和企业中专业技术人才急缺,产品的生产加工现代机械化、自动化程度不高,加之青砖茶关键工艺全靠工人经验,且年龄普遍偏高、知识老化、新工艺新技术应用能力不高,导致创新能力不强。突破这些制约因素,才能引领茶产业走得更远。(记者 王莉敏 通讯员 郑瑞乾)

编辑:Administrator

上一篇: 咸宁担企精准对接会为企业送"及时雨"解燃眉之急
下一篇: 咸宁人才工作者培训班在浙大开班 丰富知识储备

相关新闻

咸宁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咸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咸宁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咸宁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咸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新媒体

  • 打好组合拳,跑出加速度!​咸宁工业经济奋战开
    打好组合拳,跑出加速度!​咸宁工业经济奋战开门红
  • 喜讯!咸宁多了一个“中国天然氧吧”
    喜讯!咸宁多了一个“中国天然氧吧”
  • 投资26亿元!嘉鱼县官桥八组把大学办到家门口
    投资26亿元!嘉鱼县官桥八组把大学办到家门口
  • 咸宁一地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咸宁一地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 省级名单揭晓,咸宁这户家庭上榜!
    省级名单揭晓,咸宁这户家庭上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