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咸宁新闻 >> 正文

一泓清水照民生--通山改善富水库区移民生活纪实

来源:咸宁新闻网 时间:2015-07-29 06:07:00

  背景链接:

  1958年,大型水库富水水库动工。该水库96.5%的水面在通山,拥有湖面80平方公里和17亿立方米的库容,125公里主航道,是我省管第三大水库。在通山八个公社,将近县域面积三分之一的土地上,数万群众听从组织安排、服从工作大局,扶老携幼、背井离乡,依依不舍踏上了移民搬迁之路。富水库区共淹没耕地62031亩,山林33012亩,逾6万移民全部由通山县一个县安置。

  半个多世纪里,富水水库在获得防洪、发电、灌溉、航运等巨大效益的同时,还见证了数万库区百姓负重攻坚、与贫困宣战的艰辛历程。

  省委省政府高度关心、关注库区发展和移民群众脱贫奔小康,先后将通山县列为全省脱贫奔小康试点县、幕阜山片区扶贫攻坚县。省、市、县各级领导始终将库区移民的冷暖和经济发展挂在心上,多次深入通山调研指导、访贫问苦,悉心指导脱贫奔小康试点工作。省移民局作为帮扶通山脱贫奔小康的省直部门,在移民后扶、移民避险解困、移民产业发展、美丽家园建设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

  截至2014年,累计发放原迁移民直补资金1.6亿元、粮补资金3648万元,安排拨付增长人口项目资金2.7亿元、库区和安置区经济发展项目资金1.1亿元,实施项目3269个。库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得到明显改善,柑桔、油茶、旅游、网箱养鱼等优势产业初步形成。许多村组通过项目建设摆脱了贫困落后的面貌,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移民经济的发展,为全县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基础设施激活力

  从2006年起,富水库区先后建成了北冲公路、环库公路、大慈公路、牛鼻孔大桥、黄金大桥、板茶大桥等一大批库区重点基础设施项目。新修、维修村组公路986公里,解决了9.3万人行路难问题,铺设自来水管道17.6万米,新建蓄水池89个,解决了8.2万人安全饮水问题,实施库区危房改造3883户,帮助15579人搬进新居,为移民群众创造了基本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外部社会环境。

  这是库区基础设施投资最多、发展最快、成果最大的时期,也是库区群众感受最深切、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劈山开路、架桥通衢,建设步伐一天天加快,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逐步打破。门前碧波荡漾,房后桔花飘香,自来水引到灶台旁,水泥路修到阶沿口。出门见公路,抬腿上公交,运输入地头,送货到四方。摩托车、农用车越来越多地进入了普通农家,藏在深闺中丰富的水果、林特产品、绿色蔬菜等经济作物直输进入城市居民的餐桌,丰富的旅游资源通过快捷的交通,吸引着各地游客的眼球。

  同时,通山县高度重视加强移民教育事业,通过创建示范小学,实现偏远地区教育信息化,把移民子女的教育工作作为大事来抓。为加快移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该县建设182个村级卫生所。并实施计划生育奖励制度和“少生快富”工程。大力发展远程教育和广播电视“村村通”。在移民集中和相对集中的乡、村建设了101个村级文化活动场所。

  主导产业带民富

  移民问题,最终是一个发展问题,必须通过发展来解决。通山县按照以种、养业为重点,坚持“项目到户、资金到户、科技到户、帮扶到户”的原则,累计扶持贫困移民1.7万人次,库区新建油茶基地3万亩、泡桐基地1万亩、枇杷基地1万亩,改造老桔园1.2万亩,柑桔面积已达5.5万亩,年产量3500万斤,产值7000万元,网箱养鱼达到3.1万口,发展围汊养鱼5000亩,库区鲜鱼年产量达到8000吨,年创产值8000多万元。库区移民人均年增收1000元,1.7万移民摆脱贫困。初步形成了油茶、柑桔、枇杷、楠竹、网箱养鱼、肉羊养殖等主导产业。其中,板桥村从全村81户村民手中将3000亩林地经营权流转到村委会,村民小组与群众签订林地流转认可书,继而签订林地流转合同,实现第一次土地流转。随后,村委会又将3000亩整林地以人平一亩左右的标准,流转至全村每个村民,同时留下300亩林地归集体经营,实行二次流转。村民和村集体以林地资源和每亩2000元的政策整合项目资金入股,联合经营合同一签就是30年,农民摇身变果农、变林农,坐收租金、坐享利润分红,还可以在基地干活挣工资,林地资源和政策资源最大化发挥效能,催生了一批农村合作经营组织,实现了资源共享,共同致富。

  产业的兴起,带来了科技的普及,通山县委、县政府坚持“科技兴库、科技富民”的方针,统筹产业发展,搭建起技术指导、技能培训服务平台,坚持“谁干谁学、干啥学啥、紧扣项目、切合农时”的原则,以种养业实用技术为主要内容,采用培训、发资料、放录像等形式,累计培训移民3万余人次,大大提高移民的科技素质。

  安居工程暖人心

  在湖畔与田陌之间穿行,白鹭新村、茶滩新湾、鹿眠塘新庄、礼湖新貌……都是库区移民避险解困工程的成果。看,一条条道路伸展穿梭,电灯亮起来、自来水流出来,建上沼气池,看起有线电视……移民们感慨地说:“移民项目让我们自己参与建设,我们一定要建成幸福家园。”

  把政策交给群众。层层宣传、个个动员,政府主导、群众自主,大大激发了群众创造力,最大限度节约了建设成本。和平村礼湖湾将111户贫困户就地聚集安置,实现一户一宅,并退宅还耕用地230亩。板桥村321户贫困户通过异地搬迁,集中安置到白鹭新村和茶滩湾,安置点采取政策扶持、多元投入、市场运作、统一规划、群众自主选择一体建设或分户建设。大畈镇西泉村依靠本地旅游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吸引县内外游客纷至沓来,全村44%农民成为旅游从业者,年人均纯收入6949元。燕厦乡北冲村把建村、修路和发展特色产业“捆”在一起开发,全村96%的农户盖了新楼房,村两委班子带领家家户户发展水果、水产、种植业,人人手里有了技术,荷包里有了钱,个个春风满面。

  (通讯员 华小雯)

  更多咸宁本地新闻,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咸宁新闻网(或搜索公众号:xnnews) 

编辑:zhusijia

上一篇: 湖北省文物局多措并举为通山古民居保护“号脉”
下一篇: 咸宁市高新区生产的LED路灯 获评中国节能产品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