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环水绕,花繁树茂,街头游园、广场绿地、大型商场应有尽有,民俗乡韵与现代文化相映成辉,好空气、好景致带来了好心情!”这是外地游客对通山县城的整体印象。
“城市建设力度大,投入多,速度快,路多了,桥修了,功能齐全了,景色更美了,几乎每天都有新变化!”这是通山人的共同感受。
大手笔运作 县城拓宽了
“城市规划设计是对一座城市灵魂的塑造,是打基础、管长远的大事,要有科学超前的理念指导规划,做到以人为本、依法管理、阳光操作,多留赞叹,少留遗憾!”县住建局局长朱新华告诉笔者。
2014年,县委县政府依托资源、区位和环境优势,邀请省市专家学者实地“把脉”,听取社会各界“声音”,“ 凤栖之地、山水鼎立、五水归一”成为城区规划设计的基调。涵盖老城区、低碳工业园、咸通路沿线等9大重点区域总计34平方公里的城区控制性详规以及城市供水专项规划、城市燃气专项规划、户外广告专项规划、绿地系统专项规划等一大批专项规划跃然纸上,城区控制性详规覆盖率达85%。
大投入带来大变化。2014年,该县通过加大房屋征收力度、争取上级资金、招商引资等方式盘活土地资源和存量资产,累计投入近20亿元“激活”城镇建设引擎,牛头山隧道建成通车、凤池社区棚户区“破茧成蝶”、三座橡胶坝围水成湖、城市天燃气逐渐普及、两桥(徐家桥、马槽桥)改造全面完成、城区供水管网改造一期基本建成……以通羊河为轴线的“一核两心多点、一轴两园多片”大气磅礴,相映成辉。以“路通、地绿、水清、气净、灯亮、景美”为目标,住建人众志成城,攻坚克难,全年新增绿化面积6.8万平方米,新建道路面积20万平方米,改造供水管网9公里,延伸供水管网7公里、污水管网6公里,修复排水管道2100米、破损道路4200平方米,更换破损井盖120个,创建省级园林县城通过省厅预检。
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大幅提升,县城建成区面积由2010年的12平方公里达到现在的15平方公里,一幅“人在画中游,路自景中过,车在园中行”的精美画卷在山城悄然呈现。
精细化管理 县城变靓了
夜幕降临,亲民文化广场华灯绽放,音乐四起,人流如织,人们或悠闲散步,或翩然起舞,或驻足观望,曲尽人散时,偌大的广场依然干净整洁、设施无损,许多外地游客赞不绝口:“通山县城环境真美,市民素质真高!”
县城“长大”了,要让其永葆活力、美丽永驻,就必须注重“个人卫生”和“保健美容”。为当好“保健员”和“美容师”,县委、县政府以“三城同创”为抓手,突出建设、整治、管理、教育四大重点,建立完善了城市管理机制,由过去的被动管理转变为主动管理,由突击管理转变为长效管理,实现了政府管理、社会监督、市场运作和市民参与的有机结合。实行四级督查制度,县委、县政府成立重点工作督查,一月一督查,一月一通报;建立县级领导包保监督制度;县创建办组成效能督查组,根据创建阶段工作重点,对单位、社区创建工作进行不定期督查;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社会各界人士不定期对创建重点工作进行视察监督。“四双眼睛”聚精会神找问题,齐抓共管抓整治,每个人心中装着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手上拿着一份合格的“答卷”。
创新管理模式,文明东风劲吹。城区层层签订门前“四包”责任书,配齐楼院长、街道长,严格实行环境卫生“周检查,月通报”。充实市容环境卫生管理队伍,理顺环境卫生管理机制,实现了垃圾日产日清,全天保洁。落实职能部门、城区各单位和城市居民“三位一体”责任,推行“网格化”管理,条块结合,整体推进,全面开展专项整治。大力加强宣传教育,用春风化雨般的宣传教育,催开了城市居民心灵的文明之花,俯首拾起一片随风飘落的纸屑,清扫一处醒目的垃圾,擦净一根布满“牛皮癣”的电杆……他们从这些点滴做起,用心呵护城市的“脸面”。
城管队伍执法过程中坚持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变“堵”为“疏”、变“管”为“扶”,一堆堆垃圾被清除,一个个公厕被改造,一条条马路市场被取缔,一个个文明执法、温情服务的故事被传颂,干群携手管理城市成为最美的风景。(通讯员 胡佳乐)
编辑:Administrator